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看到討論區裏麵一個書友的回複,說我這本書是主角的帶著棒子打大唐雲雲,立根不正雲雲。

就這個問題,我想說幾句。首先,高句麗和百濟雖然地理上在朝鮮半島有大片土地,但唐軍在將其消滅後,大部分中上層民眾都被遷徙到大唐境內了,所以他們不是棒子,而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至於新羅人,看過書的讀者都知道,主角的軍隊中沒多少新羅人。

其次,現代民族國家是近現代的產物,在古代東亞地區的絕大部分時間裏,盛行的是大一統體係,即中國——藩屬國體係。高句麗,新羅,百濟,倭國在當時都是以古代中國為核心的大一統體係的一部分。比如倭五王就曾經派使者前往南朝劉宋求取官職封印,並得到了安東將軍、倭國王。使持節、都督倭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

高句麗,新羅,百濟也曾經獲得了中國各朝代給與的官職,爵位,封號。這都證明了,在當時人的眼裏,古代中國與這些邊境政權之間存在著一種上下級從屬關係。當然,這種從屬關係會隨著雙方實力對比,距離遠近而發生變化,但這種關係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王文佐作為唐將將其征服,將其納入安東都護府之後,更是確定無疑了。在這種觀念下,是不會有譚其壤那種色塊地圖的,那是現代人才有的看法,古代人眼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隻有臣服程度的區別,沒對等國家在這種從屬關係確定後,無論是百濟人,倭人,高句麗人,他們加入唐軍,都會被視為唐軍的一部分,即番將,這種情況在古代軍隊中很普遍。他們的任何行動,也隻會被視為一次邊軍參與帝國高層內鬥,而非異國入侵。

附帶說一句,既要普世帝國的領土和榮耀,又要民族國家的純潔一致,這本來就是自相矛盾的。畢竟最後保衛大唐的還是一群沙陀人呢。

附帶多說一句,劉備臨死前作誡子書,讓兒子讀《漢書》,《禮記》,說可以益智。曆史小說雖然沒法和史書相比,但至少不要越讀越蠢吧?知曉過往,才能過好現在,前瞻未來。希望大家能從韋伯的書裏麵獲得一點益處,而不是就爽一把,爽完就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