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苦命鴛鴦

並且隨著朱厚照和譚浩的深入交流,有關譚浩和譚氏之間的愛情故事朱厚照也弄明白了,知曉了之後朱厚照不得不感慨可惜這樣的事情是發生在了大明朝,要是在現代估計又是一個值得拍成電影的好故事。

譚浩和譚氏之間的故事聽起來很老套,但是確是為生活所迫的實實在在的現實。.

說起來譚浩和譚氏很小便認識了,如果譚氏是男的話就可以說兩人是一起和稀泥長大的,即便如此譚氏雖然沒能像其他的男孩一樣和譚浩小時候在一起和稀泥但是那也算是天天跟在譚浩後麵的小尾巴了。

那個時候譚家由於譚浩的父親尚在所以家境還過得去,而譚氏的母家文家呢也還沒有發達,和當時的譚家相比也都在一個檔子,算得上是門當戶對了。而且兩家的家主看自家的孩子和對方的孩子在一起玩的挺開心的,家境上也算是門當戶對所以兩家就打算結成娃娃親了。這個時候兩家之間加成娃娃親的十分尋常,譚家和文家也算不得什麽驚世駭俗的。不過一般兩家之間正式的結成娃娃親的都是要有婚的,雙方的家長都會代替自己的孩子立下一份婚以當做今日娃娃親的憑證,這張婚是被世俗所承認的,而且就是以後有一方想要悔婚了那也要能夠解除和對方的婚才行,否則的話女方便不能嫁人。

立下婚這種情況很常見。但是偏偏譚家和文家當年卻沒有立下婚。本來譚浩的父親和譚氏的父親文史萊達成了口頭協議之後打算在觀察一段時間再立下正式的婚,但是問題恰恰就出在了這裏,譚浩的父親還沒來得及和文史萊立下正式的婚便遭遇了不測。

文家是開設作坊的,譚浩以前在學習打鐵的那家鐵器鋪便是文家名下的意見作坊,而譚浩後來去的那件工匠鋪也是文家的生意上的夥伴的,除此之外文家名下還具有好幾個生產瓷器以及器皿的作坊,所以嚴格來說文史萊算是個正經的商人,雖然這個年代的商人不像現代那樣無奸不商,但是最起碼基本的商人的市儈還有有的,文史萊一方麵看到譚家的頂梁柱沒了那以後譚家說不定就要徹底的沒落了。而文家呢那些年做生意也已經有了起色了,雙方在家境上也差距越來越大了,當初的門當戶對也不存在了,所以文史萊便不想在應承下來這場婚事了。而且恰好當初雙方還沒來得及立下正式的婚,所以文史萊也不用背負上背信棄義以及嫌貧愛富的名聲,畢竟雙方當初的頭口協議除了雙方家人之外外人也是不知道的。

文史萊的做法本身也沒有什麽錯,或許他的確有一點勢力,但是何嚐又沒有不想要女兒跟著譚浩吃苦的意味在裏麵呢,當初文史萊便已經預料到了譚家要落敗的,而且之後的譚家也的確是像文史萊所預料的那樣落敗了,而且還連最基本的溫飽問題也沒法保證,試想有哪一個父母願意讓自己的女兒過這種生活。所以最初文史萊的名聲還是挺好的,畢竟大多數外人一開始是不知道這件事情的。而且以前文史萊對譚浩也挺照顧的,所以說最開始還是沒有人去指責文家什麽不是的。

一直到後來譚氏也就是文雲要嫁到秦家了當時譚浩的幾個叔叔輩的感到不忿便將當初的那件事情捅了出去,這才讓文史萊遭到了很多人的背後指責,這個時候的指責大多數其實純粹的是對人們心中的那些美好的期盼破滅的不滿。在大多數人眼中譚浩和文雲從小青梅竹馬那就應該長大以後在一起,這是一種美好的期盼。至於譚家的貧困問題由於不是當事人所以大多數人一般是不會考慮的,而且人們在期盼美好的愛情的時候也的確是往往忽略現實的問題,所以在得知了當初譚家與文家的口頭協定之後有恰好敢在文雲出嫁的當口才會有人去指責文史萊的不是。

真正讓文史萊遭到大多數人指責甚至唾棄的還是文雲出嫁之後的事情。文雲沒有嫁到譚家而是嫁給了秦家雖然很多人知道之後有點不滿,但是他們也不至於去拆散快要組合在一起的新人。

文雲的亡夫姓秦名沂河,家境和當初譚浩的父親還在的時候的譚家差不多,但是比著譚浩好的便是秦沂河文家下麵的作坊的掌店人之一。秦沂河從小便拜入文家名下學習製造陶瓷的工藝。也算是秦沂河在這方麵天賦出眾,所以自小秦沂河便在文家冒了頭,而且還受到了文家的重點培養,所以秦沂河不但是文家的作坊裏麵最年輕的製造陶瓷的工匠,後來還成為了文家下麵最年輕的一個掌店的。在文家的地位不輕。

秦沂河不管是家境、能力和地位都很令文史萊滿意,而且還能起到拉攏秦沂河的作用。所以文史萊便慢慢的有了將女兒下嫁給秦沂河的打算了,再後來他觀察到秦沂河的確是對文雲有意思之後便正式的下定了決心,所以在文雲十五歲的時候正式的被文史萊下嫁到了秦家。而之後文雲便斷了和譚浩的聯係

可惜一場意外打破了文史萊的如意算盤,他本來是打算讓女兒下嫁到秦家以拉攏秦沂河的,但是卻沒想到女兒到了秦家才一年的時間秦沂河便在外麵遭遇了不測,至今連屍骨都沒有找到。文史萊算是賠了女兒又折兵了。

這還沒完,不知怎地秦沂河除了意外沒多長時間外麵便流傳了起來文雲克夫的名聲,這種帶有迷信的八卦消息在這個時候最受人們歡迎,就像現在很多人都喜歡討論娛樂明星的緋聞一樣,文雲克夫的名聲迅速的在城東傳開了。後來輿論之猛烈讓得不想受到影響的文史萊也中斷和和女兒的聯係。這便是文史萊在後來即便是知道了文雲在秦家生活很清苦卻仍然不前去探望以及幫襯的最重要原因。而另一個原因就是當初文雲在出嫁的時候曾經連累過文史萊受到了一些非議,以至於他從那個時候便對文雲有點不滿。

不過文史萊這樣做最後還是得不償失,他本想斬斷和文雲的聯係以不讓文雲當時克夫的名聲連累了文家,畢竟這種謠言的威力是很大的,並且有時候就是那麽不講理說不定什麽時候就被牽扯到了。但是文史萊沒想到的是他斬斷了和文雲的聯係之後卻遭到了所有人的指責與唾棄。人心就是這麽難把握。

譚浩和文雲兩人真的算是青梅竹馬了,不但小時候是一起長大的,而且也心屬對方,譚浩父親還在的時候兩人便在一起整天玩耍,而後來譚家的重擔落在了譚浩肩上之後兩人的關係也並沒有疏遠,最開始譚浩在一間小酒樓打雜的時候文雲雖然不能跟著去。但是卻經常給譚浩送一下吃的和用的,那個時候譚浩才剛剛踏入社會再加上他年紀太小了,一個人根本就養不活自己和重病的母親兩人,那個時候要是沒有文雲的接濟譚浩還真的不容易緩過來那一陣的困境。

後來要學一門手藝的譚浩來到了一件鐵器鋪做學徒。譚浩和文雲兩人又天天的呆在了一起。因為那一間鐵器鋪便是文家的,而譚浩進去那裏最初也是文史萊有意幫襯,文史萊最開始隻不過是有一點勢力但是人還是好的,他看到譚家那麽困難的確是動了一點惻隱之心。

由於鐵器鋪是文家的,所以文雲便趁機跑到鐵器鋪裏和譚浩呆在一起,時間長了就連文雲也學到了不少的打鐵器的知識。文家本來便是擅長各種工匠活計,文雲在這樣的家庭裏本身便從小接觸不少的理論知識,所以才能跟在譚浩的身邊學的那麽快。

而後來譚浩由於身體的原因離開了鐵匠鋪去了文家推薦的意見做木器活的作坊裏麵,文雲也跟著去了那裏,所以在譚浩跟著師傅學習各種工匠的知識的時候文雲其實也沒少學。隻不過因為她是女孩所以一般閑暇之餘便沒了動手的實踐的機會。

而且正是因為文雲從小也跟著家裏和之後跟著譚浩學習了這麽多的工匠的知識,所以她才能夠以一個局外這的身份解決了譚浩之前遇到的那個關於騎兵使用的火槍的難題。

譚浩會去娶文雲這個寡婦既是所有人預料之外的事情,但同時真的發生了也不感覺到完全不可理解。

雖然文史萊將文雲嫁給了秦家,而且文雲在嫁出去之後也的確接受了現實做的很好在外麵斷絕了和譚浩的一切聯係,在家裏做了一個賢內助。但是譚浩卻一直忘不了文雲,不說兩人從小的青門竹馬,就是後來譚家困哪的時候文雲時常的接濟以讓譚浩度過了難關一直感動著譚浩,後來文雲跟著譚浩往返於工匠鋪的時候也頗有點共患難的意味,所以文雲在譚浩的心裏的地位非常之高,不是說短就能斷的。

如果文雲在嫁出去之後生活的好好的。那譚浩一定會讓自己忘了文雲的,即便是忘不了他也不回去打擾文雲的生活,總而言之,譚浩雖然很小便進入了社會受到社會的影響比較多,但他卻還是一個有原則的人。不回去做出幹擾破壞別人家庭的事情來。

但是偏偏文雲嫁入秦家才一年秦沂河便遭遇了不測,而之後秦家也陷入了困苦之中。以至於之後秦家的生活並不比譚家最困難的那幾年好多少,正所謂話說愛一個人就別讓對方吃苦,看到為了支起秦家文雲受了那麽多的苦譚浩自己心裏也難受,所以後來譚家有點多餘的銀子了譚浩總要留出來一部分去接濟一下文雲的。

以前隨著譚浩年齡的加大,賺的銀子越來越多,譚家的情況雖然有所好轉但卻並沒有根本的好轉,譚浩也不敢對文雲有什麽非分之想,畢竟秦家沒了兒子,兩個老人也漸漸的老了,娶了文雲很可能就要擔負起照顧兩位老人以及文雲和亡夫所生的兒子的重任,多了四個人並不是以前的譚家可以負擔的起的,所以那個時候譚浩也就是存著幫助文雲的心思,但是卻沒有想過要把她娶回門。

而現在譚浩在遇到了朱厚照之後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的譚家雖然金銀沒有文家多,但是地位卻不是文家一個小小的商人可以比擬的,別說多養活四個人了,就是四十個也沒有問題,所以譚浩這才在心裏起了把文雲娶回家的念頭。

譚浩想要娶文雲,最關鍵的還要看對方以及對方的家人同不同意呢,最開始譚浩提這件事情的時候文雲直接便反對了,自從嫁到了秦家之後文雲便已經絕了其他的心思,而且秦沂河遭遇不測之後文雲受到的指責更是讓她有了一輩子不再改嫁、恪守婦道的念頭,所以雖然心裏感激譚浩但是文雲並沒有動心。

而秦沂河的父母兩人在這件事情上確實拿著讓文雲自己選擇的意見。嚴格來說兩位老人確實是不想讓文雲改嫁,畢竟文雲是自己兒子的媳婦,而且還已經生了一個秦家的後代了,但是這幾年秦家的情況以及文雲在秦家受得苦兩位老人同樣知曉,他們同樣也不想再讓秦家拖累文雲了,所以兩位老人是打著讓文雲自己選擇的主意的。

譚浩雖然初次遭到了失敗,但是卻並沒有直接放棄,而是不斷的努力著,情況隨著秦家的境況進一步惡化而有所改變,秦家這幾年本來便是在硬撐著,到了幾年終於撐不下去了,秦家不但已經沒有了存銀沒有了存糧而且還欠了一大堆的帳了,現在先不說接下來吃飯都是問題,單是要賬的秦家便沒辦法打發了,還錢沒有,但是不還也不行。

終於在秦家再也走不下去的時候文雲的態度鬆動了,她一個婦道人家能夠想出來什麽解決辦法,而嫁給譚浩便是她能夠想出來的唯一的方法了。終於在和譚浩談好了條件之後文雲答應了改嫁給譚浩,而作為條件不但秦家的所有債務譚浩要承擔了,就是以後秦沂河的父母以及兒子的撫養也要歸譚浩管。

這個條件或許對於其他人來說十分的苛刻,但是對於譚浩來說去不算什麽,所以說服了文雲之後譚浩便對方迎娶回家了。

大明朝第一位科學家夫婦的結合便是這麽的艱難與曲折。而操縱著這一對苦命鴛鴦的恰恰就是現實與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