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裝甲先鋒 無憂中文網

.在阿爾卑斯山區碰到德國最新式的全金屬攻擊機,隸屬於奧地利第16邊防軍的桑德少尉以及他的十八名士兵或許該感到榮幸,因為一天之前,見過德國j1攻擊機的僅有為數不多的德軍官兵,他們算是第一批與這種新戰機見麵的外籍人士了。

可惜,這些奧地利士兵的子彈似乎惹惱了那些鐵兀鷲上麵的飛行員,其中兩架j1擺擺翅膀,然後從高處迅速下降。不一會兒,隻見它們機翼上紅光閃動,好幾串子彈應聲從天而降。

還好,桑德他們的白色風衣和這裏的複雜環境降低了德國飛機的準頭,那些子彈在離他們好幾米的地方濺起無數碎石和殘雪。

德機的第一次攻擊雖然沒有造成什麽傷亡,在心理上的震懾卻是不言而喻的。看看桑德少尉的士兵們,一個個完全不見剛才那種意氣風發的表情,似乎變成了一群見到貓兒的老鼠,現在隻想著如何保住自己的小命。

桑德嘴上不說,心裏已經開始打鼓了,憑他們這十幾條槍,怎麽看也隻有挨打的份。

前兩架飛機掃射之後,後麵那架德機稍微調整了一下便從不遠處飛來。它的速度不快,飛行路線保持著水平姿態,作為參加過加裏西亞戰役和意大利戰役的老兵,桑德大驚失色,德機要“拉屎”了!

在意大利戰場上,奧匈聯軍的士兵都喜歡將德國機群的轟炸叫做“拉屎”,因為光想想一群兀鷲在意大利人頭上拉屎就很爽,卻沒有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會遭此待遇。

此時的兀鷲四雖然創下一個個世界記錄,但它還不能像後世的斯圖卡一樣進行俯衝轟炸,它們所裝備的武器是2挺機槍和4枚50公斤的航空炸彈,盡管威力不是特別強大,對於這個年代幾乎沒有防空能力的步兵來說已經是非常致命了。

僅僅兩枚航空炸彈,桑德一下子損失了3名士兵,另外還有2個人受了傷。這些剛剛還士氣高漲的士兵一下子方寸大亂,有人舉槍盲目向空中射擊,有人摸索著想要躲到更加安全的地方去,還有人看著死去者地遺體發愣。

桑德看了眼仍在空中盤旋的德國飛機,咬咬牙,為他和他的士兵選擇了一條光明之路。

“將軍,柏林來的電報!”

年輕的通訊官走到年輕的將軍麵前,雙手遞給他一張電報紙。行軍禮,轉身,快步走回一旁的裝甲通訊車。

年輕的將軍接過電報紙,行軍禮,閱讀,走到臨時帳篷邊緣,抬頭看了看天。

“傳我命令下去,今晚繼續行軍,前衛部隊保持戰鬥隊形,後續部隊保持警惕地行軍隊形!天亮以前一定要趕到克拉福根!”

“是!”年輕的參謀應聲而起。快速記錄著這條新命令。行軍禮,走向剛才那輛通訊車。

在這兩個臨時帳篷和幾輛裝甲通訊車組成的簡易指揮部前的道路上,坦克、裝甲戰鬥車、裝甲運兵車、滿載士兵的卡車、滿載物資的卡車、油罐車、修理車一輛接著一輛。形成一條綿延不絕的鋼鐵洪流。

這是一支年輕的隊伍,德意誌帝國裝甲集群第一裝甲軍,綽號“索爾軍團”。索爾是北歐神話中的雷神,這支裝甲部隊也被寄予了像雷神一樣前進和戰鬥的期望。

年輕隊伍有著同樣年輕地指揮官,海因茨·馮·古德裏安,帝國裝甲兵少將,最年輕地藍色馬克斯勳章獲得者。

為了這次《閃電計劃》,德國陸軍統帥部調動了全國近百分之八十的現役部隊,作為陸軍先鋒,帝國的裝甲集群自然是當仁不讓地箭頭。

戰爭結束後。德國陸軍不僅進行了規模上的縮減,結構上同樣作了不小的改動。作為陸軍的頂梁柱,第1-8集團軍的番號被保留下來,軍隊縮減後每個集團軍平時保持8-10萬人的編製,戰時納入預備兵之後將擴充到20-25萬人。

標準編製下,每個集團軍下屬2個軍,戰時將擴編至4個軍。此外,每個集團軍還擁有一個直屬航空隊,通常有偵察/校射機24架、戰鬥機12架、攻擊機12架、轟炸機24架。戰時這一數字還將因為空軍部和陸軍航,空部的支持而增加。例如這次入侵奧匈帝國的閃電行動共有6個普通集團軍、1個皇帝禁衛軍和一部分邊防軍參與,這些部隊分為上集群和下集群,上集群在馮·馬肯森上將的指揮下進入波希米亞,這部分部隊包括第6、第7集團軍和裝甲第3軍,總共擁有150餘架各式飛機,指揮部設在開姆尼茨;下集群在豪森上將的指揮下進入奧地利,這部分部隊包括第1、2、4、5集團軍和第1、第2裝甲軍,空軍部和陸軍航空部為這個龐大地集群提供了超過700架各式飛機,其中就有82架j1新式全金屬攻擊機。

按照入侵奧匈帝國的閃電計劃,第一天德國機群的任務是空投傳單和壓製奧匈帝國的戰機,下達給飛行員的命令是隻有在遭到對方攻擊的情況下才能使用武器。在這一天裏,駐紮在波希米亞的36架奧匈帝國戰機無一起飛,駐紮在上奧地利的近80架戰機雖有起飛,但無一向德機開火,因此兩國空中力量在第一天均為出現傷亡,僅有一架奧匈飛機在降落時因為機械故障墜毀。

出現這種奇特的狀況,不僅僅是因為德軍地入侵突然,更是因為奧匈帝國政府和軍隊在奧皇去世後失去了主心骨所致,龐大的奧匈帝國陸軍反應遲緩,擁有200餘架飛機的奧匈帝國航空部隊戰機數量不少,但主要都是從德國進口的“天空3”、“天空4”一類老機型,與現役的德國戰機相比,這些奧匈飛機的戰鬥力實在不敢恭維。若不是德國的非戰爭策略,這些飛機恐怕在第一天上午就要損失殆盡了。

隨著德軍部隊的快速推進,到第一天下午,德軍地麵部隊已經占領了奧匈帝國的3個機場和停在機場的出架飛機,奧匈帝國部署在上奧地利的其餘戰機紛紛向下奧地利機場轉移。

在德國陸軍地編製中,集團軍之下為軍(兵團)。軍之下設置為師。目前每個德國步兵軍通常包含3個步兵師、一個軍屬炮兵群和一個軍屬裝甲群,軍屬炮兵群一般擁有36門152毫米重型榴彈炮、24門105毫米重型加農炮、24門105毫米輕榴彈炮;軍屬裝甲群大致相當於2個正規裝甲團,擁有大約50輛坦克、100輛裝甲車和相應數量的卡車。

每個德國陸軍師通常包括16600名戰鬥和非戰鬥人員,分屬6個步兵團和3-4個偵察/警戒騎兵連以及12個炮兵連,每團下屬2-3個步兵營和一個團屬炮兵連,其餘炮兵則按需分配到師部和團部,每師通常擁有120門各式火炮和若幹偵察/校射氣球。

截至1916年初,德國陸軍士兵的標準配置是一支毛瑟1898步槍。隨身攜帶的彈藥除腰間的子彈盒之外還可根據戰時需要配發2-5個油紙包的子彈盒,背包、水壺、備用皮靴、挖壕溝工具、小刀以及用皮帶束在外套上的各式各樣的器具和個人裝備。口袋裏放著他本人地“應急口糧”——兩聽肉、兩聽蔬菜、兩包硬餅幹、一包咖啡粉和一瓶威士忌。這瓶酒隻有在得到上級批準後才能飲用,而且每天檢查一次,看這瓶酒的所有人是否老實。另一個口袋裏裝有針線、繃帶和橡皮膏;還有一個口袋裝有火柴、巧克力和煙草。

軍官們除了攜帶佩槍之外,頸脖子上都掛著望遠鏡和標明該團行軍路線的皮麵地圖。

當然,這些隻是針對於普通的步兵而言,陸軍部隊中的騎兵和裝甲兵則有各自的專門裝備。

騎兵自從上次戰爭的中期開始逐漸沒落,現在的作用已經從戰鬥突擊演變為專職的偵察、警戒和後勤保衛者。通常情況下,一名德國騎兵除自己的戰馬之外,還配有一把騎兵用地戰刀、毛瑟1898式馬槍、少量彈藥、水壺、口糧和急救包等。

相比之下。裝甲兵已經替代騎兵成為德國陸軍地“突擊者”。在戰爭結束後。德國陸軍統帥部便在八個主力集團軍之外劃分出一個專門的裝甲集群,該集群由德皇直接統帥,弗朗索瓦上將任副司令。奧爾格中將任參謀長,集群下屬三個裝甲軍,指揮官分別是海因茨·馮·古德裏安裝甲兵少將、米查爾·弗萊明裝甲兵少將和本傑明·拜爾裝甲兵少將。

裝甲軍的編製基本與步兵軍相同,軍轄師、師轄團、團轄營、營轄連,每個坦克連一般裝備4-5輛坦克,每個裝甲戰鬥連6-8輛裝甲戰鬥車及36-48名步兵,每個裝甲突擊連2-3輛裝甲戰鬥車、6-8輛裝甲運兵車及72-96名步兵,加上牽引火炮、後勤、維修部隊,每個裝甲軍原則上編有250輛坦克、400輛裝甲車輛、500輛卡車和150門大炮,當然。裝甲軍與裝甲軍、戰時與非戰時會有一定地區別,例如古德裏安的裝甲軍以突擊任務為主,其配置的坦克達到310輛,其中大部分是新式的“怪獸1”型坦克,裝甲戰鬥車和裝甲運兵車較少,分別隻有170輛和180輛,另有各式牽引火炮120門。弗萊明少將的第2裝甲軍在突擊之餘強調對敵方步兵的有效殺傷,因此其所轄的240輛坦克中有50輛是裝備兩挺20mm機關炮的“石頭2c”型,這種坦克也被德軍官兵們稱為“步兵殺手”。拜爾少將的第3裝甲軍擁有240輛各式坦克和多達460輛裝甲戰鬥車和裝甲運兵車。牽引火炮達到260門,而且以大口徑榴彈炮居多,擅長攻堅。

到1916年初的時候,德國陸軍裝甲集群總計擁有新式“怪獸1”型坦克286輛,“石頭2”係列坦克504輛,最初的“石頭1”型坦克大都已經退出德國陸軍的作戰序列,僅少部分分配到各集團軍中用於支援步兵作戰。

根據德國陸軍部的裝備計劃,到1916年底軍中最後一輛“石頭1”將進入博物館。

此外,裝甲集群的直屬航空隊擁有偵察/校射機24架、戰鬥機36架、攻擊機36架、轟炸機48架以及若幹偵察/校射氣球,戰時將直接用於支援三個裝甲軍行動。

按照這份針對奧匈帝國的《閃電計劃》,到第一天也就是2月2日下午4點,古德裏安的第1裝甲軍已經全部越過德奧邊境,古德裏安少將的臨時指揮部就安置在距離邊境60多公裏的一處公路旁邊。

“通訊官!”古德裏安從帳篷邊緣轉身走回他那張鋪著地圖的桌子,順便叫來他的通訊官。

年輕的通訊官聞訊從旁邊那輛裝甲通訊上小跑而來,“到!”

“發報給弗萊明將軍,詢問他們的先鋒部隊現在到了哪個位置!還有,今晚能否抵達維也納!”

說罷,古德裏安那穿著黑色皮手套的右手放在地圖上,目光隨著食指一道定在地圖上的一點,那裏是一座叫伊布斯的城市,距離德奧邊境近100公裏。1個小時之前,弗萊明將軍的第2裝甲軍抵達並占領了那裏。

“遵命!”快速記錄之後,通訊官又一路小跑著離開了。

在這之後,古德裏安的目光繼續隨著右手食指一起在地圖上移動起來,那裏有一條藍色的粗線,它代表著哺育了日爾曼民族的多瑙河。這條歐洲第二大河流發源於德國西南部,自西向東流經德國南部、上奧地利和下奧地利。從德國邊境沿著多瑙河走,不到200公裏便是奧匈帝國的首都維也納。

“1個小時!”古德裏安自言自語著,沿著藍色線條往東,每一厘米都意味著距離維也納又進了一步。

不過,古德裏安和他的第1裝甲軍並不是衝著維也納而去,第1裝甲軍的前進路線從薩爾茨堡方向進入奧地利,直插阿爾卑斯山脈然後拐向東北,沿著山脈抵達恩斯河之後,箭頭將再次拐向東南,此後將穿過奧地利南部、奧匈帝國的卡尼鄂拉公國一直前出到位於地中海北岸的濱海省份。

此時,第1裝甲軍的先鋒距離恩斯河僅有一步之遙,進行今天的第二次燃料補充之後,他們將轉向奧地利的主要畜牧區——南部的格拉茨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