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 傀儡的覺悟

誌願軍向首爾進軍,最震驚的不是博茨曼,而是韓國當局。

收到消息後,博茨曼的第一反應是,誌願軍攻打開城隻是假象,其真正意圖是借此向前線調動兵力,然後攻打首爾。

隻是,博茨曼立即排除了這種可能。

果真如此的話,誌願軍必須獲得增援。按照第二次戰役的作戰強度計算,至少得動用三個主力集團軍才有機會打下首爾。因為美軍的增援部隊即將參戰,所以在安排作戰力量的時候,至少得準備五個主力集團軍。雖然誌願軍有七個主力集團軍,但是隻有第十三集團軍與第十六集團軍的狀況稍微好一點,其他五個集團軍的缺員率都很嚴重,難以擔負起正麵強攻任務,而第十三集團軍與第十六集團軍以步兵、或者輕型化部隊為主,也不大可能在正麵強攻中擔當主角。如此一來,隻有一種情況了,即中國再次向朝鮮增兵,而且至少為誌願軍補充了三個集團軍。

這可能嗎?

把第十五空降軍算上,中國陸軍總共隻有十九個集團軍,而且真正的主力部隊隻有八個集團軍,其中的第三十九集團軍、第五十四集團軍、第六十五集團軍、第二十四集團軍與第十三集團軍都已參戰,剩下的三支王牌部隊中,第三十八集團軍是首都衛戍部隊,輕易不會參戰,而另外兩支王牌部隊,一支負責鎮守大西北、一支盯住台海,除非中國打算進行大範圍戰爭動員,不然也不會動用。

事實上,別說動用王牌部隊,連動用其他正規軍的可能性都不大。

別忘了,中國是一個國土麵積超過一千萬平方公裏,陸地邊界線極為漫長,而且周邊地區並不穩定的大國。在數次裁軍之後,中國的正規軍規模縮減到了二百二十萬,其中陸軍的規模在一百四十萬左右。除掉文職軍人、以及非戰鬥人員,作戰兵力還不到七十萬。對於這麽大個國家來說,這點兵力根本不算多。現在已經派遣了三十五萬部隊入朝,其中作戰部隊在二十萬左右,剩下的作戰兵力不到五十萬。對於守衛漫長的陸地邊境線,以及盯住幾個主要戰略方向來說,五十萬地麵部隊不算多。

中國要想增兵,就得進行戰爭動員,至少是軍事層麵上的動員。

可是所有情報都表明,中國的戰爭動員僅限在軍工領域,入朝作戰的地麵部隊中,隻有少數陸戰隊與武警的特種部隊。也就是說,中國連軍隊內部的動員都沒進行,陸軍擔當起了幾乎所有地麵作戰的任務。

在此情況下,中國有能力向朝鮮增兵嗎?

此外,還有情報表明,在第二次戰役結束後,除了用來補充前線作戰部隊的兵員,沒有大部隊入朝,每天從鴨綠江大橋上通過的,都是運載物資的車輛。在戰場上,誌願軍的作戰部隊也沒有進行頻繁調動。

當然,這也不能排除中國增兵的可能性。

比如,在軍隊內部,可以對預備役力量進行動員,即把武警補充到作戰部隊中去,從正規軍中抽調部隊派往朝鮮。在運送部隊的問題上,大部隊的兵員完全可以混雜在補充兵力中進入朝鮮,而那些作戰裝備也可以以補充的名義運往朝鮮。至於向前線部署,則可以讓兵員跟隨後勤保障部隊行動,在前線秘密集結。

隻是,有一個問題是無法解決的,即誌願軍不可能把大批主戰裝備送到前線,而不被聯軍的偵察機發現。

要知道,如果投入三個集團軍的話,光是主戰坦克就超過一千輛。算上步兵戰車、自行火炮等等重裝備,至少需要運送三千台,而如此大規模的調動,絕對無法瞞過遍布天空的聯軍偵察機。

正是這一點,讓博茨曼斷定,向首爾突擊的不是誌願軍的新銳部隊,而是參加過第二次戰役的部隊,不足為懼。

題是,博茨曼的判斷,不等於韓國當局的判斷。

當時,發生了一件讓博茨曼無論如何也想不通的事,即在三十日淩晨,也就是博茨曼收到消息後不到兩個小時,韓國總統李章珠的軍事秘書就找上門來,要求博茨曼安排一支精銳部隊護送總統前往大田。

以博茨曼的脾氣,韓國總統秘書沒有討到半點好處。

李章珠要逃就逃吧,韓軍再不濟,也有一支總統衛隊,而且誌願軍在幾十公裏之外,不但沒有打過來,炮火也夠不著青瓦台。這家夥怕死不說,竟然害怕到這種程度,提出讓美軍護送他離開首爾。

博茨曼的答複很明確,韓國總統要做什麽他管不了,可是他不會離開首爾,也不會為任何離開首爾的人保駕護航。

半個小時後,博茨曼接到了林德伯格從白宮打來的電話。

雖然林德伯格沒有訓斥他,甚至暗著讚揚了他的做法,在士氣不振的時候,任何逃跑行動都有可能導致災難,隻有上下一心,共同應對強敵,才有取勝的希望,但是在涉及到具體問題,林德伯格還是提醒了博茨曼,必須確保李章珠的安全,絕對不能讓他受到威脅,更不能讓他落到誌願軍手上。

這番話,擺明了就是讓博茨曼為李章珠安排護衛力量。

博茨曼可以不聽韓國總統的吩咐,卻不得不聽美國總統的吩咐,因為美國總統是美軍總司令,而他是美國軍人。

不得已,博茨曼隻能抽調了一個警衛營去青瓦台。

還好,這個時候李章珠已經回心轉意,或者說在與林德伯格通了電話之後,情緒稍微穩定了一點,沒有提出立即離開首爾。

要知道,在收到誌願軍打過來的消息後,李章珠的第一反應就是逃離首爾。

連續兩次戰役,聯軍大敗虧輸,數十萬韓軍灰飛煙滅,僅僅關在誌願軍戰俘營裏的韓軍將士就有近三十萬人,其中包括十幾名將軍與大約一萬七千名軍官。雖然李章珠沒有參加前線戰鬥,但是慘敗已經讓他對這場戰爭失去了信心。如果不是聯軍一直由美軍指揮,恐怕李章珠早就選擇與誌願軍媾和了。

根據戰後公布的資料,在十月下旬,也就是第二次戰役結束後,李章珠曾經動過單獨與誌願軍談判的念頭。當時,他給在奧地利擔任大使的弟弟,即李章誠打了電話,讓他通過奧地利政府,秘密與中國當局接觸,如果有機會,就與中國駐奧地利大使秘密會晤,商討韓國單方麵退出戰爭的事情。

因為這件事情過於敏感,所以李章珠做得非常小心謹慎。

李章誠也不是笨蛋,知道如果走漏了消息,讓美國當局知道了的話,首先倒黴的肯定是李章珠。

以美國的一慣作風,李章珠就算不死,也要落得個身敗名裂。

要知道,幾十年前,那個不聽勸告,秘密搞核武器的韓國總統就是在挑釁美國底線的時候被CIA秘密幹掉的。

為此,李章誠沒有立即采取行動,而是決定“等等看”。

李章誠的這個決定,挽救了李章珠。

隨後,博茨曼來到韓國,不但撤換了聯軍司令部的半數參謀,還以雷霆手段把韓軍的高級將領趕出了軍事決策圈。與此同時,韓國國家情報院、即韓國的中央情報局也按照美國提出的要求,開始聽從CIA的直接指揮。

僅僅幾天,韓國的安全機構就被美國控製了。

可想而知,如果李章誠邁出了第一步,美國很快就會獲得消息。

事實上,美國插手韓國的安全機構,表明美國已經在擔心李章珠了,肯定會在必要的時候選擇一個更有膽量的代言人。

隻是,這樣一來,李章珠更加不看好這場戰爭了。

很明顯,韓國上下都被美國控製,打得好的話,自然是美軍的功勞,打不好,就得由韓國來背黑鍋。

讓軍人背黑鍋嗎?

顯然不大可能,畢竟軍人隻是服從命令,而且韓軍高級將領在聯軍指揮機構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就算要軍人擔責,也輪不到韓軍,而美國當局肯定不會承認是美軍的無能表現導致輸掉了這場戰爭。

歸根結底,最終還是得由韓國的領導人來承擔責任。

這下,全部壓力都集中到了李章珠的身上。

一時之間,李章珠甚至認為,美國把他架空,但是沒有讓他離開青瓦台,唯一的原因就是在必要的時候,讓他當替死鬼。

對李章珠來說,認清現實,隻能更加絕望。

不要看他的安全有絕對保障,但是李章珠早就想明白了,他隻是一個傀儡,而傀儡無權決定自己的生死。

對李章珠來說,唯一的希望就是盡可能的保護好自己的親人。

向博茨曼提出離開首爾,就是希望能夠借此機會,帶著妻子兒女、以及一大幫子親朋好友逃到更安全的地方去。此外,李章珠出身名門,家族勢力根深蒂固,在韓國擁有非常龐大的利益。當了幾年總統,李章珠就算不是金銀滿門,也算得上小撈了一筆,也就得考慮把個人財產帶走。

隻是,李章珠很快就想通了。

對他來說,到了哪都一樣,還不如留在首爾,做做樣子,也許能起死回生。

所以在博茨曼派來的警衛營到達時,李章珠隻要求把他的家人,特別是應該優先得到照顧的婦女、兒童與老人送往後方,而他願意留在首爾,與聯軍官兵共同抗擊侵略者,甚至發誓與首爾共存亡。

這個要求不算過分。

隻是,李章珠留下來,不等於能讓韓軍恢複士氣與鬥誌,也不等於改變了戰場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