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亂哄哄的鬧劇,結束在太子妃急促的驚呼聲中。
靖王妃早在蕭恂說她無子想要納妾開始,身子就開始不舒服,下腹隱隱墜痛。她一直咬著牙強自忍耐,不想顯得自己更加可憐。
可時間越久,她身子越冷,小腹攪疼,漸漸地連神智都幾乎模糊了。
幸運的是,沒有人在乎和關注她。
荀書玲默默地靠在侍女身上,看著自己的夫君為了另外一個女人無能狂怒,無論納與不納,她隻想這場宴會快點結束。
身下有什麽濕黏流淌,她有些清楚,又有些糊塗,隻是昏昏沉沉的難受。
冬日衣衫厚重,宮裝尤甚,等到血跡從靖王妃身下滲出來,她整個人已經昏死過去。
臉色蒼白如紙,卻還緊緊握著侍女的手,不許侍女喚人。她已經足夠丟臉,隻剩下一點點自尊,她不想引來眾人關注和同情。
直到臨席的太子妃無意回頭,指著地上的血漬驚呼出聲,眾人這才注意到靖王妃的異常。
念兮也看到了這一幕。
靖王妃的紫金宮裝變得濃鬱,粘稠,她安靜的躺著,一動不動。
心突然被揪緊,好像自己也回到了那個午夜,她無助的捂著肚子,卻不知該像誰求救。
誰來救救她,救救她可憐的,沒能降世的孩子。
一股窒息般的痛楚襲來,念兮兩眼一黑,慢慢軟倒在地上。
陸淮一直牽著念兮的手,所以第一時間發現了念兮的不對勁,念兮倒下時,他妄圖用自己小小的身子去接。
結果當然不行,他自己也被念兮帶倒。
陸淮的嗓門比起太子妃不知大了多少,又兼之恐懼害怕,聲音更是尖銳,“念兮也被靖王害死啦!嗚嗚,念兮你醒一醒……”
眾人又去看念兮。
整個殿裏又變成鬧哄哄一片。
陸皇後隻覺得心煩意燥,她好好的生辰宴,如何會變成這般難以收場的鬧劇?
“聞笙……”
她不由看向自己最依靠信重的弟弟。
陸聞笙早在念兮倒下時已經注意到,他原本是要帶著念兮和小七出宮,可回頭看著昏迷不醒的靖王妃,麵色陰鷙的靖王以及誠敬夫人等人……
他在心中一聲輕歎。
低頭看了眼懷裏無知無覺的少女,她輕的仿佛沒有分量,軟軟的一團,柔柔的靠在他的胸口。
頭一次這樣近而專注的凝視她,不用克製,不必守禮,他看到女孩秀氣的眉輕蹙著,嘴唇囁嚅,他低頭附耳去聽,隻斷續的聽到“救……孩子……”
一個十幾歲的小姑娘,受了一番驚嚇,再堅強也會害怕,陸聞笙看到她的眼角有淚滑過。
慢慢滲進發絲裏。
心裏頭也像是被滲進潮濕的雨,塌陷的一角,滿滿都是心疼與憐惜。
陸聞笙抱著念兮,低頭看了眼小七,父子兩同時轉身欲往外走,陸皇後在身後又揚聲喚了一句:
“聞笙!”
語氣裏有焦急與惶惶,還有屬於姐姐的微不可察的低頭認錯。
陸聞笙頓住腳步……
終究是心有牽累。
他將念兮交給一直跟在身側的李氏,動作很輕,生怕會讓她哪裏不舒服,又安排好後續,這才對李氏道:
“夫人,我府上的馬車寬大,不如坐我的馬車回去。”
李氏對於陸皇後一係的人,自然是恨得咬牙切齒,可輔國公先前幫過念兮,她也不好冷臉太過,隻拒絕道,“不必了。”
念兮還處於昏迷狀態,李氏憂心如焚,也顧不上其他,急急出宮去了。
天色欲雪,黑沉沉一片。
陸淮給父親了一個安心的眼神,也跟著李氏坐上軟轎走了。
……
念兮大病了一場。
高燒幾日不退,人都燒糊塗了,嘴裏時不時說些叫人聽不懂的胡話。
急的李氏嘴角燎泡,大雪天裏往寺裏求神拜佛,隻求神佛保佑她的念兮,平安康健。
四五日後,念兮人才終於清醒過來。
李氏肉眼可見地瘦了一圈,父親和兄長也一樣,這幾日都日夜為她憂心。
念兮心裏頭十分歉疚,為了自己的事,倒叫全家跟著受累。
兄長溫清珩看著妹妹病中憔悴模樣,忍著心疼道,“以後你去哪裏,哥哥都陪著你。”
誰也休想再欺負了他妹妹去,臭男人全部去死!
這幾日因著靖王強納官員之女一事,朝廷上下鬧得沸沸揚揚。皇後千秋宴的第二日,禦史台參奏的折子將陛下的禦案都要淹沒。
也不光是禦史,所有與溫府交好的人家,溫氏父子的同僚,親屬,紛紛上折參奏。
靖王妃小產,更是為這件事添磚加瓦,引來眾人口誅筆伐,給靖王雪上加霜。
坊間更有傳言流出,靖王瞧著年輕力壯,實則空虛虧損,陰器不用,又屢屢在與伎子取樂時,強調自身器物很大,其實針尖左右……種種細節,不一而足。
靖王被陛下申飭,禁足反省。
蕭恂坐在書房,如凶獸困於籠中,不停踱步,滿臉戾色聽著下屬回稟。
“禦史台那一群老賊,吃飽了撐得整日盯著本王這點事!等本王出去,定要一個一個整治他們!”
有幕僚這時候進言道,“王爺前一日才要納妾,禦史們第二日便齊刷刷上折,如此迅速,倒叫人覺得反常。”
蕭恂眉頭緊蹙,“你是說,有人故意整本王?”
幕僚點頭,“極有可能。”
蕭恂一雙拳頭握的關節作響,陰惻惻道,“別落到本王手上。”
他看向下屬,不耐道,“還有什麽?一並說了。”
下屬猶豫片刻,斟酌著將坊間傳聞說了。
越說蕭恂的臉色越黑,等說到那物事隻有針尖大小時,蕭恂暴怒,脖子上青筋爆出,整個人都呈現一種極致狂躁的狀態。
一腳將人踹飛,“滾!”
果然,對於一個男人來說,被人說不行,說小,比什麽打擊都致命。
書房裏,幕僚極力減少自己的存在感,免得惹火燒身。
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奉旨查鹽引貪腐案的裴儉裴大人,在兩淮發現新的證據,一封奏折直達天聽,直指靖王營私貪墨,賄額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