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指的是方方正正,有棱有角,一個人做人做事有自己的主張和原則,不被他人所左右;“圓”,指的是圓滑世故,融通老成,指一個人做人做事講究技巧,該前則前,該後則後,能夠認清時務,使自己進退自如、遊刃有餘。
一個人假如過於方正、有棱有角,必將碰得頭破血流;但是一個人假如八麵玲瓏、圓滑透頂,總是想讓他人吃虧,自己占便宜,也必將眾叛親離。由此,做人必須方外有圓,圓內有方。
“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但是人僅僅依靠“方”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圓”的包裹,無論是在商界、官場,還是交友、戀愛、謀職等,都需要掌握“方圓”的技巧,這樣才能無往不勝。
“圓”是處世之道,是妥妥當當處世的錦囊。現實生活中,有在學校成績一流的學生,進入社會卻成了打工的;在學校成績二流的,進入社會卻當了老板。為什麽呢?絕大部分原因正是成績一流的同學過分專心於專業知識,忽略了做人的“圓”;而成績二流甚至三流的同學卻在與人交往中掌握了處世的原則。
其實,真正“方圓”的人是大智慧與大容忍的結合體,有勇猛鬥士的武力,有沉靜智慧的平和。真正“方圓”的人能對大喜悅和大悲哀泰然不驚。真正的“方圓”之人,行動時幹練、迅速,不為感情所左右;退避時,能審時度勢,全身而退,而且能抓住最佳機會東山再起。真正“方圓”的人,沒有失敗,隻有沉默,這種沉默是麵對挫折與逆境積蓄力量的沉默。
在強大對手的高壓下,在麵臨危機的時候,采取藏巧於拙,往往可以避災逃禍,轉危為安,不失為一種高明之術。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曹操煮酒論英雄”的故事。
當時,劉備落難後投靠曹操,曹操很真誠地接待了劉備。劉備住在許都,為了防止曹操謀害,就在後園種菜,親自澆灌,以此迷惑曹操,讓他放鬆對自己的警戒。一日,曹操約劉備入府飲酒,煮酒論英雄。劉備稱遍袁術、袁紹、劉表、孫策、張繡、張魯,但均被曹操一一貶棄。曹操指出英雄的標準——“胸懷大誌,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誌”。劉備問:“誰人當之?”曹操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劉備本以韜晦之計棲身許都被曹操點破是英雄後,竟嚇得把筷子丟落在地下,恰好當時大雨將至,雷聲大作。曹操問劉備,為什麽把筷子弄掉了?劉備從容俯拾筷子,並說:“一震之威,乃至於此。”曹操說:“丈夫亦畏雷乎?”劉備說:“聖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
自此曹操認為劉備胸無大誌,必不能成氣候,也就未把他放在心上。劉備巧妙地將自己的慌亂掩飾過去,從而也避免了一場劫難。
總而言之,人生在世隻要運用“方圓”之理,必能無往不勝,所向披靡。無論是趨進,還是退止,都能泰然自若,不為世人的眼光和評論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