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以我們兩家的實力,不分伯仲,持續打下去誰勝誰負不知道,但我知道肯定會是兩敗俱傷的結果”。
“如果真的到了那個時候,難道你大秦就不怕再次出現九州暴亂,各自為政,舊勢力複辟的事情發生嗎”?
這是一個反問,也是一個警告和暗示,是在告訴付駿,再這麽打下去,對於您們大秦沒有什麽好處。
你大秦剛剛統一九州中原,根基不穩,現在最需要的是安定和平。
“特使大人多慮了”。
“我皇曾靜說過,百姓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
“有此執政理念,天下百姓歸於我大秦”。
“那些複辟勢力沒有老百姓的支持,又能翻起多大的浪”。
“反而是蠻族更應該擔心這個問題”。
“想那草原六十八部,現在全部歸降於大汗也鯤”。
“南北縱橫幾千攻擊”。
“但是你們更容易發生複辟擾亂才是”。
見也善又打起了大秦剛剛統一這一弱點的主意,付駿也是毫不示弱的反擊道。
所謂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看看誰更厲害。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這都是我們兩國的私事,到底怎麽樣,冷暖自知”。
“我們也不閑扯了,直接進入正題吧”。
也善見他一時從付駿這兒占不到什麽便宜,便改變策略道。
“那好,既然我們兩國想要罷兵,且是你蠻族大汗先派來了特使,那就請特使大人先說說你們的要求吧”。
果然是個老狐狸,見自己占不到什麽便宜,就像切入正題了難道從你進城的那一刻起,你的再見策略沒有在鋪墊嗎。
“既然是和談,那我們兩家是不是都得拿出點誠意來呢”?
“但不知特使大人口中所說的誠意是什麽”?
“比如說我們雙方罷兵,退兵”。
“怎麽樣,我蠻族大汗的這個誠意夠意思吧”。
說著,也善直接笑了起來。
不過講事實,說道理。
現在蠻族統一他們大秦撤軍,這對於大秦而言是非常有利的一個舉措。
現在的秦軍在雁**山峽穀,和蠻族大軍正在對峙。
這個時候的秦軍是進,進不得。
退,退不了。
一旦秦軍選擇了後撤。
從雁**山峽穀到上穀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距離。
而秦軍大部分都是步兵,蠻族大軍卻是騎兵。
在秦軍撤退的這個過程中,一旦蠻族大軍發起了攻擊,那麽對於秦軍的步兵而言無疑是致命的。
這一點付駿看的明白。
但他也有一個疑慮。
這一點他看到明白,那蠻族呢。
即便是蠻族大汗一時沒有看明白這個,難道他麾下的那麽多將領就沒有一個人能看出來嗎。
這明顯不可能。
萬一是蠻族談判而耳,引誘他們秦軍後撤,隨後也鯤在派出騎兵來追擊秦軍。
到了那個時候,那在雁**山一帶的這四十多萬秦軍可就都完了。
如果他們真的是要和談,那麽蠻族這麽好心的目的又是為了什麽呢。
“這對於蠻族來說,可是一個巨大的讓步呀”。
對此,付駿試探性的表示感謝道。
“付大人客氣了”。
“我們蠻族男兒,一個唾沫一個釘,這也是為了向大秦皇上表示感謝而已”。
聽到這裏,付駿卻是有些疑惑了。
蠻族為什麽要感謝雲凡,雲凡作了什麽事,值得讓蠻族做出這麽大的讓步。
難道是他們蠻族整的耗不起了嗎。
可據他的了解,蠻族作為遊牧民族,視水草而居。
他們出征的時候,都會帶著牛羊作為糧草的。
打仗放牧兩不耽擱。
要麽就是內部發生了什麽問題。
可他們並沒有得到關於蠻族內部的什麽消息。
話說現在正是蠻族和大秦激戰的時候,如果,如果唐眼那裏有了關於蠻族得什麽消息,肯定會匯報給雲凡的。
而匯報給了雲凡,他豈有不知道的道理。
“但不知是為了什麽事呢”?
“此時說來話就長了”。
“那還是大秦皇上作為涼州王的時候,他研製出了一個叫做水泥的東西”。
“這個東西可以打造水池來貯存雨水”。
“當時大汗想要個大秦皇上做這個生意,可是被大秦皇上給拒絕了”。
“說是一旦我蠻族百姓打造了水井,會在無形當中消滅了我們蠻族的”。
“當時大汗並沒有當真,以為是大秦皇上不想和他們進行這個貿易而編製的謊言”。
“可經過這幾年的試驗,我們才知道,大秦皇上所說的都是真的”。
“既然如此,那我這就和秦將軍商議退兵的事情”。
“也希望大汗那邊能夠信守承諾,共同退兵”。
“至於後續談判,等你我雙方退兵之後再行商談”。
說完,付駿就行禮離開了。
對於也善說的是為了表示對於雲凡的感謝,而選擇的退兵,付駿是不相信的。
他們蠻族可以為了入主中原,連個大晉,大齊來用兵大秦。
那個時候的也鯤難道就沒有想到雲凡此前給他們的恩惠。
現在兩家打了一年多,死傷了這麽多人,你才想起來雲凡以前給你的恩惠了。
這話算完是墳前燒報紙的行為。
他是絕對不會相信的。
所以他才借故離開了也善的出所,其目的就是和雲凡匯報也善的說詞,並且和雲凡商議接下來是不是要退兵,怎麽樣退兵的事情。
得到付駿來到雲凡的處所時,已經來不及行禮了。
直接跟著雲凡要起了水喝。
“嗷,看來我們的付大人這次忙的不亦樂乎呀,連口水都顧不上喝了”。
見雲凡調侃起了他。
付駿連忙狂飲了兩杯後對著雲凡回應道:“看皇上說的,麵對如此大事,那有時間喝水呀”。
“也對”。
“那你說說,蠻族特使那邊都說了什麽,我們來合計合計此事該怎麽辦”?
聽到付駿這樣說,雲凡對於蠻族特使的突然來訪,也格外的關注,直接詢問道。
一般而言,兩國交戰時派人來和談,都是在兩國分出勝負後,戰敗的一方和獲勝的一方派出使者來求和的。
可就眼下的情況,雖說他們已經獲得了上穀城下的勝利,卻是對於整個蠻族而言,並沒有傷到要害。
而且麵對蠻族得騎兵,顯然蠻族大軍也行牽製住了他們四十多萬的兵馬。
在這個時候派人來和談,實屬蹊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