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人際關係是我們事業發展的基礎,也是創造財富的有效方法。一個人事業的成功是靠85%的人際關係和15%的專業技能。可見良好人際關係的重要性,人際關係好的人,一般來說也是素質較高的人,試想一個人沒有較高的素質,又有誰會願意和他交往。“多個朋友多條路”,再頂天立地的男子漢,離開了別人的幫助也將一事無成。

戰國時,中山國的君王有一次設宴款待都邑的士大夫,司馬子期也在被邀之列。席上,中山君把羊肉羹分給各位士大夫,卻沒有分給司馬子期。

司馬子期心裏很不高興。於是,跑到楚國,慫恿楚王攻打中山國。楚王受其蠱惑,帶兵向中山國猛擊。

不久,中山國就被打敗了。中山君倉皇逃命,後麵隻有兩個人拿著長矛緊緊護衛他。他有點奇怪,就回頭問那兩個人:“別人都逃跑了,為什麽你們還樂意跟著我?”

兩個人回答:“大王,以前在我們的父親即將餓死的時候,你曾經賜給他食物。家父臨終時就要求我們,如果中山君遇上災難,我們必須以死報答大王的恩德。我們遵從家父的教導,誓死也要保護您。”

中山君聽了,仰天歎息道:“給予不在於多少,在於別人是否正處於困厄之境;施怨不在於深淺,在於是否曾經傷了別人的心。”對中山君來說,此時此地,這兩個朋友比多少錢都重要。

“朋友多了路好走”,這話一點也不假。我們在社會生活中要學會多交幾個知心朋友,這樣在事業發展中遇到困難時,在朋友的幫助下也會迎刃而解。要想培養社交型性格,贏得更多的朋友,可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1)戰勝自卑心理

自卑像受了潮的火柴,無論怎麽摩擦,都很難點燃。猶猶豫豫,縮手縮腳,舉步不前,缺乏勇氣,別人自然以為你真的無能,而不願與之交往。這樣,你會更加感到孤獨,更加壓抑,也就更加封閉自己的情感。

要克服自卑,首先要克服的卻是過分的自尊。從心理學角度講,人在青年時期思維敏捷,富於幻想,喜歡追求美好的東西,希望自己能夠成為最優秀的人。但是,由於本身的追求與實際能力之間存在著差距,有的人怕被別人發現自己的弱點,於是就形成一種心理上的自我保護。這種自我保護的表現就是不願意暴露自己的缺點,不願意與比自己優秀的人交往,更不願意聽到自己不如別人的話語,或者如何如何不行這樣的貶詞。可是在實際中,他一旦發現自己確實不如別人的時候,就可能會產生失望,由過分自尊一下子轉變為自卑甚至自我封閉。

自卑的人總是把自己保護起來,不願與人交往。所以,培養社交型性格必須戰勝自卑。

(2)克服靦腆膽怯

靦腆膽怯的人並不是不想說話,而是因為擔心自己語無倫次,或者說著說著突然卡殼噎住出醜、丟麵子。因此他們都特羨慕那些談吐自如滔滔不絕的健談者。其實,與人交談並不一定非得“長篇大論”,凝神定氣說一兩句出彩的話,依然可以表現出你的瀟灑隨意。

(3)學會寬容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不要老盯著別人的缺點,斤斤計較。你需要學會寬容,人生最高貴的品質就是寬容。這樣,你才會交到更多的朋友。同時,寬容也是為自己。

寬容別人的缺點或錯誤,你會贏得一分感動。如果一味地斤斤計較,必然給雙方都帶來傷害。

(4)樹立“自己最差”的意識

“自己最差”不是自卑,而是一種虛懷若穀的心境,是一種做人的誠懇。有了這種誠懇才能由此去發現別人的長處,才能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的信念。當你虛心地傾聽或討教時也是在尋求別人的認同。

1960年1月,鬆下幸之助在電視事業部誠懇地說:“我雖然有些生活經驗,可是從某種角度來看,我覺得是公司裏最差的人。我最年長、記憶力、體力等各方麵都無法和年輕人相比,沒有一個方麵能超過各位。最差的我既然當了領導,為了實現經營理念,我必須接受各位來指導工作,除此別無他法。”

管理者是一家之主,員工也是公司的主人。說到底,員工是被管理者請來幫助做事的,當然要以誠相待、以禮相待。有了“最差”、“拜托”的意識,即使你說錯了,別人也能諒解,並負責地及時補正。

鬆下認為,“最差”的意識是經營管理者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正是如此的謙虛,才贏得了成千上萬的人才為其效力。

(5)真誠地讚美別人

真誠地讚美別人,就要發現別人的優點,這樣才能使讚美適得其所。通過讚揚別人的優點,可以在這個人的心中建立良好的印象,也可以及時盤點自身的優勢和不足。或許別人也會在與你的交談中仔細審視和欣賞你的優點。

(6)互惠雙贏

你付出,才有收獲;幻想不勞而獲,是不現實的。培養社交型性格也要如此,以互惠而達到雙贏是最好的結果,在人際關係中“互惠”所指的主要是恩惠的交換。

“欲得之,必先予之”,構建人際關係基礎,這一點最為重要。

(7)懂得分享

分享是建立關係網的最好方式,你與別人共享的東西越多,自己得到的就越多。比如,當你知曉某方麵的“學問”,拿出來分享,你就可能從別人那裏分享到自己不會的“學問”。把你最好的東西拿出來與人分享,你會得到兩大好處。

①你分享的東西是對別人有用有幫助的,別人會感謝你。

②你願意與別人分享,有一種願意付出的心性,別人會覺得你是一個正直誠懇的人,會願意與你做朋友。

當你周圍的人都願意與你做朋友時,你就具備了社交的“緣”,這個“緣”就是你事業的基礎,是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關係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