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普通人,為何讓我做超人
■孩子來信
老師,您喜歡聽音樂嗎?我可是超級喜歡聽音樂的。聽音樂的時候,我的心是放鬆的,它可以讓我暫時忘掉現實帶給我的所有煩惱。
沒有音樂聽的時候我就自己哼唱,我最喜歡《三年二班》這首歌,我反複哼著:“這第一到底要多強,到底還要過多少關,可不可以不要這個獎……”
我現在讀初二,是所謂的尖子生,每次考試都是班級第一,老師們都很喜歡我,同學們也特別羨慕我。按理說,我的爸爸媽媽也應該以我為驕傲,可他們似乎並不這麽想。
我剛上初中的第一次考試,就考了全班第一,爸爸媽媽知道後特別開心。以後再考試的時候,媽媽就不問我班級的排名了,而是問我在年級排第幾名,一個年級裏500多人,考第5名的時候,媽媽要我加油,考第3名的時候,她讓我再努努力,考第2名了,她還是不太滿意,於是問我:“第一是誰,咱比他差什麽?”
我不知道我比第一名差什麽,也不想知道。我很想問媽媽,全校第一有什麽用?假若我考了全校第一,媽媽恐怕還要讓我成為區裏的第一、市裏的第一吧?
媽媽當初不是連大學也沒念,可是現在的工作也挺好的;爸爸在學校裏教書,難道他會要求自己的每一個學生都考第一嗎?我的爸爸媽媽都隻是普通的人,媽媽在單位不是第一,爸爸在學校也不是第一,可是為什麽他們非要讓我成為“第一”呢?就算我可以一直進步,但是總會有人比我強,什麽時候才是個盡頭啊!恐怕隻有成為“超人”,才能達到他們的願望吧!
就算是超人也不會是全能啊,在別的人眼裏,我已經算是學習很好了,可我的爸爸媽媽卻並不滿足,在他們眼裏,我不但要學習好,還要有特長,免得別人說我是書呆子,隻知道學習。於是,我還要在周末去學畫畫。畫畫是需要心靜的,我覺得非常不適合我,我根本不能靜下心去畫什麽作品。可是沒有辦法,若是畫不好,媽媽就會很難過,好像特別失望的樣子,為了不讓她對我那麽失望,我也隻好硬著頭皮去做我不喜歡做的事情。
我隻不過是個普通的孩子,並沒有過目不忘的能力,想要考出一個好成績就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別人玩的時候,我要預習功課,要背課文,要練畫畫;別人學習的時候我更要加倍地努力。上課老師總要叫我回答問題,下課同學有問題也經常來問我,回到家媽媽還要不斷地給我施加壓力……
■東子給家長的建議
學習成績不是檢驗孩子學習好壞的唯一標準
大多數家長都和信中的這位母親一樣,認為隻有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將來才會成才,才能有出息。但他們忽視了一點,那就是每個人都具備多種能力,隻是突出點不同,學習成績好的孩子,隻能證明他的學習能力、記憶能力比較強,但這隻是個人能力的一部分。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並不能說明他們的管理能力、組織能力、創新能力、策劃能力、交際能力等方麵都很欠缺。
雖然書本知識很重要,分數也很重要,但是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在成才的路上,書本不是唯一獲取知識的途徑,分數肯定也不是衡量一個人優秀與否的唯一標準。成才的關鍵涉及知識與能力、個性與特長、書本知識和操作能力等方方麵麵的問題。
我們應該以多元的理念來指導家庭教育。看孩子不僅要看他的學習態度、學習成績,還應該看到他其他方麵的智能。一個人成才與否不僅僅要靠優秀的成績、不一定要靠升上重點中學,更不一定要靠考上大學。
天生我材必有用,成績好的孩子可以成才,成績差的孩子同樣也可以成才!
我女兒依依的學習成績總是變化不定,這主要是跳級和頻繁換校造成的。孩子最初的學習成績不錯,每次考試都是班裏的前幾名,後來跳級了成績卻回落到中等,再後來經過幾個月的努力,成績又漸漸升上來,躍居到了前幾名,而後再跳級也是如此。由於工作需要,我的居住地點不是非常固定,孩子就跟著我不時地轉學,學習成績也是回落再升起,再回落,再升起……
在這裏,我把我的一篇博文分享給各位家長看,文章的標題是《女兒名次下降的積極意義》。
昨晚,女兒依依放學回來,沮喪地對我說:“爸爸,今天我要告訴你一個悲痛的消息。”這孩子每天回來都有消息播報,而且總會帶上修飾詞,什麽好消息、壞消息、快樂的、悲痛的……
我笑著問她:“孩子,怎麽了?什麽消息那麽悲痛啊?說來讓爸爸聽聽。”
“這次期末考試,我的成績下降了,而且降了很多。”
我依然麵帶微笑地問她:“究竟降多少啊?”
“從年級第7降到了第16。”
“哦,這也不錯嘛!”我安慰她道,“既然是考試,總得有個高低上下之分,也不能你一直升,別人一直降吧!成績和名次有些變化很正常。”
“這個道理我也知道,可是我看到同學和老師的那種眼神,感覺很不舒服。”孩子有些無奈地說。
“這也很正常,人總是有些世俗的眼光嘛!爸爸不是一直和你說,考多少分排第幾名都是次要的,隻要你身體好、心情好,其他都無所謂。況且你現在的成績已經非常不錯了,我們要知足常樂呀!”
“可我怕老師找我談話,問我為什麽沒考好。”
“那就實話實說嘛!”我走進廚房後說,“好了,孩子,我們開飯!”飯後我們又小敘了一會兒,一起看了會兒電視,然後孩子便回房間看書去了。
我們不妨辯證地看待孩子成績的下降,到頭來你會發現,這對孩子的積極意義遠大於消極意義。表麵看這是一個悲痛的消息,但由表及裏,我們會發現這未嚐不是一件好事,如同“塞翁失馬”一樣。
以依依為例,她上高中一年半以來,大小考試一直是隻升不降。從剛入學的第600多名(依依初中讀了兩年半,又玩了半年寫了一部新書後才上的高中,當時學校沒有分文、理科,年級共有1000多學生),到一年級第二學期文、理分科後的第100多名(文科生共400多人),再到年級47名、29名、22名,直至上次期中考試的第7名。
由於躋身前10,孩子被評為“學習標兵”,班主任和科任老師都看好依依,甚至認為她具備衝擊第1名的實力,由此對她寄予厚望,孩子對此也是信心滿滿。但我心裏清楚,由於孩子不斷跳級,基礎並不是太好,她的好成績主要源於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有效的學習方法的雙重作用力。她不是神童也不是天才,成績回落反複是必然的。所以,我在激勵孩子的同時,一再告訴她:“你在進步,別的孩子也在往前趕,任何人都不可能永遠保持領先,我們既要和他人比也要和自己比,一定要有平和的心態。”
學習不是隻看成績,隻要你掌握了知識並能應用,考的分數多點少點也沒啥。還是那句話:孩子身心健康比啥都重要!
在親切友好的氣氛中,我和依依結束了這次關於“名次下降”問題的交流,最後我們的對話是:
“爸爸,下次我一定還要考進‘前10’。”
“我感覺把目標定到‘前15’更妥些。”
“嗬嗬,好吧,但我要爭取。”
“好啊。”
“耶!”
補遺:今日孩子放學回來,又高興地說今天成績單下來了,昨天的通報有誤,她的名次應該是第13名,嗬嗬!
我始終認為孩子的學習成績差幾分、十幾分甚至幾十分,對孩子的成才影響不大,關鍵是要孩子“學會、弄懂、能用”。教育的最終目的不在於孩子學了多少文化知識,考了多少分,而在於他是否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一個全麵發展的人。
千萬別讓孩子成了學習的“機器”
我們不少家長隻知道讓孩子學習、考試,為了取得好成績,一些孩子已經被訓練成了考試“機器”,信中的這位家長,就是要把孩子打磨成學習的“機器”。
記得我的一位朋友跟我說,她女兒經常要做什麽練習冊,還要月考、雙月考、季考、期中考,每天還要做默寫、做口算,寫作業要寫到淩晨,她還得親自陪著,考不到雙百分,女兒急得直哭。我的這位朋友早早就給女兒規劃好了“十年計劃”,她常說,小學的基礎打不好,初中就競爭不過別人,然後就上不了好高中、考不上好大學,最後找工作都有困難……
按照這種想法,我都能感覺到孩子的沉重壓力。家長這麽年年月月地擔憂,難道不累?這位朋友還經常跟我提到她自己讀書時候的事情,看得出來,她也覺得孩子怪可憐的,可是依然不敢有絲毫的放鬆。誰敢拿孩子的前途開玩笑啊?
於是,抓學習成了家長的主要任務。全身心陪孩子學習,甚至放棄工作陪孩子到異地求學的家長越來越多。一味地逼迫孩子學習,因此而釀出悲劇,類似徐力弑母的事件屢屢發生……
我的一個親戚家的孩子正讀高二,是一個很用功的孩子,學習成績很優秀,每次考試都排在前三名。家裏人很為他驕傲,認定他能考上重點大學,他也把考重點大學當做自己奮鬥的目標。每次去他家,都會看到他把自己關在房間裏埋頭苦學。我很欽佩他的毅力,很想和他聊天,卻又不忍心打擾他。
有一次,可能實在是太累了,我見他摘下深度近視眼鏡,疲憊地揉著太陽穴,閉上雙眼長歎了一口氣。我叫他休息一會兒,並和他閑聊起來。我問他,每天這樣學習,快樂嗎?他搖搖頭:不快樂。那每天應付那麽多考試,你願意嗎?他繼續搖頭,但搖頭後他說了一句話:“為了考大學,再不快樂、再不願意我也甘心去做,哪怕真的成了考試的機器,隻要能提高成績,我也願意!”
我一時語塞。看著他重又走回到書桌前,重又深陷於題海中,我的心裏竟然感到酸酸的。正處於花季年華,可他的背影卻露出太多暮氣。為了高考,他竟然願意放棄快樂、放棄憧憬、放棄多彩的生活,甘願成為一台學習機器,可見素日裏他的心靈接受著怎樣的“洗滌”。
考試至上、成績至上,正是這樣的理念造成了教育的急功近利性,不考慮孩子的個性發展,更不尊重孩子的興趣、特長,既不符合教育的本質,也違背了教育的規律,而且如此培養“考試機器”的教育方式,剝奪了孩子寶貴的童年快樂。更嚴重的情況是,孩子們會因為感受不到學習的快樂而產生厭學情緒,快樂指數直線下降,直至為了逃避考試而放棄學習。
有知足家長才有快樂的孩子
作為家長,要學會樂觀地看待問題,應該懂得知足常樂,那樣也會給孩子帶來快樂。
信中的這位媽媽實在是過激了。孩子已經有不錯的成績了,幹嗎還要逼迫她呢?這樣的結果是你累孩子苦,最後隻能事與願違。孩子學習成績相對較好,應該為孩子高興,給予孩子熱情的鼓勵,告訴孩子不要驕傲,要繼續虛心學習;而不是不顧孩子感受,一味地逼迫。
在此,我也替孩子問問這位貪心的媽媽:您在單位處處表現都第一嗎?您在親戚朋友中是最優秀的嗎?從孩子來信的敘述中不難看出,您也是一位普通女性罷了,那麽您又為什麽強求孩子處處第一呢?換一句話說,您是普通人,幹嗎非要孩子做超人呢?
我們曾經都是孩子,現在回想一下,當年我們的父母這樣要求我們了嗎?如果也是這樣要求的,試想一下我們的心理感受又是如何?
我也是家長,我也有孩子,我從未要求孩子非考第一不可。我對女兒依依的學習要求很簡單:第一要學會基本知識,第二要在生活中得以應用。至於具體的分數和名次,我沒有特別要求,隻是告訴她不要扯班級的後腿、要保持中上等水平就可以了。其實我和大多數家長一樣,也希望孩子考滿分得第一,但我從未當麵要求過她考多少分、得第幾名。結果呢?她的學習成績一直是班級的前幾名。
由於跳級的緣故,女兒依依也曾經考過很差的成績,甚至還排過全班倒數第一。那是孩子剛升入初中時的英語摸底考試,她隻考了30多分,名副其實的全班倒數第一。我沒有罵她,更沒有打她,因為我知道,這個時候她需要的是鼓勵和肯定。
分析考砸的原因遠比一味指責更重要。我告訴依依,她從煙台來到大連,課本版本不一樣,知識銜接有漏洞,而且之前在家學習的一年,英語多少有點被忽視了。另外,《玩過小學》出版後,社會活動太多,占用了不少學習時間……這些都是客觀原因,考得差並不是說她有多笨,或者英語基礎很差。所以,要對自己有信心,以後知識銜接上了,我們再找一個英語家庭教師強化一下,增加英語的學習量,相信很快就會追上其他同學的。
孩子聽了我的話,充滿信心地點頭:“嗯,我想我也不比他們差,我相信我會追上的!”隨後的期中考試,孩子的英語成績一下考了110分,期末考了133分。現在孩子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很高,每天都投入極大的熱情。作為家長,如果在孩子哭泣、灰心的時候,我沒有鼓勵她,而是訓斥她,現在孩子會是怎樣的一種學習狀況呢?這就是鼓勵的作用,一句簡簡單單的表揚,激發了一個人潛在的上進心和自信。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我時常這樣安慰我的孩子,目的就是要告訴她,人要知足常樂。我們做家長的,既要讓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要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優勢所在。要橫著比也要豎著比,要和他人比也要和自己比。
是個無底洞,貪婪會使人墜入深淵。人之所以不幸福,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企求的太多,心態放平和一些,就能知足常樂,孩子就會快樂,家庭就會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