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自救
妮兒吧嗒吧嗒小嘴,農家到不缺吃的,好賴總能有口吃,不至於餓肚子,可沒有火柴,總不能生吃吧!回到茹毛飲血的時代吧!
又不像城裏人用的煤球,隻要細心點兒,把火封好了,隻要不滅,這煤火始終燃燒著。就是不小心滅了,這去鄰居家引上一塊兒煤球,左鄰右舍這點兒小忙隨手的事,誰家沒有爐火滅的時候。
可農村燒柴火做飯,又不是冬天燒炕,這灶不熄。這照明吧!城裏已經有了電。
鄉下吧!摸黑也成,可有了煤油燈,一下子點不著了,可真不習慣,始終不方便。
囤積起來自用,如後世一般搶鹽、搶購板藍根、白醋、口罩,搶購大蒜等等瘋潮。
姚姑姑不就讓姚奶奶多買一些,不過顯然老人家不同意。
“多買,能買多少,不買了。”姚奶奶直接拒絕道,看向眾人疑惑的眼神,她解釋道,“到時候真要沒了火柴,咱家有,一來不太好、被人詬病;二來,咱村這麽多人來借,就這麽點兒,也不夠借啊!”
“這倒是!還是娘考慮的周到。”姚長青受教了。
“小姑子,這鹽、醬油、醋不缺吧!”大娘趕緊追問道。
“這個倒不缺。”姚長青搖搖頭道。
“那就好!”女人們齊齊點點頭道,對掌勺的家庭主婦來說,鹽這類東西是生活必須品。
“火柴嗎?再想辦法?這個才最實際!”姚奶奶打起精神笑道,多買些,也得有那個錢才行,有錢也要有票才中。
“什麽辦法?最原始的鑽木取火。”姚長青沒好氣地說道。
人們或者覺得火柴是不起眼的東西,有點兒小題大做了,還要特別拿到聚餐上說。但你有否想過如果沒有火柴,我們的生活可能還會象鑽木取火那樣不方便呢。
“這家裏的打火石也不知道扔哪兒去了,不知道能不能找得到。”三大娘撓撓頭,仔細回想道。
以前洋火屬於奢侈品還用不上,都用的是打火石,這不過這十來年,有了方便的火柴,打火石早不知道扔哪兒了。
“嗬嗬……那道不用那麽麻煩。這個簡單,妮兒他太姥爺就有辦法。”劉淑英手指向男人那邊道。
“太姥爺,火?火?”妮兒扯開嗓門叫道。
劉姥爺聞訊走了過來,殷秀芹起身讓開了凳子,“太姥爺坐。”然後開始麻溜的收拾起八仙桌上的碗筷。
姚夏穗和秋粟隨後起身,幫忙收拾,還有男人們石桌上的碗筷。
姚家的男人也圍了過來,剛才女人這邊可是聊的熱乎著呢!
劉姥爺坐下揉揉妮兒的腦袋道,“妮兒叫太姥爺幹什麽?”
“爸,事情是這樣的……”劉淑英簡單地說了一遍道。
劉姥爺一聽笑了,“這個簡單,做個火折子就成。家裏的草紙就行,沒有草紙的,這上墳用的紙也成,總之這紙要糙一些。”行走江湖的,露宿荒山野嶺的,做這個太容易了。
劉姥爺擰著眉頭道,“原來城裏這麽亂啊!淑英啊!在城裏小心點兒。”
“是啊!親家母。”
“嬸子。”
劉淑英看著他們關切地眼神微微一笑道,“城裏沒那麽鬧,挺安靜的,他們也都挺老實的,沒啥變化。”
“那為什麽還缺這個缺那個的?”大娘問道。
“咱這邊平靜,不代表別的地方也平靜啊!”劉淑英笑道,“行了,別擔心我沒事,幾乎白天一天都在單位,中午也在食堂吃了,隻有晚上才回家,大門一插,誰還進得來。”
不過對於大家的關心劉淑英心裏還是很受用的,這日子可比以前隻有他們三個的時候熱鬧多了。
眼見著天色不早,這也吃完飯了,就各自回家,劉淑英抱著妮兒回家,“幼梅去把我的竹背簍拿出來,沒有日用品,我帶來五斤花生油,這花生粕喂雞、芝麻花生醬調涼菜、還有玉米麵、白麵。”
“媽,這花生油也太清亮了吧!”姚長海提出塑料壺,看見裏麵的花生油淡黃透明,色澤清亮,沒有一點雜質。
“那當然這是花生拿到油坊跟人家換的。”劉淑英笑道,“人家絕對的貨真價實,澄清才裝入塑料壺的。”
“媽媽,你哪兒來的花生。”連幼梅挑眉問道。
“這個上次來,收拾地窖,找了一袋子沒有剝殼的花生,所以我就拿走了一些。”劉淑英幹脆地說道,“你們啥時候收拾過地窖。”
“是嗎?我咋不記得?”姚長海撓撓頭道,他記得地窖清理幹淨了,被劉淑英這麽一搶白,還真把他給說糊塗了。
“哎呀呀!我的小祖宗哎!”劉姥爺誇張的叫道,原來妮兒把牙膏給打開了。
劉姥爺出聲正好轉移了姚長海的注意力,抱過妮兒摸摸她細軟的發絲,幹得好!
“不好聞!”妮兒撇撇嘴道,差點兒沒把她給熏暈了,趕緊屏住了呼吸。
肥皂牙膏,雖添加入香料及甜味劑,也難以革除掉肥皂的那種使人作嘔的難聞的肥皂氣味。
妮兒手裏拿著的‘白玉’牌,皂型牙膏在如今可是風靡一時。皂型牙膏的主體為肥皂,其性能既是皂膠的性能。
七十年代前牙膏行業一直沿用百餘年來的老式肥皂型牙膏製造方法:是先將肥皂片、水、甘油加熱熬成皂膠,趁熱把糖精、碳酸鈣粉、香精加入攪拌均勻。靜止、凝固、儲存24小時,再用三輥機碾磨成均勻的半流動膠體。作好的牙膏膏體,輸入灌裝機灌裝在軟管裏。
“現在連這種拿腳揣的牙膏也快沒了。”連幼梅趕緊奪下了妮兒手中的牙膏。
冬天肥皂型牙膏比較難擠,故有人以擠牙膏之難,來形容回答問題,不坦率,吞吞吐吐,問一點回答一點。更有人諷刺難擠的牙膏“用手擠不出,拿腳踹!”
被妮兒這麽一打岔,姚長海和連幼梅還真不不去惦記花生一事兒了。
“你們趕緊收起來,對了有個事商量一下。”劉淑英認真地看著他們說道。
“媽,你說吧!啥事。”姚長海問道。
“是這樣的,我記得長海和妮兒,有一塊兒自留地和一塊兒自留園加起來是有三分地。”劉淑英看著他們說道。
她接著又道,“你看我和幼梅還是姥爺都吃的商品糧,姚姑爺每年也分到不少糧食,說起來咱家真不缺吃的。咱家的前後院的菜園子也夠用。但是缺……”
“缺油,媽想種花生。”姚長海一聽就明白了。
“長海說的對,咱家就是缺油,那三分地,種糧太可惜了,不如種花生,等收了麥子正好播種夏花生,10斤花生能出4斤油。”劉淑英極力遊說道。“這油還可以分給妮兒奶奶。大娘、三大娘、姑姑一些。”
“媽,你都這麽說了,我沒理由拒絕。”姚長海笑道。
“妮兒她爸,這個不犯錯誤吧!”連幼梅說道,她的政治敏感性可是很高的,不高不行,誰讓她身處農場,天天學習文件、社論,想低了都不可能。
“放心吧!不犯錯,這自留地本身就是我們自己決定種什麽?”姚長海拍拍她的手道。“自留地和自留園可是村裏人重要生活保障。農村在大隊下分成幾生產小隊單獨核算。農村土地分集體大田和自留地、自留園兩大部分。通常情況下,集體大田由生產小隊經營,收獲按“人七勞三”分配。即農副業收入70按人口分配,30按勞動力的工分分配。這樣的好處是沒有勞動力或者勞動力少的家庭也能保障基本生活需要。”
農村的自留地和自留園的多少主要看該村的土地總量的多寡,地多的村留的多一些,地少的村少一些。自留地一般分在距村較近的地方,自留園分在村子周邊,便於耕種。
以姚灣村來說一個十口之家的自留地、自留園加起來剛剛好夠一畝地。
而姚長海和妮兒的自留地,屬於梯田,離村子較遠,地勢也較高。姚長海重新修整了一下梯田,結果就成了三分地了。
這沒啥,離村子較遠,地勢較高,不太肥沃的土地,自留地較大,但出產真比不了肥田沃土。
“行,聽媽的,等收了自留地的那塊兒地上小麥,我就去種花生。”姚長海一拍額頭道,“呀!媽,你把種子榨油了。”
“傻小子,我沒榨完,不然我提議這個幹啥?”劉淑英笑道。
“行了,你們忙你們的吧!”劉淑英抱起妮兒道,“我們祖孫倆要去好好的聊聊。”說著就挑開簾子進了西裏間。
劉姥爺也跟著進去,就看見劉淑英把妮兒放在了炕上,自己欠身坐在炕沿上。
“爸,明兒我帶著妮兒去油坊一趟。”劉淑英頗有些不好意地說道。
劉姥爺脫了鞋上炕聞言猜測道,“你不會是,不是拿花生換油。”
“嘻嘻……先斬後奏了,說明兒給他們送,壓了幾塊錢在油坊。”劉淑英痛快的說道,“這事是我臨時起意的,不過我可是憋了好久了,這妮兒的花生豐產看得見,吃不著,實在太憋屈了。”
“所以你就生產自救。”劉姥爺笑道。
“嗯!嗯!”劉淑英忙不迭地點頭道。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