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與公孫瓚的戰事如火如荼。

與此同時,天下間的各路諸侯也都掀起了戰事。

曹操、袁術、陶謙大戰於徐州。

孫堅一步步征服江東的殘餘勢力,甚至試探性地對荊州用兵。

一時間,整個大漢都陷入到了一片戰火之中。

而在這之中,論戰事規模,影響深遠來看,要以袁紹、公孫瓚的河北之爭為首。

這一戰影響的是河北的統一,以及整個北方霸權的歸屬,甚至影響到了整個天下。

戰爭的過程也十分激烈,各有勝負,僵持不下。

就在這種情況之下,鞠義展現出了其一代名將的風采。

在兵力懸殊的一次大戰之中,以八百先登營對公孫瓚發起衝鋒,還出人意料地大敗公孫瓚,令公孫瓚折損了兩萬人馬。

冀州、幽州的戰局發生了扭轉。

之前一直占據主動的公孫瓚被迫後退,而鞠義則轉守為攻。

並州、青州的戰事也都受其影響。

顏良、文醜在青州屢次大敗田豫,幽州軍節節敗退。

並州也逐漸穩住了局勢。

形勢一片明朗。

好在公孫瓚及時改變策略,才再次讓戰場上的形勢穩定下來,冀州軍占據主動,卻也無法輕易戰勝一心求穩的幽州軍。

除了青州大捷,徹底將公孫瓚的勢力趕出青州之外。

冀州、幽州邊境,並州之內的戰事則是再次陷入了僵持之中。

這樣的局麵持續了數月之久。

雙方開戰之時,還是初春,冰雪消融,春風吹綠大地。

現在卻已經是草木枯黃,寒風呼嘯,凜冬將至。

……

洛陽城。

數年之前,這裏還是大漢乃至整個天下的中心,最為繁華、富饒的城池。

可在董卓來此之後,大肆掠奪,在撤離之時又一通搜刮,將能帶走的盡數帶走,不能帶走的盡數摧毀,甚至還想用一把大火將洛陽焚毀。

好在時逢大雨,才保住了這一座古都。

但洛陽城卻早已經不複當初的繁華景象了。

而此時,卻有數十個身著大漢官服,渾身上下狼狽不堪之人護送著一個十多歲的少年來到了洛陽,一路直奔皇宮而去。

來到皇宮,進入大殿,看到映入眼簾的一切。

所有人都沉默了。

這……

這還是當初那個繁盛、富饒的洛陽麽?

這還是天下最宏偉的宮殿麽?

他們站在大殿之上。

當初這裏金碧輝煌,恢宏大氣,哪怕隻是一根普通的柱子都價值不凡。

而現在卻隻剩下了一片斷壁殘垣,破敗不堪。

周圍灰塵彌漫,汙穢之物到處都是,甚至連個可以坐下的地方都找不到了。

少年瞪大了眼睛,一步一步朝著大殿之上走去。

他的雙眸之中是震驚,是茫然,還有一絲畏懼。

他的年齡雖小,但經曆了這麽多的事情,怎會如普通的孩童一般什麽都不懂。

他知道,完了,一切都完了!

大漢,就如這宮殿一般,破敗、腐朽、坍塌……

他終究要成為那亡國之君!

不錯,他便是當今天子劉辯。

或許是許霄的出現觸發了蝴蝶效應,令一些事情發生了改變。

董卓欲廢少帝劉辯,立陳留王劉協為帝。

但還未等他真正施行,一十八路諸侯盟軍就已經打上門了。

此時也隻好作罷。

如今的天子仍然是漢少帝劉辯,而非曆史上的獻帝劉協。

就在一個多月之前,劉辯在朝中老臣的策劃之下趁李傕、郭汜不備,趁機逃離了長安,一路向洛陽逃亡。

在這一路上,他們遭到了西涼軍的追擊,遭遇了不知道多少困難,本以為來到洛陽便情況多少會好上一些,卻沒想到此時的洛陽已經不是當初的洛陽了。

小皇帝劉辯目光茫然地在大殿之上四處尋找著。

原本,在大殿之上最顯眼的地方會有一張金燦燦的龍椅,那是獨屬於他的位置。

但是現在卻已經不見了。

他四處尋找,也沒能找到一個適合坐的地方,猶豫了半晌,最終隨意找了塊還算平整的石頭,用袖子拂去上麵厚厚的灰塵坐下了。

“陛下……”

下方,一眾忠於漢室的大臣見到這一幕,都緊緊地皺起了眉頭,臉上帶著無比複雜的神情,有些悲憤,又有些無奈。

那可是天子,身份何其尊貴!

怎能就這樣坐在一塊石頭上!

可是……不坐到那裏又能坐到哪裏呢?

一時間幾乎所有人都感到戚戚然,前路一片渺茫。

“陛下!”

一位老臣來到小皇帝劉協的麵前拱了拱手,道:“如今,我們已到洛陽,應當立即向天下各路諸侯發出詔書,令天下諸侯前來勤王。”

他名為鍾繇,不過天命之年,發絲、胡須卻已經斑白,臉上帶著幾分疲憊的神色。

在李傕、郭汜掌控朝堂之時,是他假意迎合獲得了李傕、郭汜的信任,從而創造出了天子逃出長安的機會。

“是啊,陛下!”

“我們雖逃到了洛陽,但西涼軍還未放棄追擊,我們仍然時刻都處在危險之中,應當盡快發出詔書才是。”

又一位老臣站出來拱手道。

此人年紀與鍾繇相當,看上去卻要年輕許多。

他名為董承,是當初靈帝之母,董太後的侄子,是外戚的一支。

“嗯。”

小皇帝有氣無力地擺了擺手,“一切便按你們說的去做吧。”

“喏!”

鍾繇、董承再次拱手行禮,然後當即下令,派人前去傳信。

小皇帝劉辯微微皺著眉頭,一張青澀的臉上寫滿了憂慮。

“眾位愛卿,你們說詔令發出之後,會有人前來勤王麽?”

“那……西涼軍可是就快到了。”

說到西涼軍三個字的時候,小皇帝劉辯的臉上閃過了一絲畏懼,聲音也略微顫抖了幾分。

董承拱手道:“陛下,一定會有人來的!”

“袁紹袁本初出身自汝南袁氏,袁家四世三公,世代忠良。”

“袁本初也素有英雄之名,當初董卓欲行僭越之事,袁本初不畏董卓權勢,當麵斥責,後又為一十八路諸侯盟軍的盟主,興兵討伐董卓。”

“近些年來,他更是征討黃巾軍,黑山軍,為天下百姓謀福。”

“此人乃是國之棟梁,他知道您到了洛陽,一定會馬不停蹄地趕來勤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