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節 招寶傳說(2)

十二年後,縣衙後堂,王畢之喝了一口茶,苦澀難咽,讓人喚來謝師爺,道出自己的憂慮,雖然三月前已經上報朝廷,可石沉大海,沒有回音。

其實,謝師爺也很苦惱,巨蛟的破壞一次比一次來得厲害,這幾年來,他都讓人在四處尋訪高人,希望能得到解救之策,可等來的都是一些吹噓拍馬、浪得虛名之徒,終無大用。眼看著離農曆八月十八還有三天,全縣上下早已行動,現在都在侯濤山上盤踞起來。

這時,門外衙役突然來報,說是京城來了一撥人,還帶著很多車的大炮。

王畢之與謝師爺對視一眼,心中大悅,趕忙來到縣衙門外,隻見一排八旗兵士,鎧甲束身,後方紅衣大炮數門。

帶頭的人身著二品錦雞官服,道:王大人,接聖旨吧。王畢之與眾人一跪到地。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大清初定,本應育養數年,保民安國;然天降災禍,邪蛟出海,生靈塗炭,實非太平之兆。卿上奏之書,朕已禦覽,爾縣之事,深為痛心。今特備紅衣大炮二十門,任聽調遣,助爾殺蛟取首,以慰天靈。康熙二十五年八月初一。欽此……”

王畢之叩首尊稱萬歲,把來人引入縣衙,稍作安頓。

在人群之後,有一道人,黑須白眉,體態輕盈,所走之處,檀香四溢,看這人,並不像是與他們一同從京城而來。道人來到王畢之麵前,也不報名諱,隻對他說,紅衣大炮雖能傷其皮肉,但威力有限,我有一法寶,可製住巨蛟,隻要它出現之時,萬事聽我調遣,方能成事,解此地危機,信與不信,等你一言。隨即出門而去。

王畢之本想攔著,可猶豫不定,馬上喚來謝師爺,對於這類人,還是他比較有經驗。聽王畢之這麽一說,謝師爺也是一陣琢磨,最後隻能死馬當活馬醫,先追到再說。兩人一出門,就發現道人並沒有走,而是坐在地上,閉目養神。王畢之叫了幾聲,但沒有回應,一推道人的身體,覺得炙熱難擋,似火焚身。突然,道人睜開眼睛,看了兩人一眼,問他們想好了沒有。王畢之覺得此人定是不凡,於是點頭答應。

王畢之與京城官員打好招呼,商量妥當,就讓道人說出解決之法。道人首先提出要製作一條百米長的巨龍,由百人舞動,再製作一百個由四人敲擊的大鼓,在海堤後排開,而二十門大炮則安於城樓之上,待到巨蛟出現之時,當會拿出法寶,定能製服巨蛟。

道人說完,王畢之一刻都不敢停歇,馬上安排人吩咐下去,由於人員不足,隻能到鄰縣借人,在農曆八月十八一早,終於一切妥當,而王畢之已經兩天沒合眼了,其他人更加身心俱疲,但為了本縣萬民的安危,隻能強抖精神。

和十二年前一樣,狂風浪翻。道人站在堤台上,一派仙風道骨,看著遠處的情形。瞬時間,巨蛟破海躍升,不一樣的是,它的全身已然變黑,妖氣衝天。道人一聲令下,所有人擂鼓舞龍,宛如江海奔流、氣吞山河之勢。巨蛟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也跟著在空中舞動起來,忘乎所以,而這時大炮轟響,正中巨蛟雙眼。巨蛟大吼一聲,響徹雲霄,在海麵上翻騰,而海堤後的人都被這個聲響所震嚇,一時間耳鳴目眩。

道人一看時機已到,馬上從懷中掏出小如拇指的金色寶物,口念咒語,一聲:放。寶物從他手心飛出,直墜入大海,“嘭”地一聲,從海中冒起百丈高的水柱,隨後,一隻龍頭龜身的巨鼇出現在了海上,與巨蛟互博在了一起,頓時風雲變幻,大雨傾盆,隻見巨鼇一口咬住巨蛟的身子,撕咬起來,巨蛟也毫不示弱,用頭猛擊龜殼,但龜殼堅硬無比,毫無損傷,一下子被巨鼇拖入海中,久久沒見上來,眾人都在期盼著結果。

半炷香的功夫,巨鼇浮出海麵,口中叼著一個蛟頭。

眾人歡呼雀躍,道人滿意地點點頭,巨鼇把蛟頭拋在海堤上,變回了原本的樣子,飛入道人的手中。老百姓知道巨蛟被除,都從侯濤山上下來,而後把蛟頭埋在了山下。

為了紀念此事,翌年,康熙皇帝把定海縣改為鎮海縣,名字沿用近三百年,又在山巔建了“插天鼇柱塔”,以震懾四方獸怪,自此侯濤山也改為了鼇柱山。

三百多年後的今天,鎮海也成為浙之咽喉,商貿必經之地,鼇柱山又改為了招寶山,成為國家級風景旅遊區,有安遠炮台、半山亭、寶陀禪寺等十餘個景點,有“鼇柱插天”“千帆破浪”“蜃樓現幻”等景觀。豐富的文化底蘊還可以欣賞到傳統的舞龍長隊,鎮海龍鼓,蛟川走書……清水詭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