第三十五章 坦克大戰
雖然從兵力投入上來看,這場坦克會戰還算不上最大規模,但是從裝甲投入上看,絕對是最大規模。
東北軍總共投入了八個集團軍,即便除掉第十六集團軍,也有七個集團軍,其中有五個是新編集團軍,充當主力的,自然是第三十九集團軍與第六十五集團軍。
與赤山會戰時相比,這兩個主力集團軍都稱得上改頭換麵。
當時,第三十九集團軍編下總共有六個師,其中有一個坦克師、兩個裝甲師、兩個摩步師與一個步兵師。除了步兵師僅有一個裝甲營、屬於步兵部隊之外,其他五個師都是名副其實的裝甲部隊,其中坦克市擁有近三百輛主戰坦克、裝甲師擁有二百四十餘輛主戰坦克,就連摩步師都有一百六十多輛主戰坦克,算上步兵師的裝甲營,集團軍編下總共擁有將近一千輛主戰坦克。
與第三十九集團軍相比,第六十五集團軍的編製稍微弱了一點,主要是沒有坦克師,多出了一個步兵師,因此編下的主戰坦克隻有七百多輛。隻不過,作為更加側重摩步進攻的部隊來說,第六十五集團軍擁有大約一千四百輛裝甲戰車,其中三分之二是配備了重型反坦克導彈,能夠伴隨主戰坦克作戰的步兵戰車,而第三十九集團軍隻有九百輛裝甲戰車,步兵戰車的數量更是不到五百輛,比第六十五集團軍少了大約四百輛。
由此可見,這兩個超重型集團軍的戰鬥力基本上旗鼓相當。
與之相比,美日聯軍主力師團的編製規模就要小得多了。
美軍投入的四個主力師分別是第一裝甲師、第二機步師、第三機步師與第七步兵師,其中第一裝甲師的編製最強,擁有將近四百輛主戰坦克與五百多輛裝甲戰車,兩個機步師的編製規模相當,都有兩百多輛主戰坦克與六百餘輛裝甲戰車,第七步兵師編製最弱,隻有一百多輛主戰坦克與五百多輛裝甲戰車。
作為配合力量,日軍八個主力師團總計擁有一千輛主戰坦克與一千五百輛裝甲戰車。
由此可見,美日聯軍更加重視部隊步坦協同,編內擁有更多的裝甲戰車,而且又以步兵戰車與騎兵戰車為主。相對而言,美日聯軍的坦克力量稍顯薄弱,十二個師的坦克總量與東北軍十個師的坦克總量旗鼓相當。
不同的編製,對應的是不同的戰術。
在實戰中,美日聯軍更加重視協同作戰能力,所以編內擁有不少主要用於偵察行動的騎兵戰車。作戰使用中,美日聯軍的騎兵戰車往往衝在最前麵,憑借先進的觀瞄設備,往往能夠發現數千米外的坦克集群。如此一來,美日聯軍就能在雙方的坦克集群碰麵之前,呼叫空中支援與火力支援,用遠程打擊削弱敵人的裝甲力量。完成遠程打擊之後,美日聯軍的坦克部隊才會衝上戰場。這個時候,往往就是打掃戰場了。
毫無疑問,東北軍沒有這樣的優勢。
即便中國空軍全力以赴,也隻能確保短暫的製空權,連長期製空權都沒有,也就談不上空中支援了。雖然東北軍有規模不小的炮兵部隊,但是受到美日聯軍電子戰影響,裝甲部隊與遠程炮兵的協同作戰能力並不理想。如果將炮兵靠前部署,甚至讓炮兵伴隨裝甲部隊發起進攻,還得考慮敵人的空中打擊與炮火壓製。也就是說,在絕大部分時候,東北軍的裝甲部隊隻能孤軍奮戰,不能指望得到有力支援。
受此影響,在作戰使用中,東北軍往往讓坦克部隊衝在前麵,配備了重型反坦克導彈的步兵戰車跟在坦克集群的後麵,利用坦克的掩護,用反坦克導彈為坦克部隊提供遠距離反裝甲支援,而伴隨坦克部隊作戰的步兵則主要搭乘其他裝甲車輛,分布在坦克集群兩翼,用臨時設置的反坦克火力點,對付敵人的迂回部隊,保護坦克集群的側翼。更重要的是,放在後麵與側翼的步兵還能掩護伴隨作戰的防空部隊,而在野戰中,機動防空部隊是坦克集群的主要防空保障。
正是如此,東北軍的裝甲部隊中,坦克占了很大的比重。
顯然,這次美日聯軍沒有空中優勢,甚至沒有客觀的遠程炮火優勢。在隻能由坦克決定勝負的戰鬥中,美日聯軍的問題就暴露了出來。
要知道,在裝甲會戰中,特別是正麵戰鬥中,任何一種裝甲戰車都不是坦克的對手。
甚至可以說,隻要在視距之內,坦克就是絕對的陸戰之王。
也許有人認為,步兵戰車上裝備的反坦克導彈的射程比坦克炮的射程遠得多,因此步兵戰車能夠對付坦克。
顯然,這是一個極為錯誤的觀點。
在主動防禦係統問世之前,步兵戰車也隻是裝甲戰的輔助力量,而不是主導力量。隨著各種能夠攔截低速反坦克彈藥的主動防禦係統出現,反坦克導彈對坦克的威脅大大降低,步兵戰車的反坦克能力自然受到了嚴重影響。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在以往的戰鬥中,不管是美日聯軍、還是東北軍,反坦克導彈的主要用途不是用來打擊敵人的坦克,而是敵人的防禦工事。特別是對美日聯軍來說,在進攻的時候,經常用反坦克導彈攻擊中國軍隊的固定火力點。
當然,在這場戰鬥中,雙方都沒有多少固定火力點。
野戰中,最大的問題就是交戰距離。
雖然在平原上,隻要天氣狀況良好,依靠現代化的觀瞄設備,交戰雙方都能在數公裏外發現對方,即便在夜間,觀察距離也在三公裏以上。但是在實戰中,很少有坦克在這麽遠的距離上開火,一是準確性不夠高,二是穿甲能力不夠強。
當然,實戰中,影響交戰距離的因素非常多。
除了惡劣天氣之外,最大的問題就是分辨敵我。特別是在夜戰中,交戰雙方主要依靠紅外成相設備,而在這種情況下,隻能顯示出目標的大致輪廓。即便99式與M1係列主戰坦克的外形差異非常明顯,可是在紅外成相儀的顯示屏幕上,很那準確分辨。隻要距離稍微遠一點,就無法做出準確判斷。
更何況,在實戰中,交戰雙方都會使用幹擾手段。比如坦克手在進入戰場之前就會啟動防禦係統。處於自動工作狀態下的防禦係統在受到激光照射的時候,就會主動發射煙幕彈或者釋放煙霧。因為坦克在開火之前,都得用激光測距儀測量交戰距離,所以很難做到不被對方發現。受煙霧幹擾,觀瞄設備的探測能力必然大大降低,從而使得交戰雙方很難在遠距離上命中對手。
如此一來,就算重型反坦克導彈的射程在十公裏左右,也難以發揮作用。
實戰中,坦克的開火距離一般在兩公裏以內。如果交戰雙方都是有備而來,開火距離還有可能縮短到一公裏之內。
在這個距離上,任何一種步兵戰車都隻有任人宰割的份。
要知道,坦克炮打出的穿甲彈能在一秒鍾之內機會一公裏內的任何目標,而步兵戰車發射的反坦克導彈至少需要幾秒鍾才能飛行一公裏。更何況,在這個距離上,別說坦克炮發射的穿甲彈,就算是步兵戰車上的機關炮打出的穿甲彈也能摧毀步兵戰車,所以在實戰中,步兵戰車很少使用反坦克導彈。
這場坦克大戰的第一次戰鬥,就發生在東北軍的坦克與美軍的騎兵戰車之間。
根據美軍的作戰記錄,當時一輛99式主戰坦克打出的穿甲彈,準確擊中了一輛在四公裏外的M3騎兵戰車。這也成為了這場坦克大戰中,有記錄的最遠摧毀距離。
雖然在接到偵察報告之後,美軍立即出動了攻擊機,並且呼叫了炮火支援,但是戰場過於狹窄,而且美軍的坦克部隊就在騎兵戰車後麵幾公裏處,所以在美軍的炮火支援過後,空中打擊還沒到來,雙方的坦克就交上火了。
不可否認,美軍的M1A3確實擁有非常明顯的優勢。
即便在三千米的距離上,一百四十毫米坦克炮打出的穿甲彈也能毫不費力的洞穿99式的正麵裝甲。當時,還有一枚穿甲彈在打穿了第一輛99式坦克炮塔的前後裝甲之後,打中了後麵的第二輛坦克,並且打穿了這輛坦克的車體正麵裝甲。
問題是,在交戰距離拉近到二千五百米之後,99式的穿甲彈也能幹掉M1A3,更別說當時仍然是美軍主力的M1A了。
對迎頭並進的兩股坦克部隊來說,五百米的距離,無非就是幾分鍾的事情而已。
隨著雙方都能給予對手絕殺,而且雙方坦克手的素質都相差不大,當天晚上的天氣狀況又比較良好,沒有出現大霧,投入戰鬥的坦克數量就成了決定勝負的主要因素,而東北軍無疑在這方麵占有優勢。
特別是在第三十九集團軍這邊,因為北麵有第十六集團軍掩護,南麵又是平行推進的第六十五集團軍,所以該集團軍把主力全都放在了正麵戰場上,坦克密度達到了每公裏六十五輛,而與直交戰的兩個美軍師的坦克密度隻有每公裏四十輛。
第三十九集團軍率先取得優勢,等於讓東北軍掌握了戰場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