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片檔案 ☆

片名:外星人E.T.

英文:E.T.:The Extra-Terrestrial

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編劇:瑪麗莎·麥瑟森

攝影:阿倫·戴為奧

演員:亨利·湯瑪斯、迪·華勒斯、羅伯·麥諾頓、德魯·巴裏莫爾

上映日期:1982年6月11日

獲獎:獲第55屆奧斯卡最佳視覺特效、最佳音效剪輯、最佳電影配樂、最佳混音獎

《外星人E.T.》是斯皮爾伯格導演外星人題材作品中的精品。影片開頭,一架外星人的飛碟暫留在人類的山穀中。一個溜到外麵玩耍的小外星人因為前來執行任務的人類的驚擾而耽誤了回飛船的時間。孤零零地待在一個陌生星球的小外星人與小男孩埃利奧特相遇並很快成為好朋友。埃利奧特後來又把E.T.介紹給了自己的哥哥邁克爾與妹妹加蒂。E.T.逐漸適應了人類的生活與語言,它找到方法向自己的家鄉發射信號,在一無所獲之下失望得了重病。這個時候尋找E.T.的人類科學家們也循跡而至並抓走了它。埃利奧特和哥哥在車中救出了E.T.並把它送到了它來時的森林中,飛碟正在那裏等著它。和眾人告別後,E.T.踏上了返鄉的旅程。

斯皮爾伯格在《外星人》中創造出來的E.T.,不同於以往的科幻片中邪惡醜陋的外星人形象,而是一個(雖然外表依然不那麽好看)善良的外星生物。這與之前創作的《第三類接觸》中外星人的善意是相承襲的。因為對未知的恐懼,外星人很早就成為好萊塢電影的題材。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外星人之於地球往往是入侵者的邪惡身份。在20世紀80年代的E.T.等外星人出現之後,人們對外星人的認識趨向理性:外星人也有好有壞,有善有惡。首次群體性出現複雜的外星人形象的電影是盧卡斯的《星球大戰》,裏麵有妄圖統治宇宙的一類外星人,也有和人類站在同一陣營的外星人。之後出現的一係列關於外星人的影片,逐漸走向深入,開始把人類的命運與外太空聯係起來。比如《人猿星球》《世界之戰》《黑衣人》《普羅米修斯》,等等。如果說《星球大戰》是第一次把人類的命運融入到了太空中,那麽斯皮爾伯格的《外星人》則是把人性的友善賦予了外星人。在E.T.身上,斯皮爾伯格雖然抱著某種一廂情願的想法,但在當時無疑是一份巨大的叛逆宣言。這份宣言是從愛開始的。作為人類社會的永恒主題,愛在這裏擴展到宇宙其他智慧生命的身上。

在《星球大戰》中,外星文明首次站在比人類還強大的對立麵。和人類陣營結成同盟的一類外星人不僅帶來了高超的科技,還帶來獨立的人格與思想。某種程度上說,經典的外星人電影在盧卡斯手上完成並走向巔峰。之後,外星人電影進入了分化時期。一部分電影中外星人越來越占據強勢的地位,人則逐漸成為附屬,如波頓的《人猿星球》一直到斯科特的《普羅米修斯》等,這些電影的主題是極其冰冷的;另一部分則是變得生活化平凡化甚至戲謔化,例如《超人》《黑衣人3》《全民超人漢考克》等,這些電影裏麵的外星人們變成了人類社會的一員,唯一不同的就是自己的超能力,而他們最後的任務依然是拯救人類。在這個大脈絡下,那種純粹為了商業利潤和視覺盛宴在故事主題上裹足不前的外星人電影依然不絕如縷地出現,比如《異形》係列,《變形金剛》係列,《星際迷航》《複仇者聯盟》,等等。而《阿凡達》如果單就人類與外星人的關係來看的話,可以說是一個另類:電影中人類的科技與力量罕見地走到了外星文明的前麵,卻變成了邪惡勢力,最後還出現為了正義而叛逃的人類。

《外星人E.T.》的標杆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它的影響在我國的《長江7號》中依然清晰可見。《外星人E.T.》中,斯皮爾伯格透過科幻表層講述了一個關於兒童成長的故事。他用一個兒童純真的視點來表達自己對溝通與關愛的追尋。斯皮爾伯格通過許多細節表達了他對兒童生活的熟悉,事實上,他在這部影片中把兒童的生活和想法表現得如此細致,以至於使人們感覺到導演還沒有真正走入成人的世界。斯皮爾伯格在這部電影中徹底展露了自己的內心。

斯皮爾伯格從這部電影開始把自己的家庭經驗帶入了影像中。斯皮爾伯格很小的時候就遭遇了父母離異家庭破碎的痛苦,這種童年創傷的體驗也極大地影響到他電影中的家庭關係,在他的電影裏,孩子很多時候都是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裏。主人公埃利奧特的家庭就是這樣一個失父家庭。當他告訴家人自己看見精靈(也就是E.T.)時,家人都不相信,他小聲說出“父親會相信我”的話時,全家陷入了一陣沉默。接著最小的妹妹加蒂童言無忌,說出了父親和一個女士在墨西哥度假的事實,將媽媽帶入了一場痛苦之中。哥哥邁克爾教訓他們時說:“你們什麽時候才能長大!”這裏清晰說明了父親的離去給這個家庭帶來的影響。

斯皮爾伯格對家的向往更深刻地體現在E.T.身上。雖然它和埃利奧特相處得非常好,但是它最想念的還是自己的家鄉,它說出來的第一句完整的話是“E.T.phone home”(E.T.給家裏打電話)。這句之後經常宣之於口的話濃縮了一個孤獨的生命對被拋棄的恐懼和尋找歸宿的希冀。

也因為這種種原因,電影中透露出了對成人的提防態度。除了埃利奧特的媽媽,成人的臉部直到影片過半時才出現。這群尋找E.T.的人類之前始終是以下半身的形象出現的。而埃利奧特在影片中見的人,除了媽媽之外,第二個以正麵顯示的是研究小組的男領隊。這個男性一開始就以一種善意但陌生的形象出現,聯係影片之後對他的刻畫,不難覺察出他是以埃利奧特心目中的父親形象出現的。埃利奧特在看見E.T.死後認為是抓住E.T.的人類害死了它。從電影交代的故事情節看,人類並不是E.T.生命垂危的主要原因;但是從感情上看,埃利奧特的這種衝動又是十分容易理解的,因為他始終無法相信大人會真正地善待E.T.,包括在麵對媽媽時依然如此。

當然這部影片最主要的還是表現一個兒童的成長過程以及愛與寬容的重要性。通過E.T.的種種表現,人們不難發現它同樣也處於童年階段。就是這樣兩個孩子之間,產生了奇妙的神秘的聯係,E.T.與埃利奧特共享自己的生命體征。[6]E.T.也是一個充滿愛心的小外星人,它看到花盆的花枯萎,情不自禁地把它複活了。埃利奧特的哥哥和妹妹都是帶著寬容與喜愛的態度來與E.T.交往的,之後幫助E.T.脫離險境的小夥伴們也什麽都沒問就無條件地幫助它。正是這種無私的幫助,使E.T.最終回到自己的家園,實現了它最大的願望。埃利奧特十分希望E.T.留下來,可是他最終沒有挽留,在這一刻,又一次痛苦失去,使他開始意識到成長到底是什麽。

《外星人E.T.》是第一部運用潛像繪景的影片,即繪景並非同真人表演場景合成,而是與未曝光的底片結合。小男孩和E.T.在後院的碰麵就是這樣完成的。小演員的鏡頭在棚內就拍好了,夜晚的環境是繪景,最後用潛像方法合成。“全片最經典的一個鏡頭自然是自行車從月亮上飛過,車輪的旋轉是由動格方法拍攝的,由電腦控製的馬達轉動來帶動自行車輪旋轉,然後相應讓小孩的腿(實際上是木偶代替)轉起來,得到流暢的動作。”[7]該片的造型技藝與元素代表了當時好萊塢科技水平的一個頂峰。

E.T.產生的過程也是非常艱難的,造型設計師埃德·沃羅克斯(Ed Verreaux)曾耗資70萬美元製作出一個E.T.原型,但斯皮爾伯格認為毫無價值。於是他請來曾為《第三類接觸》設計外星人的卡洛·蘭鮑迪(Carlo Rambaldi)操刀設計。外星人獨特的脖頸源於蘭鮑迪畫作Women of Delta,其麵部的設計則借鑒了卡爾·桑德伯格(Carl Sandburg)、愛因斯坦和海明威的麵孔。本片製作人凱瑟琳·肯尼迪認為雙眼的效果至關重要,因此她特地前往朱爾斯·斯坦眼科學會(Jules Stein Eye Institute)研究人眼和玻璃眼球,並雇用學會的工作人員製作出E.T.的雙眼。劇組共製作出四隻E.T.的頭顱,其中一隻用於組成機器外星人,其餘的則負責完成麵部表情。另外,劇組還找來兩個侏儒和一個無腿少年輪流穿著E.T.服裝進行表演。最終出現在影片中的E.T.耗時三個月才製作完成,總耗資高達150萬美元。卡洛·蘭鮑迪的這隻E.T.因為醜陋的長相而招致不少批評,甚至食品公司不允許自己的食品在影片中出現。可是它最終憑借自己栩栩如生的表情和大眼睛獲得了觀眾的喜愛。E.T.的麵部表情是由附在皮膚下的電線管連接到電腦上來控製的,先進的電腦模型使E.T.的表情精確地呈現在大銀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