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之間,理當互助互幫。但也不能一概來者不拒,老是充當別人的消防隊員,讓滿足別人的需求支配了自己的生活。

有些人經常會陷入自尋煩惱的思想鬥爭中,那是因為他們跳入別人的問題中去了。某人隨意給你一個憂慮,而你認為你必須接住它,並做出反應。例如,你實在很忙,這時一個朋友打電話來,用一種激動的腔調說:“我的媽媽簡直讓我發瘋。我該怎麽辦?”你不是說:"我實在很難過,但我真的不知道該提些什麽建議。”而是自動地接住這個球,並盡力去解決這個問題。然後,你感到壓力重重或怨恨自己完不成計劃,似乎所有人都在向你提出要求。

記住,你不必一定要去接住這個“球”,這是消除你生活壓力的一個非常有效的辦法。當你的朋友來電話提出要求時,你可以立即放下這個“球”,意思是,你不必僅僅因為他在請你加入,你就必須參與進去。如果你不吞下這個“誘餌”,那個人可能就會打電話給別人,看看他們是否會卷進來。

這並不是說你永不接“球”,隻是說你這樣做是出於自己對時間、精力平衡後的選擇。這也並不意味著你不關心朋友,或是說你在友情上麻木不仁或毫無用處,而是為了建立起一種更適用的生活觀。在生活中,每天都有許多“球”投向我們——在工作中或來自我們的子女、朋友、鄰居、銷售人員甚至是陌生人。如果我們接住所有投向我們的球,那我們肯定會忙得發瘋的!關鍵是要知道,什麽時候才去接球,接幾個球我們才不會感到被拖累、怨恨或是被壓垮。

如果我們在朋友麵前,被迫得“非答應不可”,而實際上明知這事自己無法適應時又該怎麽辦?

對於自己根本沒有能力辦或不想辦的事情,最好及時幹脆地回絕。拒絕並不是簡單地說一句“那不行”,而是要講究藝術:既拒絕了對方的不適當要求,又不致傷害對方的自尊,也不損害彼此的關係。讓我們來看下麵的例子。

小李這幾天明顯有些睡眠不足,他還有很多的事情要做。可是,當鄰居小張請他過去幫忙弄一下電腦時,他說:“好!”

小王請他幫忙抬家具到樓下時,他說:"OK!"

小林要他為自己的小店做張海報時,他說:"沒問題!"小李的特點是幾乎從不說“不”。

而小趙在這方麵的風格習慣卻與小李大不相同。

早上,彭阿姨打電話來,問小趙能不能陪她一起去看“蘇富比”拍賣的古董。小趙說:“不!”

中午小區打電話問他能不能參加足球隊訓練。小趙說:“不!”

下午大學的學生打電話來,問他能不能參加周末的餐會。他說:“不!”

晚上,同事請他幫忙選購家具。他說:“不!”當小李說四個“是”的時候,小趙說了四個“不”!

你或許認為小趙不近人情,可當事人並沒有這種感覺,因為他很講究方式和技巧。當他說第一個“不”時,同時告訴了她“因為我對古家具、器物、玉石沒有多大興趣。”

當小趙說第二個"不”時,他說:“我已經是籃球隊的中鋒,沒有精力再去參加足球隊了。”

當他說第三個“不”時,他說:"周末要去朝陽公園,我已經答應女兒帶她去了,還是以後再找機會吧。”

當他說第四個“不”時,他給了對方一個網址:"對於家具我也是外行,其實選購家具之前不妨上一些相關的網站看看,你就會有一個較為全麵的了解。”

小趙雖然說了“不”,但是說得很委婉。他確實拒絕了,但拒絕得也有理,因此,這當然能夠取得對方的諒解,自己也落得清閑,而不像小李那樣使自己睡眠不足。

可以肯定,有些人之所以來者不拒,是因為他們不會說“不”,或是不敢說“不”,或是不好意思說“不”。

不敢說“不”的人,是怕如果不順著對方的意,會失去對方的好感。豈知越是想討好每個人,最後越是可能誰也沒討好,因為沒有人珍視他的“好”,卻要加倍地責備他可能的不周到。越是想對得起每一個人時,越可能對不起人,因為每個人精神、時間、財力有限,不可能處處顧及,結果"幫忙"的水準下降,還是對不起人。就算是他拚老命地應付了每個人,最後對不起了自己。

“八分飽”的人生哲學認為:隻有在你表現說“不”的實力時,對方才會感激你說的“是”;也隻有在你知道說“不”的情況下,才能積蓄足夠的實力說“是”。隻有充滿自信與原則的人知道說“不”,也隻有別人知道你有說“不”的原則之後,才會信任你所說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