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洲第一場大規模的空戰,赤焰帝國與聖約組織以不分上下的結局而告終。

據統計,赤焰帝國方麵在遠江空戰損失了八百七十九架飛機和四百二十一名飛行員;而聖約組織方麵則付出了四百六十三架飛機和二百零七名飛行員的代價。

在空中沒有分出勝負的情況下,雙方的地麵交鋒也隨即展開。

被稱為遠江會戰的這場大規模對攻戰役,也創造了兩個第一次,即:潮汐洲第一次大規模的空戰與第一次大規模的坦克戰!

憑借兩千六百輛坦克的絕對優勢,聖約組織取得了預期的戰果。

因為情報上的失誤,使赤焰帝國誤認為聖約組織的參戰坦克數量不會超過兩千輛,而己方已經集結了一千六百餘量坦克,完全有與之展開對攻的資本,隻要頂住聖約組織的先期攻勢,等待更多的援軍到達,聖約組織的部隊就會全線崩潰......

可實際上卻是,聖約組織集結的坦克數量卻高達兩千六百餘輛,足足比赤焰帝國參戰的坦克數量多出了一千輛!

這麽巨大的差距下,赤焰帝國卻做出了錯誤的決定,毫無技巧可言的與地麵兵力占優的聖約組織多國部隊展開了不對等的對攻作戰。

坦克數量上雙方差距達到了一千,兵力上而言,赤焰帝國參戰的士兵為一百九十五萬,(但是,這一百九十五萬部隊之中,至少有一半的兵員是地方保安部隊改編而來,還有幾十萬的新兵部隊.....);而聖約組織的多國部隊,參與進攻的兵力卻高達兩百四十六萬!並且,聖約組織的多國部隊不僅是在總兵力上和火炮、坦克數量上占據明顯優勢之外,他們的兵員質量才是最大的優勢所在!

因為,聖約組織方麵參加遠江會戰的部隊無一例外,全部都是來自聖炎洲五大傳統軍事強國的精銳之師,無論是單兵作戰能力還是團體的配合協同作戰方麵都要遠遠高於臨時拚湊而來的赤焰帝國的參戰部隊。

可是,即便如此....本土作戰的赤焰帝國軍隊還是有著很大優勢的,隻要這一百九十五萬部隊可以頂住聖約組織半個月的攻勢,大批主力部隊將會到達遠江地區加入到戰事之中。

那樣的話,主動權將重新回到赤焰帝國一方....

這也正是軍事決策委員會所製定的作戰計劃,待赤焰帝國的主力部隊集結完畢之後,以雷霆之勢碾壓聖約組織的部隊,一舉將他們趕出潮汐洲!

————————————————

不過沒有認清自身情況和過於輕敵的軍事決策委員會所製定的計劃,其實早就已經注定了遠江會戰的失敗.....

沒有預期的十五天,僅僅四天時間,聖約組織的多國部隊便全線擊潰了兵員戰素嚴重不足的赤焰帝國部隊。

事實上,短短三天的時間,參與遠江會戰的赤焰帝國軍隊便損失了一千三百輛坦克和超過一千五百門的火炮.....

所以,到第四天赤焰帝國的防線全線崩潰之時,遠江地區的火族軍隊實際上已經徹底失去與聖約組織多國部隊抗衡的實力。

————————————————

帝國曆六五五年三月二十五日。

兵敗如山倒的火族軍隊,徹底失去了製空權。

在空中與地麵的雙重打擊之下,赤焰帝國的一百九十五萬部隊損失極為慘重!

整個遠江會戰自帝國曆六五五年三月十九日打響到四月二日結束,曆時十五天。

以赤焰帝國方麵付出了超過九十萬的人員傷亡和損失一千六百輛坦克、三千五百門火炮以及一千七百架飛機的慘重代價而告終。

而向聖約組織投降的火族軍隊也高達五十餘萬!

此戰,聖約組織順勢將地盤快速擴大至隨州行省,整個戰場的局勢已經徹底打開.....

遠江會戰的重大失利,讓整個火族軍隊都有些懵圈,也極大的震驚了軍事決策委員會的專家顧問團。

這在他們看來,赤焰帝國的軍隊在遠江地區的失利簡直就是匪夷所思的事情!

不過,很快司空明就“幫助”軍事決策委員會的專家們找出了這其中的根本“緣由”。

那就是:被俘的火族方麵遠江會戰副總指揮狄正卿是整個火族的“敗類”!

從戰俘營傳出來的消息,狄正卿被俘之後已經徹底倒向了聖約組織,並向他們提供了很多火族軍隊的情報。

而恰巧在這個時候,特別軍事監察處的司空明卻信哲旦旦站出來說:他們已經掌握了充分的證據,在遠江會戰開戰之前,身為遠江防線副總指揮的狄正卿就已經私下裏與聖約組織進行了接觸......

話都說到這份上了,其意便無需多說了。

遠江失利的真正“原因”找到了.....

一定是早已叛變通敵的狄正卿向聖約組織透露了赤焰帝國的軍事部署和作戰計劃,才使軍事決策委員會製定的“完美”計劃功虧一簣!

所以,這也再次證明了保持軍隊“純淨度”是多麽的必要。

這個結果倒是令紀非城等人大跌眼鏡....

他們沒想到遠江會戰的重大失利,卻讓司空明這個無恥之徒變成了對火族軍隊進行全麵大清洗的最直接的理由。

司空明為了突顯特別軍事監察處的作用和討好軍事決策委員會,毫無底線的將遠江會戰的失利扣在了狄正卿頭上.....

這也是紀非城日後評價司空明的時候,直言:此人是整個赤焰帝國的罪人,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卑劣之人,他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在戰爭之初便不餘遺力的充當軍事決策委員會的劊子手,大勢清洗軍隊之中的指揮層。

更加可惡的是,在遠江會戰出現重大失利之後,司空明捏造證據將遠江會戰的失利全部推給了在被俘之後才選擇投敵的狄正卿身上,這也使得軍事決策委員會的專家們沒有立即意識到他們的輕敵與自大。

致使遠江會戰失利後,軍事決策委員會依舊對火族的軍隊抱有不切實際的盲目自信......

而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要“歸功”於時任特別軍事監察處監察長的司空明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