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取得“關鍵成果”的過程中,無論是按計劃順利進行,還是進展不暢,我們都必須進行反思。

也許你會問:明明能按計劃順利進行,為何還要反思呢?

因為,當初在設定“關鍵成果”時,選擇的都是取得概率在60%至70%的內容。如果能夠按計劃順利進行,有可能是因為選擇的內容太容易了。這種情況下,我們就需要對“關鍵成果”的內容進行重新設定。

如果進展不暢,反而是正常狀態。為了取得“關鍵成果”,我們就要反思之前的行動。但是,如果發現“關鍵成果”的取得確實很困難,或者即便取得了“關鍵成果”,但對實現“目標”也沒有什麽貢獻,那麽,我們就不能隻是一邊反思一邊繼續堅持了,而是要舍棄當前的OKR,一起討論設定新的OKR。

在反思之前的行動時,大家可以參考行動指標與結果指標。

行動指標是指某個行為能夠對其產生直接控製的指標。

結果指標是指某個行為的結果能夠帶來間接性變化的指標,但並不能對其進行直接的控製。

以公司內部的培訓會為例。

“公司內部培訓會的參與人數”是不會因為某個行為而發生直接變化的,因此它屬於結果指標的範疇。

那麽,怎樣做才能使參與的人數有所增加呢?我們可以增加舉辦公司內部培訓會的次數。這樣一來,參與的人數自然就增多了。另外,即便培訓會的次數增多了,但是單場培訓會的參與人數還是較少,這種情況有可能是會前通知不到位導致的。我們可以通過擴展宣傳渠道,來化解“參與者較少”的問題。而“公司內部培訓會的召開次數”“增加公司內部培訓會通知的媒介”等都是直接的行為,均屬於行動指標的範疇。

需要注意的是,行動指標與結果指標之間也會存在“滯後”的現象。

行動指標與結果指標

很多時候,即便我們采取了行動,其結果也不會立刻以數值的形式反映出來。因為結果指標沒有出現積極的變化,便開始嚐試新的做法,抑或僅僅試了一次便不想再做了——大家一定要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關鍵是我們在反思之前的行動時,要將嚐試了多少次、在什麽期間做出了嚐試等問題考慮進來。

這裏推薦用於反思的方法,就是“KPTA反思法”。

KPTA反思法,主要是基於Keep、Problem、Try、Action這4個方麵搭建起思維框架,從而進行相應反思的一種方法。其具體的做法,將在後文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