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 教科書般的勝利

馬文升說完之後朱厚照一直在思索著馬文升說的話,嚴格來說馬文升所想和朱厚照所想基本一樣。首先兩人都有心收複安西故土,有著這個心思的在朝中非常之少,現在的孝宗朝一團和氣,不管是對內還是對外那些大臣們都不主張興兵。有時候看著那些大臣朱厚照就覺得他們就像世界的和平大使一樣,幸虧現在沒有諾貝爾和平獎,否則非得給他們一個不行。現在的明朝基本上已經被太祖的不征國的遺囑給弄得失去了銳氣。在現在隻要不是對方主動來進攻大明的,大明是絕不會主動去進攻人家,可謂是要多和氣有多和氣。

所以能夠有一個像馬文升這樣的大臣和自己意見相同可是尤為難得的,畢竟發動戰爭不是朱厚照一人就可以做決定的,必須要經過大臣們的同意才行。

至於馬文升對烏茲別克人的評價和朱厚照的也是十分的相似,雖然看似現在的烏茲別克汗國十分的強大,畢竟他們在今年滅亡了“中亞征服者”帖木兒帝國,但是實際上他們就和韃靼、瓦剌一樣,看似強大其實後勁不足。

為什麽北方的草原民族在和中原王朝較量的時候往往都會成為最後的失敗者,就是這個原因,他們都是看似強大去後勁不足,一旦遭遇一次重大的失敗他們便會一蹶不振,而這個時候隻要中原王朝抓住機會基本上都會徹底打敗北方的草原民族。(至於兩宋則不在此列,宋朝除了經濟上之外實在是太過無能了,軍事上不行就不說了,竟然在中原人最擅長的政治上也白癡了起來,明明該聯遼抗金了,他竟然聯金抗遼。犯一次錯誤就不說了竟然在之後又犯了一個,明明金朝已經衰落了而蒙古人已經崛起了這個時候就應該聯金抗蒙了,他竟然來了個連蒙抗金。這種戰略外加政治的錯誤竟然能夠犯兩次。真是無話可說了。)

總體上來說隻要是草原民族都存在一個後勁不足的狀況。就像現在的韃靼一樣,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先是在一百年前成祖時期就和大明打仗,那個時候雙方打了十幾年,期間戰爭無數,勝負更是兵家常事。當時不管是大明還是韃靼走沒少吃敗仗,但是不管大明吃了多少次敗仗,大明都能夠很快便緩過來,但是韃靼卻不行,越打越弱,越敗越弱。以至於後來不得不向成祖乞降。這便是韃靼後勁不足的問題。

而現在的韃靼也是和百年前的一樣,隻不過這一次衰落的更快。巴圖蒙克統治時期的韃靼絕對是韃靼自從北元滅亡之後最強大的時候,但是即便是這樣,在榆林還有忽蘭忽失溫的兩場大敗令韃靼十幾萬大軍全軍覆沒之後韃靼也徹底的不行了。在明朝的曆史上一次損失十幾萬大軍的次數不再少數,但是每一次損失十幾萬之後三四年大明便可以緩過勁來,就像土木堡之變的時候二十餘萬京軍全軍覆沒,但即便是這樣照樣把瓦剌打回去。但是韃靼卻不行,損失三五萬他們還可以忍受,但是損失十幾萬便不行了。就因為這一次韃靼損失了十六萬大軍,所以榆林還有忽蘭忽失溫之戰過後整個韃靼基本上都被大明控製了。

而除了韃靼之外以前的突厥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唐朝的時候突厥分為東突厥和西突厥兩部。在唐初的時候東突厥最為強大,不但在隋朝還有李淵時期的唐朝都多次逼迫隋朝和唐朝與之和親還有進貢,隋朝末年的時候,天下大亂,群雄割據,突厥勢力趁機得到壯大。南麵中原各路諸侯不得不臣服於突厥,向突厥割地納貢。並且在唐太宗李世民時期突厥還逼迫李世民簽訂了令當時唐人大感羞辱的渭水之盟。

渭水之盟是玄武門之變之後唐太宗李世民與圍攻長安的東突厥頡利、突利二可汗的結盟,又被稱渭水之辱。這是一個城下之盟。

公元626年,突厥攻至距首都長安僅40裏的涇陽(現在陝西鹹陽涇陽縣),京師震動。此時,長安兵力不過數萬,剛剛即位的唐太宗李世民被迫設疑兵之計,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6騎在渭水隔河與頡利可汗對話,怒斥頡利、突利二可汗背約。《唐語林》記載唐太宗“空府庫”以求突厥退軍。並與之結“渭水之盟”,突厥兵於是退去。之後,唐太宗勵精圖治,並且挑撥突厥內部頡利、突利二位可汗還有突厥與鐵勒諸部的關係。627年,在唐太宗李世民的不斷挑撥之下東突厥內部出現分裂。反對頡利可汗的薛延陀、回紇、拔也古、同羅諸部落對其變革國俗和推行的政令不滿,另立薛延陀為可汗。同時頡利可汗的弟弟突利可汗也暗中與唐聯絡,並與頡利可汗決裂。

於是在這個時候唐太宗李世民便趁機出兵征戰東突厥,而這場戰爭最關鍵的一戰便是李靖夜襲陰山之戰。夜襲陰山之戰突厥大敗被俘和被殺不計其數,就連頡利可汗自己也在隨後的逃亡之中被俘虜了。陰山之戰的直接後果便是曾經強大無比的東突厥直接滅亡了。

這便是被俘草原民族後勁不足的原因,陰山之戰突厥損失的兵力還不超過十萬,但是即便是這樣也大大的超過了突厥的承受範圍,此戰也直接導致了東突厥的滅亡。而如果當時的唐朝損失十萬兵力,估計也就是出出血而已,滅亡決不至於。

在東突厥之後便是西突厥了,當年蘇定方可是一人便滅了西突厥的。並且在朱厚照看來蘇定方滅西突厥的戰事才是真正教科書式的勝利,他的戰事經過和謀略是可以作為一個模板運用到中原王朝和北方草原民族的其他戰事上的。可惜的是後人很少有人這樣做。

當時在東突厥覆滅之後唐朝開始不斷開發西域和絲綢之力,但是西突厥卻成為了唐朝在西進之路上的最大障礙,所以從唐太宗開始唐朝便開始準備滅西突厥的戰事,而到了高宗時期終於開始實施了。

顯慶二年閏正月二十一日,唐以蘇定方為伊麗道行軍總管,率燕然都護任雅相、副都護蕭嗣業,發唐兵與回紇兵萬餘人,從北道討伐西突厥沙缽羅可汗;又命右衛大將軍阿史那彌射和左屯衛大將軍阿史那步真為流沙安撫大使,自南道招集西突厥餘眾。

十二月,蘇定方率軍在金山(現在阿爾泰山)北,擊**木昆部,其俟斤懶獨祿等率萬餘帳歸降,蘇定方征調其千名騎兵從軍。當時采納右領軍郎將薛仁貴建議,爭取泥孰部(弩失畢五俟斤之一)共襲沙缽羅。蘇定方率唐及回紇兵萬餘人至曳咥河(現在新疆額爾齊斯河)西,沙缽羅率十姓兵10萬將其包圍。

尋常之人被十倍於自己的精銳奇兵包圍之後估計很有可能嚇得直接投降,但是當時蘇定方卻沒有。蘇定方命步兵持矛環據南原,自率騎兵列陣於北原。沙缽羅軍三衝南原未逞,蘇定方率騎兵乘勢反擊,大敗沙缽羅軍,追擊30裏,斬獲數萬人。次日,唐軍繼續前進,胡祿屋等五弩失畢舉部歸降,沙缽羅與處木昆屈律啜數百騎西遁。五咄陸部聞沙缽羅兵敗,也歸附阿史那步真率領的南路唐軍。

蘇定方於是命令蕭嗣業與回紇婆閏率騎兵向邪羅斯川進發,追擊沙缽羅,蘇定方與任雅相率新附之眾繼後。時遇大雪,深約二尺,諸將建議待天晴後再進軍。蘇定方說服部眾,利用沙缽羅以為唐軍必然休兵的僥幸心理,踏雪晝夜兼程地繼續追擊。進至雙河(現在新疆伊寧北),南北兩路唐軍會師,又長驅200裏,直抵金牙山(現在中亞塔什幹東北)沙缽羅牙帳。沙缽羅及其將士正準備外出打獵,蘇定方乘其無備,突然發起攻擊,斬俘數萬人。沙缽羅與其子咥運、婿閻啜等逃往石國西北之蘇咄城。蘇定方乃息兵,令西突厥各部落返回居所,修通道路,設置驛站,掩埋屍骨,慰問疾苦,劃定疆界,恢複生產。

蘇定方靠著自己一萬大軍最後卻打敗了十倍於自己的西突厥騎兵,而導致西突厥直接滅亡,這場戰爭的經過絕對是一場教科書般的勝利,不管是蘇定方以少勝多還是其在戰爭之中表現出的高超的戰爭戰略能力也絕對是值得學習的。

朱厚照給蘇定方總結的其戰勝的關鍵便是三點,一:決戰,二:窮追猛打,三:善於拉攏其他遊牧民族。

首先便是決戰,蘇定方在與西突厥的是十萬大軍的決戰之中勝出這便是整個戰爭最後大唐獲勝的關鍵。其次,便是蘇定方的窮追猛打了。當對方還有實力時,蘇定方絕對不給對方以喘息的機會,務必窮追猛打,置敵於死地。這突出地表現在他對沙缽羅的冒雪追擊上。 他斷然否決了將士們待雪停後再追的意見,督促部眾,晝夜兼程,終於在金沙山將沙缽羅部全殲。

就像毛太祖說的宜將勝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知道這一點的人很多,但是能夠做到的卻不多。就像西漢那樣,當年漢武帝打得匈奴幾近滅亡,然而匈奴人一投降漢武帝便不再對匈奴用兵了,就這樣給了人家喘息的機會。造成的後果是什麽,是漢武帝之後匈奴的百年邊患,雖然那時候匈奴已經不像最初的那樣強大了,但是卻仍然讓漢朝疲於應付。

還有當初的成祖皇帝,如果他能夠像唐朝那樣在瓦剌已經稱臣,韃靼已經戰敗的情況下繼續發兵直接滅了蒙古哪裏還有之後的土木堡之變還有明朝的兩百多年邊患。就是因為當時成祖皇帝自認為自己仁義放了對方一碼,結果給了人家喘息的機會幾十年之後蒙古卷土再來。

所以說在國與國之間對待敵人一定要狠辣無情,沒把對方滅絕就絕不要停,否則你絕對會上演曆史的悲劇。不要說正義、不要說道德、不要說仁義,在國與國之間這些都是不存在的,他們隻不過是政*客們想出來的約束對方的東西而已。你既然打了對方那麽對方就一定會嫉恨與你,不會因為你最後的寬宏大量而對你感恩戴德的,他們記住的還是和你的仇恨。

而蘇定方做的第三點便是絕不孤軍奮戰而是極力拉攏地方內部勢力和對地方不滿的勢力,把敵人的敵人變為自己的盟友。

根據蘇定方滅亡西突厥的戰爭經過朱厚照總結和遊牧民族交戰的戰略思想也可以說是戰爭模式便為三點:第一步:集中全力和敵方來一場關鍵的決戰。這期間要做到,一是要用幾年乃至十幾年的時間準備戰爭,在這期間既要開始集中兵力、物力來應對戰爭,還要統一內部思想不能夠在決戰的時候內部還意見不合並且在戰爭之前還要做好戰爭規劃以及應變措施以防止意外情況的出現,其次還要做的一點便是分化拉攏敵人內部,尋找敵人的的敵人以成為盟友。之後便開始和地方進行決戰。

第二步是基於第一步的決戰已經獲勝的前提之下的,但是如果第一步裏麵的決戰沒有獲勝則就要繼續重複第一步,等待幾年之後再來決戰。而如果第一步裏麵的決戰獲勝了那便是第二步的開始。第二部要做的有兩點,一是要窮追猛打,在決戰獲勝之後千萬不能因為對方的投降、稱臣或者是自己的仁慈、仁義就放過對方。曆史已經無數次證明了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敵人就是敵人,他不會因為你的寬宏大量而對你感恩戴德他隻會在背後罵你愚蠢。你的仁慈往往會給對方以喘息的機會。在追擊敵人殘部的時候要做到以消滅敵方有生力量為主,以拉攏敵方內部分化勢力為輔。任何國家在即將滅亡的時候都會出現很多不同的派係,特別是投降派更是會越加的壯大,所以在追擊敵方的時候一定要善於拉攏這些勢力。

第二點便是這個時候還沒有大局已定所以一定不可以行事太過過分,比如屠殺還有侮辱對方的宗教信仰等。萬一激起了對方的殊死反抗便大事不妙了,還有此舉也有可能會讓盟友產生不滿。這個時候一定要記得還沒有大局已定,所以一定要謹慎。

至於第三步,便是戰後了,這才是所有戰爭之中最關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