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農業改革

不可否認,這次沒收土地方麵,江渝的吃相是難看了一些,更是直接得罪了那些大地主。

然而傳統的大地主,將土地租給佃農,在家裏坐等收租,是沒有任何技術性,是最好吃懶做的一種經營方式。

這種大地主就是民族的蛀蟲。

江渝當然不會在乎那些大地主的詰難,革命就是改朝換代,既然革命了,封建主義的利益既得者——地主階級,就必須付出一定代價,以削減當前社會矛盾。

土地大量的集中,自然會引起很大的矛盾,特別是在農業社會。

當然江渝不會把土地分給農民,因為他要發展工業,就必須有足夠的工人,如果再讓農民用極為低效率的生產方式去耕種,那麽根本就抽不出人力來發展工業的。

這些土地將集中起來,交給農業墾殖公司經營。

至於那些地主,已經是過氣的了,江渝根本不在乎他們,得罪不得罪那又怎麽樣?至於會把那些地主推向對立麵,那完全是多慮的。

雖然沒收了土地,但不是全部沒收,家產、房屋都不動,那些地主頂多也就鬧一鬧。

當然鬧一鬧的後果很嚴重,江渝可不是什麽心慈手軟之輩,見那些大地主要死要活的,還糾集地痞流氓,江渝毫不猶豫的下達了鎮壓命令。

很快各地的大地主們的動作就被無情的鎮壓了下去,該關的關,該拉去挖煤礦的就拉去挖煤礦。

老百姓對這次鎮壓毫無感覺,根本就沒有造成民變的風險。

政策下達後,各地方政府通過地契登記數據,很快把數據上報,安徽地區一共沒收了耕地3300萬畝,蘇北地區沒收了耕地2600萬畝,共計5900萬畝土地。

安徽、蘇北耕地總麵積為1.4億畝,這個政策攫取了42%的耕地,可見清末土地兼並的嚴重程度。

而剩下的58%的土地,則掌控在廣大自耕農、小地主的手中,那些小地主手中的土地麵積不超過300畝。

江渝開始逼迫這些地主轉型,從收租子到自主經營,不會經營就把土地賣了,讓別人去經營。所以對於收租子的地主,首先強製性降低佃租,再則加強農業稅的征收,讓那些靠收租過日子的地主們,不僅靠收租拿不到錢,還要往裏麵倒貼錢。

按照江渝的計劃,未來農業將走大農場、家庭農場相結合的路線,大農場由華東集團建設,采用機耕技術經營,家庭農場則由農業家庭打理,同樣采取機械耕種,不過機械更加小型化,同時這些家庭農場可以自主經營經濟作物,自主飼養各類牲畜。

華東集團的大農場則負責商品糧生產。

而那些傳統靠收租過日子的地主,將在兩年內淘汰出去。華東銀行將對那些地主進行貸款,讓他們到華東集團的農機製造廠購買農機,以及購買化肥,幫助他們轉型成小型農場。

轉型失敗了不要緊,土地抵押給銀行了,銀行並不虧本。

這樣一來農業就能跟上工業的發展,而且轉型後的農業所需的勞動力將大大降少,這將讓更多的農業人口從低效率的農業生產中抽離出來,進入工業生產領域。

同時這一政策路線,還能給華東集團的農機、化肥生產帶來大量訂單,另外華東集團通過這次圈地,也已經走向了壟斷糧食供應的開端。

在上海的口水仗卻是打得熱火朝天。

江渝這邊絲毫不見劣勢,因為銷量最大的《申報》、《大公報》、《新聞報》都一起開火,抨擊《民立報》是腐朽的封建社會主義走狗。

三大報紙提出了土地是重要生產資料,集中在少部分人手中又無法合理經營,必然導致民族農業生產走向混亂,並嚴重阻礙工業發展道路。

而地主作為封建王朝的既得利益者,既然已經改朝換代,不將他們直接打殺了那都算好的了。

兩淮行政總署並未對地主進行打殺,隻是合理的土地調控,沒什麽大不了的問題。至於安慶慘案,隻是一群地痞流氓而已,老百姓並未參與其中。

三大報紙的發行渠道已經不僅僅是天津、上海這一些城市了,而是整個中國大部分一線城市。

遠比窩在上海的《民立報》的影響力要大上千百倍。

三大報紙一起開火,頓時把《民立報》打得好似被口水淹沒了一般,《民立報》作為革命黨的報紙,在這次輿論戰當中,很多中低層的革命黨成員並不理解他們,在他們看來兩淮行政總署的做法是很對的。

這些革命黨成員大多都是熱血學生,他們在這次事件中看到,兩淮行政總署的政策隻是打擊了大地主的利益,並未去動普通小地主和老百姓的利益,所以他們還是很支撐的。

此時袁世凱已經出山了,南北打了半天沒打出什麽名堂來,雙方在漢口一線對峙,南北議和也在洋人的調停下開始進行。

江渝卻不太理會南北的動作,在他看來這些都不重要。

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站穩腳跟,隻要消化了整個安徽和蘇北,就算是自己在政治上沒有謀到什麽督軍的職位,依舊是屹立不倒的。

江渝等於是把地方上的統治結構直接摧毀,完全換上了自己的勢力,同時通過獲取民眾的支持,使得統治穩固。

這和民國時期那些軍閥不同,那些軍閥一個個盯著什麽都督、督軍的位置,上台後腳跟不穩,一下台就屁都不是。

當然這樣鋪開一個行政體係,也讓江渝花費了不少錢。

行政人員、警察的薪水加起來,每個月就要花費100萬元左右,加上政府的硬件設施建設,江渝投入了近兩千萬元,當然一切能省則省,像政府大樓之類的,都比較簡單,甚至連裝修都是最便宜的。

這天周子躍來到了淮陰,江渝對他問道:“我們現在還有多少資金可以動用?”

“海外資金有3億元可以動用,國內還有1億資金,不過那這1億元要用做工業生產資金不能調動。所以我們能動用的資金隻有3億,另外陳光甫的華東銀行那邊最多隻能貸款5億元資金。”周子躍回答道。

“這點錢根本不夠農業上的投入啊!”江渝不由頭疼,現在土地是圈下來了,不過資金卻是一大問題了。

1.4億畝的土地,自己圈下了5900萬畝,不光這5900萬畝土地需要投入資金,其他的土地也要提高生產力,也需要資金。

“東家,我認為現在不適合大規模進行農業生產力改革,首先人們還未普遍掌握新農業技術,再則我們的農機廠規模也不是太大,化肥廠同樣如此,如果全部直接推廣的話,不要說資金撐不住,就算有資金也沒那麽多的農機和化肥,我們不如分成三年來建設。”周子躍對江渝建議道,“另外,我們可以把圈下的土地,拿出一部分,號召商人們開設墾殖公司,借民間資金來完成農業改革。”

“嗯!看來也隻能這樣了。”江渝點頭道,三年後正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那可是賺錢的好機會。

這三年要抓緊時間發展才行,特別是采煤、鋼鐵、紡織,這三個行業將是用來取代英國在亞洲市場的重要商品。

英國人最大的出口商品,無非就是沒什麽技術性的煤炭、鋼鐵、紡織,一戰一旦爆發,英國將失去這三個傳統出口商品的市場份額,這三種商品本身沒什麽技術性,一旦失去就很難再挽回。

同時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正是取代了英國這三種商品在亞洲的大部分市場份額。

這三個行業發展起來,第一可以賺取到大量資本,還可以遏製日本的工業發展。

另外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商船在德國的無限製潛艇戰當中損失慘重,屆時英國會在全球各國訂購商船,造船業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當中盈利很豐厚的產業。

戰爭當中,英國人對食品的需求也會大大增加,農業屆時也是盈利很豐厚的產業。

軍火方麵自然也不用說了,軍火是很賺錢的,不過江渝並不想對英法出口先進的軍火,反而希望增強德國的實力。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是必敗的,因為美國不會坐視他們的外債變成廢紙,江渝增強德國的實力其目的在於延長戰爭時間,從而賺取更多的利益,為自己贏得更多的發展時間。

目前能動用的資金也就是8億元,其中5億是華東銀行的存款,華東集團的所有項目,以及所有工人的錢都存在華東銀行裏麵,所以華東銀行迅速發展,其存款規模已經達到在華銀行最高的水平。

其銀行資產迅速上升,隻要有存款,就不愁投資項目,而且都是回報率很高的項目,因此華東銀行未出現什麽不良資產。

江渝打算先向墾殖公司投入三億元資金,計劃先把三千萬畝耕地圈起來搞一個超大型產糧基地。

其他五億元,則用來擴建礦山、鋼鐵廠、機械製造、造船等工廠的規模,這些資金能將目前那些重工業擴充兩倍規模。

江渝和兩淮行政總署的工業部一起製定了一份所謂‘三年發展計劃’,一般一個工程建成是五年一個周期,但時間不等人,隻有三年。

日夜趕工也要把下一個計劃搞出來。

這個三年計劃,規定了各個項目的發展目標,即采煤三年後要發展至每年500萬噸,鋼材產量要增加到50萬噸,造船業要發展到年造船達到10萬噸。

那5億元的資本,已經足夠建設這些工業規模。唯一的問題就是時間,如果日夜輪班建設的話,三年沒什麽問題。

這年頭國內沒什麽加班費一說,也沒什麽津貼一說,成本並不會因此拉高多少。

不過還是有不少資金缺口啊!例如造鐵路,還有軍事發展也要錢,雖然產業盈利將彌補一部分,但還是有缺口的。

江渝為此又想到了貸款,不過現在辛亥革命鬧得正酣,時局不夠穩定,那些外國銀行顯然不太願意現在對華東集團進行商業貸款,因此先緩一緩再說。

兩淮行政總署於12月底,在安徽安慶、蘇北淮安各召開了一次農業發展大會,大會上請來了地主、商人,共同商議兩淮農業發展。

在農會上,華東集團展示了拖拉機等農用機械,以及化肥、塑料薄膜等農用物資,並展示了幾種還未設計成熟的耕耘機、播種機、收割機等機械,主要問題還是動力方麵不太過關。

這些機械在設計上是很先進的,隻要內燃機技術一過關,馬上就是成熟的農業機械,屆時便可大規模發展機耕。

這次農會上提出了‘新農業機耕技術’的概念,號召地主、商人出資興建農場,但凡采用了新技術的農場,初期在農業稅方麵給與優惠。

這次農會邀請了國內很多知名的民族商人,例如上海商會、江蘇商會、安徽商會的商人被大量邀請前來參加。

地主和商人們參觀了新技術的成果之後,一部分還是顯得比較遲疑的。

不過那些地主,很多都是被剛鴨子上架,不改革不行。

兩淮行政總署對於不進行改革的落後地主,將征收較高的農業稅,加上佃租被兩淮行政總署強製性降低了,屆時租給佃農經營,一年根本收不上多少租子。

又如大商人張謇,在考察了華東集團的新農業技術後,決定出資三百萬兩,又與其他商人合股募集了三百萬兩,以六百萬兩的資金,加上加盟的數十個地主,圈下土地8萬畝,開設了一家農墾公司。

華東集團的崛起,無疑是讓張謇有些鬱悶的,特別是華東集團在進軍了紡織業之後,華東集團的紡織業迅速發展,以其超先進的技術,連洋布都有些吃不消了,他的大通紗廠一時生意不是很好,若非華東集團的織布廠缺少棉紗,還會從大通紗廠購買,恐怕他的紗廠就要倒閉了。

不過張謇也看到了機遇,崇尚壟斷的張謇,看到華東集團正在向壟斷企業發展,便積極與華東集團搞好了關係。

顯然這次農業改革,是一次機遇。

華東集團同樣投入了3億元的巨資進行農業生產力改革,如果沒有絕對把握,華東集團顯然不敢砸下這3億銀元。

對於華東集團來說,發展農業確實有利潤,而且在使用機耕的條件下,利潤並不是太低,隻不過土地太多了,華東集團沒那麽多錢投入進去而已。

————

今日第一章!

晚上還有一章!謝謝同學們的支持!這兩天榜單蠻給力的,還差一點就把上推薦的書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