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六章,景氣(5)

史高治所說的普通貨船並不是指所謂的“夏洛特標準貨船”,那種專門為了應對德國將來的無限製潛艇戰而準備的貨船,那種貨船造價便宜,生產迅速,加上速度性能突出,在未來的戰爭中,它無疑是世界上最好的貨船,然而在和平年代就未必了。首先,這種貨船的設計壽命隻有四到五年,在戰爭中,一條貨船,在遍布德國潛艇的大西洋上,一般來說,是沒機會跑滿這樣的使用壽命的,一般來說,它們都會在一到兩年內被擊沉,能夠撐到三年,那簡直就可以叫幸運兒了。但是,在和平時代,一條貨船可能會用上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如果設計壽命隻有四到五年,那簡直就沒法用了。當然,這也隻是設計壽命而已。硬要新三年舊三年破破爛爛又三年的用,也不是不可以。比如說在曆史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人把手上的那些“自由輪”依照賣廢品的價格處理給了很多的第三世界窮國。而在有??些第三世界窮國,比如菲律賓印尼什麽的,他們甚至把這些設計壽命同樣隻有四五年的“自由輪”一直用到七十年代,幾乎超出設計壽命十倍。其中的一些甚至被改成了客船使用,反正第三世界窮國的人命便宜。

但是那些第三世界窮國手裏的“自由輪”在戰後也基本不會跑遠洋航線了,它們一般隻在風平浪靜的近海航線上跑跑,這也是這些船能夠新三年,舊三年,破破爛爛三十年的用下去的關鍵因素之一。如果還用它們跑遠洋航線,哪怕是風浪更小的太平洋航線,那無論如何是用不了那麽久的,更不要說,在史高治現在的時代,世界上最主要的航線還是通往歐洲的大西洋上的航線,而大西洋一向以來就以風急浪高聞名。這樣的航線,自然不適合那些超期服役的船隻。

當然,等戰爭結束後,把這些船賣到亞洲那邊去,也還是不錯的。至少日本人肯定願意要。不就是不安全點嗎?反正日本人不值錢。事實上當一次大戰結束後,他們也是這樣做了的。以至於在史高治的這個時空裏,許多年之後,當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和美國打起來之後,很多美國潛艇官兵們驚訝的發現,他們所需要攻擊的目標居然和二十多年前的德國潛艇部隊所需要攻擊的目標除了舊了一些之外就幾乎一模一樣。而在日本投降後,這些船又被瓜分了一次,一部分被美國人拿去試驗了原.子.彈什麽的,還有一部分被分給了同樣成了戰勝國的中華民國政府,然後被廣泛的用在了運輸部隊打內戰,運輸黃金去台灣,以及運輸人員撤往台灣的行動中。當然這種用了幾十年的老船,尤其是在日本人手裏又高強度的跑了些年的遠洋航線之後,這些船的可靠性實在是很成問題。比如說,在美國那邊,這些船被拖到靶場的路上,就沉沒了好幾條,而在中國,有一條被重新命名為“太平輪”的“夏洛特標準船”就在運送一群低級官員呀,以及他們的夫人小姐逃往台灣的時候,僅僅遇到了一點不太大的風浪,就發生了導致了數千人死亡的大海難。

除了壽命的原因之外,有效噸位和燃油經濟性也都決定了這種船在和平時期並不是一種好船。為了生產方便,這種船的排水量略低於一萬噸。這樣大多數的船台稍加改進就能用於生產這樣的船隻了。但是因為有速度方麵的要求,這種船的船型相比一般的貨船,長寬比還是要略大一點的。這也就意味著同樣的噸位下,這條船能夠裝載的貨物更少。同時更高的速度要求更強有力的動力。而為了便宜,動力係統的價格又要更低,結果就是動力係統占用的空間比一般的貨船更大,這當然就更進一步的減少了實際的運載空間。再加上更高的燃油損耗,所以在和平時代,這樣的船,絕對是賣不好的。

史高治的計劃是這樣的,首先,他拋出了巨型郵輪,這導致了世界範圍內的巨型油輪競賽。這種競賽會使得大型船台的數量大增。而一旦蕭條到來,在運輸船隻中首先會被砍掉的就會是這些巨無霸,因為在蕭條中一次運輸這麽多的原油的運輸任務會直線下跌。到那個時候,這些大型船台立馬就會跟著不值錢了,自己就可以以很低的價格,將這些能在戰後的新一輪戰列艦競賽中派上大用場的大船台買下來。

至於貨船這一邊,史高治打算拋出一項新技術,這項新技術將能夠迅速的提高貨船的裝卸效率,從而使得海運相比其他運輸形式的優勢一下子顯現出來,使得更多原本通過陸路運輸的貨物轉向海運。從而使得新的貨船的建造變得火熱起來,並且帶動更多的船台的建造。無論是更多的船台還是更多的貨船,都少不了更多的鋼鐵,更多的機械,這都能給史高治帶來更多的收入,更不要說蕭條到來後的那些廉價的船台了。景氣能給史高治帶來實實在在的收入,但是蕭條能幫助他夯實帝國的基礎,完成帝國的擴張。

“我愛景氣,但我更愛蕭條。”史高治忍不住在心裏麵對自己這樣說。

……

由超級油輪引起的造船熱潮隨著經濟的進一步恢複逐漸推高,而在這個時候,一個消息更進一步的推高了人們對於它的熱情。

1910年2月,麥克唐納創投銀行和美國最著名的地質勘探企業克利夫蘭地質勘探公司聯合召開了一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一個事實上麥克唐納的高層早就知道了的消息:在麥克唐納創投銀行的委托下,克利夫蘭地質勘探公司對麥克唐納創投銀行在阿拉斯加擁有的私人領地進行的礦產勘探中,發現了一處超級大油田。

這個消息當時並未引起太大的轟動,因為從經濟上來看,開采這座油田似乎並不算太合算。因為就目前來看,美國本土的那些油田已經非常夠用了。相形之下,開發者一處油田需要不少的投資,這裏麵包括油田本身,也包括運輸它的港口道路。依據《華爾街日報》上麵的計算,至少在短期內,這處油田根本就沒有什麽開發的價值。

“就目前來看,這處油田的存在在經濟上的更大的意義不過是使得麥克唐納創投有了更多的抵押手段了而已。”《華爾街日報》上作如是說。

然而,《華爾街日報》錯了,他們根本就沒想到,僅僅兩個月後,也就是1910年4月2日,他們就得到了又一條新聞:麥克唐納創投銀行和德國政府達成意向,麥克唐納創投以區區五千萬美元的價格,將這個美國最大的油田,連帶著他們手中的港口的一部分租借給德國政府五十年。同時,獲得在石油設施,以及港口設施的采購上麵的優先權。

剛剛拿到這條消息的時候,華爾街日報的編輯們一度以為自己是不是搞錯了日期,這條新聞怎麽看都像是晚了一天的樣子。不過很快,新聞的真實性得到了核實。

“上帝呀,大新聞!大新聞!”編輯大喊道,“新的西進運動——不,北進運動要開始了嗎?”

石油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拖累了德國的經濟,很早的時候,德國人就開始滿世界的找石油了。然而,非常遺憾的是,德國人的那些少的可憐的殖民地裏麵根本就沒這東西。而其他國家或者他們的殖民地即使有這東西,要麽不肯交給德國人來開發要麽早就被另外的國家捷足先登了。比如說距離德國不遠的羅馬尼亞就有石油,然而該死的美國佬的動作快的可怕,在德國人還沒來得及完全明白石油的價值的時候,他們就搶先一步,把那邊的幾處油田給買了下來。後來德國人雖然想要出價錢從美國佬手裏把羅馬尼亞油田買過來,但是英國人和法國人一直在後麵搞鬼,所以這事情一直就是搞不成。

為此,德國人又搞了一個所謂的石油儲備計劃,他們在漢堡港附近建立了一係列的油庫,打算建立所謂的“國家戰略石油儲備”。然而,因為沒有控製在自己手裏的油田,幾乎是每一次他們想要超量購入一點石油,都必然會在國際市場上造成一次油價上漲。結果“國家戰略石油儲備計劃”提出了好幾年,儲備的石油還是根本就不夠看的。

這一次,美國人主動找上門向德國人推銷手裏的油田的時候,德國人真是有些喜出望外。當然,德國人也不是傻子,他們也知道,阿拉斯加的石油開采需要的成本很高。不過在認真地思考後,德國人發現最近一些新出現的技術使得開發阿拉斯加石油似乎也有了一些可能。

首先,的國人自己的一家企業開發出了石油管道輸送技術,可以將低粘度的石油通過管道來進行輸送,從而大大降低石油在陸路運輸的成本。而根據他們獲得的樣品,阿拉斯加的石油也符合這個標準。這就使得從阿拉斯加油田到港口的運輸成本下降了不少,再加上超級油輪的出現,也使得石油海運的成本下降了很多。所以德國人一盤算,發現最終的成本雖然依舊要比國際市場高那麽一點點,但是,依照德國人一買石油,石油就立刻漲價,買得越多嗎,漲的越多的習慣來看,這個價格如果平攤在較長的一段時間裏,相比國際市場,絕對還是要合得來得多的。於是,基本的意向就這樣達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