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四章 魚形虎符

看著大家大惑不解的神色施麗婭微微一笑道:“李冰你知道信陵君的故事嗎”

李冰一楞一時之間他還真的沒想起來

看到李冰麵色微紅略顯尷尬趙婉兒立即插嘴道:“施姐這個我也知道李冰這個大研究生當然更清楚了你是說的那個著名的‘竊符救趙’中的信陵君吧”

施麗婭微笑著點點頭李冰經趙婉兒一提醒頓時想起來了心中暗暗感激趙婉兒的冰雪聰明巧妙地給他解了尷尬之圍他不緊不慢地說道:“戰國時期秦國發兵圍困趙國國都邯鄲趙國的平原君因夫人為魏信陵君之姊乃求援於魏王及信陵君”

“魏王派遣老將晉鄙率10萬軍隊救援趙國秦國派使者給恐嚇魏王魏王因畏懼秦國的強大就派人告訴大將晉鄙命令駐軍觀望魏國公子信陵君無忌為了馳援邯鄲遂與魏王夫人如姬密謀使如姬在魏王臥室內竊得虎符並以此虎符奪取了晉鄙的軍隊指揮權大破秦兵救了趙國”

李冰剛說完突然眼前一亮興奮地問道:“施姐你是說這個魚狀銅雕就是虎符”

施麗婭笑而不答趙婉兒在一邊驚喜地道:“據說虎符是古代皇帝調兵遣將用的兵符用青銅或者黃金做成伏虎形狀的令牌劈為兩半其中一半交給將帥另一半由皇帝保存隻有兩個虎符同時使用才可以調兵遣將這在古時是權力的象征今天有幸得見原來竟然是這副模樣”

施麗婭答道:“是呀虎符在古代那可是調動軍隊的憑信具有無上的權威性曆史上有名的虎符事件除了信陵君用計謀竊符救趙外還有三國時諸葛亮也曾巧妙地使用過虎符呢”

趙婉兒顯得興奮異常催促道:“施姐你就別賣關子了快跟我說說諸葛亮是如何使用虎符的故事”

施麗婭拉著趙婉兒的手笑咪咪地說道:“曹操在赤壁被孫劉聯軍使計采用火攻兵敗北退劉備的軍師諸葛亮則趁南郡空虛命常山趙子龍率兵奪城成功並且俘獲南郡守將陳矯取得了南郡太守的虎符”

“趙雲奉諸葛亮之計以此虎符詐調荊州守軍出救南郡趁勢又由張飛襲取了荊州接著再用同樣的方法調出襄陽守軍乘機由關羽襲取了襄陽”

“諸葛亮僅憑一個小小的虎符便將曹兵調開兵不血刃就奪取了三處城池而耗費許多錢糧、兵馬的東吳周瑜卻一無所獲如何不生氣由此也可見當時虎符作用之大”

眾人聞言大為讚歎不禁神往三國中描寫的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天下奇才諸葛亮的聰明才智

李冰不解地問道:“施姐既然是虎符為什麽不是虎的形狀而是半片魚形呢”

施麗婭得意地說道:“李冰我就知道你為了這個困惑沒錯虎符本來就是做的虎的形狀因為是調兵之用使用虎形代表兵威”

“你可知道曆史上南北朝之時的李虎”施麗婭說著眼睛俏皮地對著李冰眨動了一下

李冰搖搖頭嗬嗬樂道:“施姐這個我倒真不知道畢竟我原來是學計算機係的雖然後來改學考古學可惜啊學業還沒完成就讓婉兒找到了哎學業都荒廢了”

趙婉兒眼睛一瞪:“李冰你是不是後悔了那你現在就回南京大學去讀你的研究生好了哼”

李冰嬉皮笑臉地道:“沒辦法啊上了賊船一時半會還下不來婉兒別生氣啦和你開個玩笑嘛”

趙婉兒哼了一聲揚起了頭不理李冰對著施麗婭道:“施姐你快說說這個李虎是什麽樣的人吧”

施麗婭神往地說道:“說到這個李虎那可是個了不起的人物當時的人們都說李虎為猛獸源自李虎擒豹的故事李虎經常陪同夏州刺史宇文泰在北山下校閱軍隊常常有人在這裏被豹子吃掉從來沒有人敢於上前搶救一次又有豹子傷人被李虎碰上他立刻拿著大棍子趕過去把豹子捉住殺掉除了這一害宇文泰知道後高興的誇讚道:公的名字是虎果然名不虛傳”

“李虎年少時風流倜儻誌向遠大喜愛讀書卻不善於死背章句更喜歡騎馬射箭廣交朋友由於家境還不錯對於錢財這身外之物看的也很開樂善好施擁有這種品質即是當時這種亂世的可造之才後來他成為聞名於世的西魏府兵八位柱國大將軍之一”

李冰奇道:“施姐為什麽象李虎這樣的人物曆史上卻很少提到呢說實話我今天也是第一次聽聞”

施麗婭說道:“李虎的官越來越大最後做到三公之一的太尉夏州刺史宇文泰的兒子建立北周王朝後李虎雖然已死但仍被列為開國第一功臣追封唐國公他的兒子是北周驃騎大將軍李昞他的孫子就是唐朝開國皇帝李淵他的曾孫當然就是有著赫赫威名的被尊為‘天可汗’的唐太宗李世民了唐朝建立後皇帝追封李虎為唐朝太祖皇帝”

趙婉兒這時恍然大悟嘖嘖有聲:“原來是這樣啊這個李虎看來真是英雄人物李冰同是姓李你可不及李虎萬分之一”

李冰嗬嗬樂道:“那是當然我怎麽敢和唐朝太祖皇帝比啊施姐你還沒說為什麽史料上很少有李虎記載的原因呢”

施麗婭說道:“你不知道嗎曆代皇帝都講究避諱整個唐朝都因為李虎的關係而避談那個虎字唐朝時人人談虎色變不是說唐朝人膽子小懼怕老虎而是不敢說‘虎’字這是避諱如果有人膽大妄為說了‘虎’字就會帶來滅頂之災嚴重者可能會株連九族”

“唐朝人避諱說‘虎’所以唐朝人見了老虎不叫老虎改叫大蟲把老虎稱為大蟲也是唐朝時期開始的這樣一叫就叫了300年如果非得說個‘虎’字那也會以差不多的諧音字來代替”

施麗婭忽然撲哧一笑道:“就連‘馬桶’一詞的由來和李虎也有一段關係中國古代原先將夜壺稱為‘虎子’到了唐代為了避李虎的名諱便將‘虎子’更名為‘馬子’馬子後來再被改名為‘馬桶’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