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戰略平衡

與歐盟一樣,劇烈變化的國際形勢,也把俄羅斯推到了十字路口上。

可惜的是,與歐盟相比,俄羅斯的處境更加惡劣。更重要的是,俄羅斯的成敗不是係於某種社會力量,而是一個人。

從曆史影響上看,成就俄羅斯與毀掉俄羅斯的是同一個人。

作為前蘇聯主要的衣缽繼承者,俄羅斯依然是世界上幅員最為遼闊、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也是得到公認的世界強國。隻是,剛剛獨立的俄羅斯並不強大,反而因為過分的信賴西方集團,遭遇了十年的寒冬。直到從克勃格走出來的普京當上總統,俄羅斯這台龐大而又老舊的戰車才回的正軌。普京的第一次任期,是俄羅斯經濟發展最快、社會複蘇最為迅速的時代。從某種意義上講,普京一個人拯救了俄羅斯,把這個曆史沉重的國家拖出泥潭,推上了一個嶄新的高度。可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也正是這位“強硬的獨裁者”,把俄羅斯帶上了歧途。

在普京的第二次總統任期內,俄羅斯的發展狀況就沒有那麽理想了。

雖然在此期間,通過與中國加強合作,俄羅斯獲得了大好的發展勢頭,特別是中國巨大的資源需求,極大的促進了俄羅斯經濟增長,比如在二零一六年到二零一九年間,與中國的貿易就為俄羅斯提供了數百萬個就業崗位,使俄羅斯迅速走出金融危機。但是這種單純依靠資源的貿易,對俄羅斯的幫助並不大,而且不具有持續性。比如從二零二零年開始,隨著中國加強了從其他地區的進口力度,大力開辟海外資源產地,對俄羅斯的需求大為降低,貿易額開始萎縮。

僅僅如此的話,俄羅斯受到的影響還不是很大。

中國的需求減少,不等於俄羅斯找不到買家,比如歐盟也需要俄羅斯的資源,特別是石油與天然氣。

最重要的是,沒有任何一個大國以出口資源為主。

要知道,真正的大國,都是進口資源,出口更有價值的工業產品,特別是含有更高附加值的高技術工業產品。

這一點,在軍火貿易上體現得非常明確。

在第二次朝鮮戰爭之前,俄羅斯都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軍火出口國,每年都能創造數十億美元、甚至上百億美元的外匯收入,而軍火貿易也是除了能源貿易之外,俄羅斯的第二大外匯收入。

可是從二零一五年開始,俄羅斯的軍火貿易額開始急劇下降。

到二零二零年左右,俄羅斯不但沒有保住第二的位置,連前五位都不是,軍火貿易額僅有可憐的七億美元,比美國的七百八十億、中國的六百二十億、英國的一百七十億、德國的一百六十八億、法國的一百四十億美元差了不僅僅是一個級別,即便跟以色列、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亞這些國家相比,也差了好幾倍。

雖然在二零二四年,隨著T-50定型量產,俄羅斯的軍火貿易額有所增加,但是仍然遠遠落後於其他強國。

歸根結底,正是俄羅斯的經濟結構出了問題。

說得直接一點,俄羅斯在科技實力上已被中國、美國、歐洲甩在了後麵,根本沒有能力與其他強國競爭。

問題是,這並不等於俄羅斯失去了大國的資格。

利用資源貿易,俄羅斯不但與中國、歐盟保持著良好關係,還鞏固了傳統勢力範圍,周邊環境大為改善。

當然,最主要的不是俄羅斯的實力增強了,而是美國的相對實力減弱了。

說得直接一點,在美國必須麵對中國挑戰的時候,不再把遏製俄羅斯當成主要任務,也就不再打壓俄羅斯的生存空間,在某些時候甚至把俄羅斯當成遏製中國的夥伴,也就不得不為俄羅斯鬆綁。

最直接的體現,就是第一次印度洋戰爭。

當時,美國為了遏製中國進軍印度洋,不得不拉攏俄羅斯,以戰略利益做交換,幫助俄羅斯鞏固中亞地區的地位,阻止中國向中亞滲透,利用俄羅斯的野心,特別是在傳統地緣地區的野心來牽製中國。

雖然這一招沒有收到明顯效果,畢竟中國沒有進軍中亞的野心,也不想挑戰俄羅斯的傳統勢力,但是至少讓俄羅斯有了喘息機會,也減輕了俄羅斯的戰略負擔,比如借此機會鞏固了在外高加索地區的控製力。

當然,俄羅斯得到的好處絕不僅僅如此。

比如在美國進行戰略收縮後,俄羅斯控製了烏克蘭,聯合白俄羅斯與哈薩克斯坦,著手重組獨聯體,並且把獨聯體作為建立戰略邊疆的重要基礎,以此提高國際地位,獲得國際大國身份。

有一點必須承認,即俄羅斯的處境並不樂觀。

在軍事領域,反映得特別明顯。

二零三五年前後,中國與美國率先開始了第五代戰鬥機的量產工作,由法國與德國聯合研製的“歐洲先進戰鬥機”也完成了首飛,預計在二零四零年前量產,而俄羅斯的第五代戰鬥機連影子都沒有。

在這個急流勇進的時代,跟不上就等於倒退。

對俄羅斯來說,前蘇聯的遺產已經消耗一空,卻沒能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未來自然暗淡無光。

事實上,這也正是俄羅斯為什麽堅決反對全麵銷毀核武器,在美國與中國的壓力下卻又無可奈何的原因。對俄羅斯來說,核武器依然是不可或缺的戰略安全保障,可是兩個超級大國的壓力又讓俄羅斯不得不屈服。

這些現象,無一例外的表明,俄羅斯充其量算得上是地區強國。

隻是,在國際政治舞台上,憑借獨一無二的地緣優勢,俄羅斯仍然是世界大國。

原因很簡單,俄羅斯橫跨歐亞大陸,西接歐洲、東連中國,彼得大帝等老祖宗打下的基業足夠後世子孫享用幾百年了。

正是利用與歐洲、中國的緊密關係,俄羅斯的地位得以維持。

說得直接一點,俄羅斯是中國與歐洲的緩衝帶,也是美國遏製中國、牽製歐洲的主要著力點。如此優越的地理位置,讓俄羅斯獲得了足以維持身份地位的資本,也足以在多邊外交中獲得一席之地。

打個很簡單的比喻,中國不希望俄羅斯過於弱小,歐盟也不希望俄羅斯過於羸弱,而美國則希望俄羅斯足夠強大。

受此影響,俄羅斯總能左右逢源。

二零三六年初,美國新任總統出訪的第一個國家就是俄羅斯,而不是像傳統那樣,首先訪問英國。

在莫斯科,美國總統不但承諾為俄羅斯提供一千萬噸糧食,還答應促進雙邊貿易。

可以說,這是美俄關係出現重大轉折的標誌性事件。

在此之前,美國的對俄戰略以遏製與牽製為主,即便在第二次朝鮮戰爭後,因為俄羅斯與中國關係密切,美國都在積極牽製俄羅斯。在此之後,美國的對俄戰略將以扶持為主,把俄羅斯變成對抗中國、製衡歐洲的橋頭堡。

美國對俄態度的轉變,可以說是這輪國際局勢大變革中最引人矚目的重大事件。

在很多人看來,這肯定毀導致中俄與歐俄關係倒退。

顯然,事情沒有這麽簡單。

短期內,中國肯定不會與俄羅斯交惡,因為中國的主要戰略對手不是俄羅斯,而且與俄羅斯還有合作基礎。

對歐盟來說,俄羅斯更加重要。

原因很簡單,在可控聚變技術取得關鍵性突破之前,歐盟依然要從俄羅斯進口能源,而且主要從俄羅斯進口能源。

對俄羅斯來說,也不可能因為美國而與中國、歐盟交惡。

原因也在經濟層麵上,即俄羅斯需要歐盟的能源市場,更需要與中國維持良好穩定的關係。不管與美國的關係有多麽密切,在今後的一段時期內,美國都不可能取代歐盟、更不可能抵消中國對俄羅斯的影響。

由此可見,俄羅斯在歐亞大陸上扮演中戰略平衡者的角色。

也正是這個角色,賦予了俄羅斯舉足輕重的國際地位。

問題是,隨著中美關係惡化,以及歐盟的一體化進程加快,俄羅斯的戰略重要性不會無限製的增長,而會出現波動。準確的說,俄羅斯的基本政策,將決定其在美國製訂的戰略體係中的地位。

對俄羅斯來說,要想獲得美國的援助,就得為美國利益服務。

如果俄羅斯堅持奉行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遲早會與美國分道揚鑣。在這個時候,不管是中國、還是歐盟,都不可能取代美國,即不可能勞心費神的培養一個強大到有足夠威脅的鄰國。

也就是說,從長遠來看,俄羅斯必然倒向美國,沒有第二種選擇。

可以說,這也是國際形勢中,最難以預測的變數。美國需要俄羅斯在歐亞大陸上起到的戰略牽製作用,而俄羅斯也需要來自美國的援助。至於俄羅斯在什麽時候投靠美國,成為美國製衡歐亞大陸的幫凶,將由中美關係與歐美關係決定,即中國與美國的鬥爭在什麽時候發展到台麵上,歐洲在什麽時候脫離美國控製。

隻有一點不可否認,即在未來很長一段時期之內,俄羅斯仍然是國際舞台上最具有影響力的大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