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人並沒有出動大軍攻取,但各種收買、威脅、暗殺、劫掠等手段卻層出不窮,其目的隻有一個,將生活在這一廣袤地域的大量羌胡部落編入吐蕃帝國,使其成為吐蕃大軍的一部分,威脅成都平原這一唐帝國西府,從三麵夾擊唐帝國的隴右、關中之地。而麵對吐蕃人咄咄逼人的行動,大唐劍南道駐軍的反應就軟弱遲鈍多了,他們很少采取直接的軍事行動,而是將那些受到吐蕃人威脅的羌胡部落遷徙到更靠近內地的州郡,以避免為吐蕃人所用。
“為何不出兵應對?”王文佐問道。
“什麽?”興許是因為口音的原故,李晉沒有聽清楚王文佐的問話,側耳詢問道。
“為何不出兵應對?”王文佐提高了嗓門:“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道理,前任都督總該明白吧?”
“王都督,事情並沒有這麽簡單!”李晉苦笑道:“兵來將擋就得有兵有將,而眼下鬆州那邊恰恰就是沒兵也沒將,自然隻能吐蕃人進一步,我們就讓一步了!”
“沒兵沒將?”王文佐皺起了眉頭:“這怎麽可能?我來時的路上都看到了,成都這邊人煙稠密,士民殷富,不要說洛陽,便是長安周圍都有所不及,怎麽會沒兵沒將?”
“王都督你是有所不知呀!”李晉長歎了一聲:“這裏的確有錢有糧也有人,但確實無兵,鬆州那邊是關中隴右來的客軍,人數不多,戰心也不夠,自然抵擋不住吐蕃人!至於為什麽?你知道劍南道一共有多少折衝府嗎?一共11府!”
“11府,這麽少?”王文佐嚇了一跳,他一路上都把時間花在研究鬆州周圍的兵要地理上了,對於劍南道的兵府數量倒是沒太在意,畢竟他隻是鬆州都督府都督,又不是劍南支度營田處置兵馬經略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但11個折衝府的確少的有些出乎他意料之外了,雖然他也知道唐的府兵集中在隴右、關中、河東這幾個地方,但劍南道地域遼闊(囊括了今天西南幾個省大部分土地),治下少數民族多,情況複雜,弄到和江南道(7府),淮南道(9府)、嶺南道(6府)駐軍數量一個水平線,還沒山南道(15府)多,著實有點駭人聽聞。
“是呀,隻有11府!王都督,你現在知道我的難處了吧?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呀!”
王文佐點了點頭,對眼前這個看上去有些頹廢的老者的觀感有所改變,當然折衝府的多少並不能全部代表當地駐軍的數量,還有藩兵、義從、募兵以及其他省份的調來的府兵,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可以體現的。劍南道所轄北至劍門關、甘南,西至雲南瀾滄江、哀牢山,南至貴州省、廣西省北部,東至三峽,可能是大唐天下十道中土地麵積最遼闊,少數民族最多,地形最複雜的一個,這麽大的地盤,如此複雜的情況,隻有區區11個折衝府,就算全是上府,撐死也就一萬多不到兩萬軍隊,夠幹什麽?也難怪他麵對吐蕃咄咄逼人的進逼,表現的這麽消極了。
“王都督,朝廷都說蜀兵羸弱,不堪戰!確實蜀兵及不上關中隴右驍勇,那也主要是因為馬匹不如,馳突掩擊比不上關中隴右,但若論步卒跋山涉水,其實並不亞於關中、三河之士。但再好的士卒也要教習武藝,申明法度,堅甲利兵,然後才能堪戰,而這方麵……”說到這裏,李晉歎了口氣,便沒有說下去了。
王文佐聽到這裏,已經猜出了六七分對方的沒有說出來的話了,唐代的折衝府一個重要的職能就是在平時農閑期間訓練檢閱府兵:如何使用武器、各種隊形,如何識別旗號金鼓,講明軍法,這樣上戰場之後才是可戰之兵,而不是烏合之眾。不難看出,折衝府的數量不但決定了當地的實際兵力,還決定了當地受過軍事訓練的兵員數量(因為實際上曾經受過訓練的人數肯定超過了折衝府的額度,因為有退伍兵的存在,而且一般都還有餘裕),我們可以將其視為某地的軍事潛力。
為何劍南道明明有充足的人力財力,卻隻有區區十一個折衝府呢?這就涉及到大唐對手下若幹道的定位了,關內道是根本,隴右河東是屏護兩翼,河北、淮南、江南是糧倉和財源,河南是保證漕運和東都洛陽屏護,劍南道是天子私庫,提供絲帛、金銀銅各種特產,養關中隴右軍隊的。在這種定位下,劍南道不需要也不應該有太強的軍事潛力,否則一來需要消耗地方財力養兵(府兵雖然不用發軍餉,但平時也要對大批青壯人口免稅免勞役),減少了上貢中央的財稅;二來地方軍事潛力太強,一旦壓榨過頭了造反不好收拾,一個富裕而又羸弱的劍南道才是符合大唐整體利益的。
所以唐初的劍南道本土就隻設置了11個折衝府,但唐帝國創始者們沒有想象到的是,吐蕃人的崛起使得成都府不遠的鬆州變成了前線。而大唐和吐蕃人的角逐影響到了地處西南洱海周圍的六詔之地。永徽四年(653年),為獲得唐帝國的支持,南詔王細奴邏派子邏盛炎出使唐帝國,唐高宗封細奴邏為巍州刺史。其他五詔與河蠻部落,受吐蕃威脅,常棄唐歸附吐蕃。南詔始終附唐,因而得到唐的支持。經過近一百年的苦戰,南詔王皮邏閣終於統一六詔之地,成為西南強國。
而南詔和唐的良好關係並沒有維持太久,天寶十年(751年),鮮於仲通率兵八萬出戎、巂州,往擊南詔,閣邏鳳遣使謝罪請和,請還其所虜掠,表示願意歸附於唐朝,若不允許則“歸命吐蕃,雲南之地,非唐所有也”。鮮於仲通不許,進軍至西洱河,兵臨南詔首都大和城,被南詔擊敗,唐兵死六萬人。南詔方麵亦損失慘重,雲南自曲、靖二州以下東爨居地被唐兵破壞。[11]此年南詔倒向吐蕃,吐蕃冊封閣邏鳳為……“讚普鍾(意為讚普之弟)。至此,劍南道變成了大唐僅次於隴右的前線,在接下來的上百年時間裏,南詔吐蕃唐在西南的三國演義一直在持續,直到唐滅亡,吐蕃和南詔也幾乎是同時滅亡,可謂是同始同終,難兄難弟。
“那鬆州都督府一共有多少兵馬?”王文佐問道。
“兵額是2800人,另外可以征調羈縻州的番兵!”
“要征調番兵要麽發餉,要麽就要賜賞,這都要花費錢帛!我一路過來看到州郡富庶,那有沒有協餉什麽的呢?”
“是有一點,不過不多!”李晉苦笑道:“東西兩川每年要上繳關內道的錢帛稅賦可是不少,拿不出多少來賞軍了!”
“沒有錢帛?”王文佐吃了一驚:“蜀錦天下聞名,劍南道怎麽會拿不出錢帛賞軍?”
“王都督不信可以去市麵上看看,成都的蜀錦可比長安的蜀錦還要貴一兩成,你道是為何?”
原來蜀地通往關中沒有水路,陸路也十分崎嶇難行,運輸成本極高,所以和江南、江淮、河北這些地方運送糧食入關中不同,蜀地的稅賦都是先把糧食換成重量輕,單位價值高的錢幣和錦緞,然後再押送去長安的。其結果就是明明蜀錦產於成都,可產地的蜀錦比長安的蜀錦還價格更貴,官府不缺糧食缺錦緞和錢幣。王文佐想要招募番兵,可那些番部的長老首領們要的是銅錢,布帛尤其是蜀錦,番兵們來也是圖的賞賜,糧食他們的興趣是不大的。
聽到這裏,王文佐已經被大唐奇葩的財稅政策弄的無語了,幸好自己出發前從天子李治手裏薅了一把羊毛,搞了幾千匹蜀錦來,不然自己眼下連給番部首領的見麵禮都拿不出來,俗話說:手上沒把米,叫雞雞都不來!振臂一呼,幾句熱血口號喊喊,就能讓別人替你賣命,這種事情可不是現實生活會發生的。
“李公,使眾用兵,無非賞罰二道,下官這次前來,囊中空空,還請賜下帛十萬匹,錢五萬貫,以為犒軍之用!”
“帛十萬匹,錢五萬貫?”李晉笑了起來:“王都督,我們也就不要討價還價了,帛一萬匹,錢五千貫,就這麽多了,若要再多,那老夫也就隻能請辭,換個人來替老夫這個位置了。”
聽到李晉把自己的開價一下子減了個零,王文佐一時間也說不出話來,最後苦笑道:“一萬匹絹,五千貫錢,這點能做什麽?”
“王都督,就這些還是你才有的,換了別人來當鬆州都督府都督,老夫可是不給的。老夫雖然已經被從長安趕出來好多年了,但也聽說過天子,皇後都很看重你,你嫌少能去天子,皇後那邊告狀訴苦,旁人可沒這個本事!”
王文佐被李晉這番話說的哭笑不得,倒好似自己依仗天子恩幸欺壓上官似的。隻得向李晉拱手謝道:“多謝上官厚賜!”
離開了衙門,王文佐回到驛館,準備在成都住上兩日,逛逛兩市,補充好前前往高海拔地區的必須之物再出發。畢竟成都便是當時西南第一大都會,市場裏百物薈萃,如果自己錯過了這裏,有許多東西就沒地方買了。
“薑五百斤,蒜五百斤,鹽一百石,羊油七百斤,羊皮手套四百套,皮靴子四百雙,帽子四百頂……”王恩策手拿毛筆,飛快的在紙上記錄。
“主上,薑蒜鹽用來吃的,那買這麽多羊油作甚?也是用來吃的嗎?”伊吉連博德問道。
“用來塗臉塗手的,當然也可以吃!”王文佐道:“鬆州那邊地勢高風大天冷,臉手若是不塗羊油,寒風一吹,都是一道道口子,疼都疼死了!凍的狠了,手指頭,腳指頭都沒了,拉弓都拉不了,怎麽打仗?對了,若有好的凍傷方子,用錢買來,多準備些!”
“這麽冷?比蝦夷地還冷?”伊吉連博德咋舌道。
“未必比蝦夷地冷,但肯定比蝦夷地高,越高的地方風就越大。再說你是世家子弟,即便是冬天也肯定是皮裘裹身,尋常士卒哪裏能和你比?”
伊吉連博德被王文佐這番話說的無話可說,隻能嘿嘿了兩聲。王恩策抄好了名單,便帶人出去采購。那單子上各色貨物有二三十種,量又大,到了傍晚時分,還有快一半沒買完。店家賠笑道道:“公子,這單子上的貨物這麽多,店裏調貨也要時間。我們怎麽趕也辦不完,不如您留個地址姓名,明日我都湊齊了一同送到貴府上,這樣您也輕鬆!”
“這些貨物又不是你一家的,你能都辦好?”王恩策問道。
“確實小人一家沒有這麽齊,但哪裏有貨,哪家的成色好,小可自然比公子您清楚,隻要付一百貫的定金即可!”
王恩策聽那人這麽說,心中微動,他跟著王文佐也有些時日了,每日裏都是做些尋常差使,絲毫沒有王文佐“親弟弟”的待遇。時日一久,他嘴上沒說,心裏卻有幾分積鬱。這次又是這種辛苦差使,便點了點頭。
“好,便依你說的吧!不過明日你一定要送到,不然可饒不過你!”
“放心,咱家這店鋪在成都也有三代人了,有根有腳的,名聲您可以去打聽一下。”
王恩策正準備讓人掏錢,旁邊卻有人扯了一下,回頭一看卻是王樸,問道:“怎麽了?”
“公子!”王樸壓低聲音道:“咱們在這裏是外鄉人,人不生地不熟,還是小心些好!讓他們準備好貨物,明日我們來買就是了,不要付訂金!”
“我決定的事情,你照做就是了!”王恩策怒道:“若有差錯,自有我去和兄長說,輪不到你多嘴!去,付定金!”
王樸見狀無奈,隻得依照王恩賜說的那樣掏出一百貫錢付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