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曰: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
看來這話是一點也沒錯,不動心,就不會傷心。
你不過給了我一點點的溫暖而已,我就忘了問別的冷淡。有時候,心軟應該也是一種悲慘吧。
我親手推自己跌入無盡的遺憾裏麵,也許,會渴望去擁抱這種情感,和我最開始的抉擇有關。
我獨自坐在布滿了一地細碎陽光的屋子裏,聽見占風鐸(既是風鈴)被風吹過,發出清脆的響聲。
垂下的疲倦眼簾,突然害怕抬起,去看一看那掛在窗邊的占風鐸,隨風展開出了何種曼妙的舞姿來。
占風鐸是藍天白雲的形狀,是子佩臨走時非要掛上去,嘴裏說著,“子佩不在了,就讓占風鐸唱歌給二哥聽。”
那時,我也如同今日這般倚靠在書桌邊不做聲。目不轉睛地看子佩自己開心地搬過一把大椅子,輕巧地跳到上麵,踮著腳尖掛起那形狀好看的占風鐸。
唐朝《開元天寶遺事》裏麵記載說,“歧王宮中竹林中,懸碎玉片子,每夜聞碎玉子相觸聲,即知有風,號為至占風鐸”。
那時他們將碎石懸在一起,當風吹玉振,占風鐸就會叮叮當當發出清脆的聲音,自然該是用來知風。
《開元天寶遺事》裏還說:“寧王……至春時,於後園中紐紅絲為繩,密綴金鈴,係於花梢之上,每有鳥鵲翔集,則令園史掣索以驚之,蓋惜花之故也。”
說的就是占風鐸有預警的作用,而子佩把它掛在我的窗前,卻不為了這些。僅僅是為了在她嫁給大清朝的阿濟格王爺之後,怕我寂寞,所以要它唱歌給我聽。
我突然就心疼子佩,她是王家唯一一個純粹地對我好的人,也是我的妹妹。我向來疼她,也不過是為了氣一氣那個把娘害死了的她。
為何,看到子佩掛的占風鐸會擔心,子佩過得究竟好不好?
想想還真是有些可笑,我們三兄妹,是怎麽了?竟然都鍾情於江府的公子小姐,難道,這世上就再沒有別的人了嗎?
腦海裏閃過你在二十四橋的橋欄上,踮著腳尖的畫麵。
依舊,溫暖,鮮豔。
有時候,牽掛也是一種負擔,會害得人的思緒淩亂,和不安。如同這掛在窗邊的占風鐸,風偶然地撥弄它的心情。是否也會常常是憂鬱,偶爾才會有驚喜?
原地打轉的占風鐸,在我看來,就連它痛哭聽起來都很抒情。我每次看風停,而那些愛,卻都揚長而去了。
聽人說,占風鐸會招魂,是不祥之物。
如若是真的,那些慘死的百姓,會不會都來找我?
我開始痛恨,我這樣寂靜。
子佩小的時候,我遠遠地一個人站在高高的樓閣上,有一些高處不勝寒。聽到子佩在院子裏大聲地誦讀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 》——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聲音遙遠而飄渺,就如那瘦西湖的水霧,永遠也散不盡。
人,是不是越長大越是孤單,越是孤單就越要學著自己去堅強?比如我,若是我不夠勇敢,會有誰來替我堅強?
娘,沒有誰可以代替您給我的勇敢,您是我堅持下去的方向。可是為何,所有的事情都順理成章之後,我會開始害怕和難過?
記得那次看到漢時蘇武出使匈奴,臨行時寫給妻子的道別詩——
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移。
生當複來歸,死當長相思。
我知道,蘇武一去就是十九年,與妻子再相見已是白頭。卻不知道,那些背後的故事,是何種的心酸。
相傳漢代葬儀有個風俗,若是妻子不幸早殃的話,丈夫會把成親時用的梳子一掰兩半。留下一半,另一半放到妻子的棺木中入土下葬,表示今生今世不忘結發之妻。
我以為不是真的,沒想到,爹卻做過如此深情的舉動。可又有什麽意義呢?娘,您不在了,就是不在了。
有一次我在天清樓用膳,她們做了一道湯,很簡單的一道菜色——黃花菜。
腦海裏一閃而過《詩經》:“北堂幽暗,可以種萱。”的句子。
很小很小的時候,應該是還不知道她不是我生身母親之前吧?我總是以為是因為自己不夠好,不夠長進,所以她才會對我這般嚴格與苛刻。
那時,先生教會了我唐朝詩人孟郊的一首遊子詩——
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
慈母倚門堂,不見萱草花。
先生解釋說,北堂代表母親。古時候的人盡孝道,都是以萱草代表慈親的母愛,隨時撫慰遊子的思念之情。
先生還說,古人對萱草的感情,不但融合我們曆朝曆代的文化與習俗,還代表著深遠的對善良風俗方麵的含義,所以萱草又叫做“母親花”。
後來我背給她聽,她卻麵無表情,心思全然不在我身上。當時要是爹不在場的話,她是不是就會拂袖而去了?
再後來,長大一些,在她生辰的時候,知道她喜歡蝴蝶,我就用竹條編了一隻小巧玲瓏的蝴蝶。放在手心,如同隨時都會展翅而飛一樣,輕盈。開心地拿在手裏要去送給她,沒想到在門外聽到她和爹爭吵的聲音。
爹背對著她,去看那紅燭搖曳,而背影寂寥,透著些許的哀傷。
她站在爹身後,伸著手指著爹巋然不動的背影,聲音透著哭腔。“王仁建,說到底你就是怪我!這麽多年了,你就是放不下晚晴!晚晴已經死了,我已經很容忍地把她的孩子留了下來,當成了我的孩子,還讓他有了一個別人無法企及的身份地位,擁有了一個可以與我的孩子匹敵的名字——王子矜。這已經是我的底線了,你到底要我怎麽做?才可以原諒我?”
我呆愣在門外,不可置信地看著她也背對著我的背影,顫抖著不讓自己流下淚來。手裏的蝴蝶被我生生地用力嵌進了手心裏。
手心裏汨汨地留著鮮紅的血,而我,卻一點也不覺得疼。至少,沒有我的心,來得疼痛。
如玉的額間用鴛鴦黃淡淡的抹了抹,在銅鏡裏勾畫出了歲月的輪廓。天清樓的光線微弱,她的拂煙眉也勾描得頗有些多。
她對我說,小時候,她娘親跟她說過這也叫忘憂草。我聽了就喝了滿滿的一大碗,好似喝下去就真的可以忘記了所有的憂愁似的。
回去後我查了許多有關忘憂草的記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上說,忘憂草可“安五髒、利心誌、明目”,其花和根均可入藥,能“祛溫利水,除濕通淋,止渴消煩,開胸開膈;令人心平氣和,無憂鬱。”
也許這就是古人叫它“忘憂”的原因吧。
還有元朝的王冕寫的詩《墨萱圖》——
燦燦萱草花,羅生北堂下。
南風吹其心,搖搖為誰吐?
慈母倚門情,遊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問日以阻。
舉頭望雲林,愧聽慧鳥語。
忽然的,就記起來前幾日這座繁華的城池還未感受到自己的劫數時,路過一個私塾聽到那群學生在老先生的教導下念唐時司空圖的《步虛》那些聲音——
阿母親教學步虛,三元長遣下蓬壺。
雲韶韻俗停瑤瑟,鸞鶴飛低拂寶爐。
聽得我的嘴角輕輕上揚,心裏在勾畫著娘的眉目如畫。
娘,如若您沒有被她害死,是不是也會跟別的母親一樣?在我蹣跚學步的時候,蹲坐在不遠的前方等我,笑著招手,嘴裏說著。“來,矜兒,到娘這來。”
爹該是一直記得娘的樣子的吧?不然如何畫得出如此真的模樣來?
忽然之間,就覺得她很可憐。窮極一生,也得不到爹的愛,就連最掛念的兒女,也都一一地離開她,去了遠方。
一個,歸隱江湖;一個,做了大清朝的王爺側福晉。
《周易》裏說“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我和大哥,同心協力的目的,她這輩子估計都不會釋懷吧?
她哪裏想得到,我們把她生命裏認為的最美好的東西,都毀滅給了她看。
我跌跌撞撞才明白了許多,懂我的人,或許就你一個了。我不再去說那些從前了,我多希望我們也可以,互相寒暄。
是的吧,我開始懷念的,那些有你一起的季節了。為何我們誰都不肯回頭看看那個,一直站在身邊的人?我們欠的這樣多,該如何來還?
那些白月光,總是照在天涯的兩端。你一直都在我心上,卻從來都不在我的身旁。
你,可否是我不能言說的傷,無論如何想遺忘,可又忍不住回想?
現今想想,我如何也擦不幹,你當時的淚光。那些白月光,照在天涯的兩端,越是圓滿,就越覺得孤單。
這條路,那樣長,要如何補償?這條路這樣長,我想,我這輩子都追不回你的原諒了。
我曾經想可以與你去到最遠的地方,彼此手舞足蹈聊夢想;我曾經想與你一起到最遠的地方,迎第一道曙光在肩膀;我想與你一起到隻有我們兩個人的地方,笑看寂寞的喧嘩……
若是我死在你的懷裏,你會不會也抱緊了我哭泣?那些可以看到你笑的光陰,不再屬於我。
那一年,我自江南的城池裏遇見你。你的笑顏,暖了四季的顏色。大明寺的鍾聲淒清寥落,將我的夢,碎成過往裏,那些遇見你的時候。
你有沒有,試過在乎我?我隻是想知道,你是不是有過一瞬間傾向我?你是我的雲淡風輕,而我,卻不是你的風和日麗……
你有沒有為了我難過一次?哪怕隻是一瞬間那般短暫,是不是,都沒有過?我貪戀那些你給的刻薄,這樣多年,有誰知道,我比煙火還寂寞的感情……
誰沒有做過讓自己後悔一生的事情?我隻是覺得自己無怨無悔的一生,也隻是表象而已,從來都看不懂那些愛過後沉重的悲歡離合。
很久很久以後,我才知道,我以為我隻是看不得你好。原來直到最後我才發現,我也不過隻是,愛你。
明明是我先遇到了你,憑什麽到了最後,卻要我帶著對你的留戀放手?所以得到了,又能怎麽樣?
起身去摘下子佩掛的占風鐸,拿在手裏,卻重如千斤。
王府的水池還是那般明澈,**漾著小小的水波,映著黃昏的色澤,無比好看。
你就如同蘇子《飲湖上初晴後雨》裏寫道的一樣,“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太陽下了山,天邊的雲霞通紅,把水麵也照得紅彤彤起來,就如你嫁給他的時候。那十裏長街的迎親隊伍,綿延著把喜悅傳遞給每一個揚州城民。
坐在八抬大轎裏的你,是否也是有著新嫁娘的嬌羞?
其實,你應該在如玉把布兵圖交給我的時候,狠狠地把劍刺穿我的胸膛。而不是,隻是刺進了一些,流了鮮紅的血,而已。讓我傷勢好了起來,有機會去毀滅這座城池。
要是,你狠心一些,我就不會如此決絕。
那樣,或許,我們都還有以後。
就算,不是我們一起的以後。
那時你手裏的劍,那樣冰冷,就同那年在大明寺的桃花潭邊,用力地掰開我緊握你肩頭的手心溫度。
冰涼,冷漠。
而我胸口流出的血,如同你嫁衣的顏色,鮮紅,刺眼。
我們,再也不見吧。
生生世世,年年歲歲,永不相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