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貴妃思忖片刻,覺得張亮所言果然非常有道理,倒不像是刻意欺騙自己。
到了他這種地步,能夠奢望的,也隻有保住自己的性命而已。
如果用這條不值一提的性命,能夠換來韋家的世代不衰,韋貴妃則非常願意拚力一搏。
以韋家在朝中的勢力,把一件還沒有定性的謀反未遂案暫且打住,還是有希望的。
好在陛下不僅聖明,而且還十分寬厚。他自認自登基以來,不曾枉害過一條性命。
在沒有徹底查清楚張亮事件的來龍去脈之前,皇帝是不會給這件案子定性的。
韋家則完全有可能從證物上著手,以證明案件的疑點重重,把這件本來證據確鑿的謀反案,弄成一潭渾水。
即使有袁天罡的預言背書,自己同樣可以達到這種效果。
因為幾千年來,沒人能夠真正預測未來。那本推背圖,也不過就是陛下給道門的一道台階而已。
果然道門中人真有人敢拿這道幌子跟自己較真,那他就是自討沒趣。
韋貴妃相信,袁天罡是個聰明人,不會無緣無故的替道門樹敵。
自己真正需要關心的是,怎麽找出證據,證明張亮的罪名是有人故意栽髒到他頭上去的。
“很好,本宮可以保你不死,但想要官複原職,卻是不可能了。你可要想好了,如果你手中最終拿不出本宮想要的東西,你知道後果。”
本宮能夠把你從閻王殿拉回來,就一樣可以把你重新送回去。如果你敢耍本宮,本宮定要你不得好死。
韋貴妃在心底默默的腹誹著。
張亮老於事故,僅從韋妃的麵部表情,就讀懂了話中的含義。
不過,他對於自己所了解的真相還是比較有信心的,那個曾經協助過長孫無忌,向晉王投毒的侍女,此刻仍然還身處長安城中。
隻要找到了她,自己就有了生的希望。
與此同時,張亮不會忘記,那個提前宣判了自己死刑的附馬都尉。
“鄙人還有一個要求,如果娘娘能夠答應,則鄙人不甚欣喜。一定會圓滿完成娘娘交待給鄙人的任務。”
這麽說,如果本宮不答應你,前麵說的都是廢話嘍?
韋貴妃側目怒視張亮,不耐煩的問道:“你還有什麽要求,說吧。隻要是本宮力所能及之事,答應你也無妨。”
“鄙人還有一個秘密,是關於附馬都尉的,鄙人會有今天,全拜這位附馬都尉所賜。如果貴妃娘娘肯替鄙人將一封書信遞到陛下的案頭,則娘妨營救陛下之事,必將事半功倍。”
“而你也正好可以一雪前恥,讓附馬都尉倒台。”你想的太簡單了,這位附馬都尉可不是個簡單的人物。
他手中握有兵權,是陛下最信任的幾人之一,更加上他才在高句麗之役中立下大功。
這種時候,如果沒有真憑實據的任意攀咬,不僅不能傷到附馬都尉分毫,反而會落下個誣告的話柄,被群起而攻之。
陛下一旦龍顏大怒,恐怕你性命難保。
不過,轉念一想,韋貴妃又覺得自己似乎忘記了什麽。
眼前的這位國公,最擅長的就是收集情報,刺探機密。興許他真的了解到了什麽有價值的東西,能夠一舉扳倒附馬都尉,也未可知。
如果事情果真如同本宮所料,那本宮豈不是能同時掌握兩位國之重臣的秘密?
韋貴妃已經開始暢想美好的未來了。
襄國公如果能為自己所用,即使讓魏王複辟都是極有可能的。
她已經打定了主意,既然張亮喜歡寫,就讓他寫好了。到時信落到自己手裏,送不送到陛下跟前,還不是自己說了算。
“隻不過是送一封信罷了,本宮答應你就是了。”
“多謝貴妃娘娘成全。”張亮拜倒在地,痛哭流涕。
在生死存亡的最後關頭,他終於找到了一座可靠的靠山。有了韋貴妃的承諾,他幾乎已經可以肯定,自己不會輕易就這麽死去。
韋氏在朝中門生故舊非常多,隻要他們肯盡力替自己說話,則留下自己一命,還是不難的。
畢竟,廢太子謀反之後,都得以生還,足見陛下的寬厚仁慈。
自己隻不過是有謀反的願望,卻遠遠沒到威脅陛下統治的地步,更沒有拿著刀抵住陛下的脖子。
說到底,自己與候君集還是有很大不同的,饒恕自己一命,對於陛下來說,也不算什麽艱難的抉擇。
自己替陛下幹的髒活累活不比尉遲恭少,可以說,尉遲恭是在明麵上,替陛下承擔惡名的部屬。
他殺齊王李元吉,逼宮太上皇,把李世民不願意做的事,全都搶著幹了。
而自己則是在暗中為陛下聯絡舊屬,四處遊說,替陛下策反了許多朝廷的忠臣良將。
張亮並不以為那是李世民個人魅力所致,反倒以為是自己的說辭起了作用,讓當年的那些將領們,堅定的加入了李世民的陣營。
韋貴妃回到後宮之後,立刻候書一封,給了如今韋氏的族長,自己的叔叔韋義節,他如今身為刑部侍郎,正當此位。
一晃眼好幾天過去了,大理寺卿劉德威將鄅國公謀反一案的調查結果,呈到了李世民案上。
這天,太極宮太極殿,朔朝之上,皇帝問計群臣道:“諸位愛卿對鄅國公張亮蓄養義子五百,意圖謀反之事,有何看法?朕想聽聽諸位的看法。”
左武候大將軍,齊國公長孫無忌出班奏道:“張亮反跡已現,證據確鑿,不知陛下還有何猶疑?依老臣之見,已警示宵小之輩,以免有人再敢犯上作難,宜將此賊明正典刑。”
“國舅所言極是,試想,若鄅國公無謀反之心,養這麽多幹兒子幹什麽?顯然,他已經打算造反。若非陛下福澤深厚,有國師的預言提醒,此賊遲早必會驚擾聖駕,擾得國朝不寧。”
“對,殺了他,不殺不足震懾朝野不臣之心。”
一片喊殺聲中,刑部侍郎韋義節忽然站了出來,高聲說道:“陛下明見,微臣以為,此人殺不得。”
“哦?愛卿有何見解,不妨直言。”李世民原以為,對於殺不殺鄅國公,會是一邊倒的情形。
問計群臣,不過是走走過場,令朝野信服。
沒想到,還真有人反對對鄅國公痛下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