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的意思很明確,他是怕張說和岐王勾結在一起,張說如果利用岐王的旗號,搞政治上的動亂,那後果可就不堪設想了。李隆基長歎一聲說道:“唉,這群人真是隻可共患難但不可讓他們得誌的陰謀家啊!姚相,你放心吧,朕已經有主意了。”姚崇聽了此話,滿意的點了點頭,也不再多說了,因為他知道眼前的這個皇帝乃是一代英主,他肯定會想出妥善的辦法處理此事的。
在接下來的時間裏,李隆基把張說貶出京城,出為相州刺史;並罷去了劉幽求的宰相職務。在開元二年閏二月,又以劉幽求與鍾紹京有怨言為據把他們貶為遠州刺史,紫薇侍郎王據也被出為刺史,至此所有的功臣全都被清理出朝。
六月,李隆隆基以長兄李成器兼任岐州刺史,二兄早王成義兼幽州刺史,從兄守禮兼虢州刺史。並令到官後但領大綱,州務皆委長史、司馬主持。七月又以兩個弟弟李隆範兼絳州刺史,薛王李隆業兼同州刺史。這一下可是李隆基的大手筆,貶逐功臣和諸王外刺,使二者不能結合起來,這樣就堵塞了在京城發動政治動亂的可能性,至此李隆基的皇位穩如泰山了。
姚崇這個宰相當得實在是不錯,幫助李隆基處理了許多國家大事,他和盧懷貞處理了兩件事就改變了貴戚橫暴和請托的問題。開元二年,薛王李隆業的舅父王仙童侵暴百姓,橫行鄉裏,被禦史彈劾。這時李隆業親自找到了李隆基給王仙童求情。而得到了這個消息的姚崇和盧懷貞得到消息之後,便急忙也趕到了宮裏麵見李隆基。
姚崇和盧懷貞奏道:“王仙童欺壓鄉裏,使得百姓民不聊生,怨生載道,禦史所舉之證,臣等已查明絕無虛假,陛下千萬不可寬恕呀!”李隆基聽了此言,點了點頭,對前來求情的李隆業大肆訓斥一番並說道:“以後定要嚴加約束你的親黨,切不可讓他們在胡作非為,如果在有此等樣事發生,朕絕不寬怠。”李隆業唯唯而退。中宗以來驕縱慣了的貴戚們見玄宗的所作所為,和對王仙童等橫行鄉裏的人的嚴懲不怠,便都收斂了自己嘴臉。
閏二月申王李成義沒有通過吏部,私自奏請李隆基,將他府中的一個九品官閆楚歸提升為七品官,李隆基答應了。這件事又被姚崇知道了,便上奏道:“臣知道什麽樣的人該授什麽樣的官,這些事當由專門的部門受理,若是因為親屬之故,得以官為利,行此開頭,那後人便都開始效仿,這可是擾亂朝綱的大事呀。”李隆基聽了這番話,覺得很有道理,所以駁回了李成義的要求,使李成義的非禮要求未能得逞。
姚崇被時人稱為救時之相,那是因為他經常關心民間百姓的疾苦。開元三年山東、河南、河北一帶蝗災盛行。蝗蟲漫天橫飛,遮天蔽日,所到之處,禾苗被一掃而光。在那個封建時代,落後和愚昧使人們失去了和災難作鬥爭的力量和勇氣,往往在迷信思想的支配下顯得束手無策。許多人在田間地頭設起祭壇,焚香膜拜,不敢捕殺,連朝廷的文武百官都是長籲短歎,毫無辦法。
在這種情況下,姚崇毅然上書李隆基,主張撲殺蝗蟲。姚崇的意見一提出來,就遭到了眾多大臣的強烈反對,有的說:“皆以驅蝗為不便。”還有的說:“殺蝗太多,恐傷和氣”有的說蝗是天災,豈可製以人事?“在一片反對聲中,李隆基一時也拿不定主意,這時姚崇力排眾意,毫不退讓。
姚崇說道:“真是迂腐之極,不能識通變。現在山東蝗蟲已經遍地都是了,可是還在不斷的繁衍,這簡直是世所稀見。河北、河南等地的糧食並沒有積下多少。如果今年因為蝗蟲沒有收獲,豈不會讓天下百姓流離失所,這件事關係到天下的安危,不可以置之不理的。縱使蝗蟲除不盡,也比放任自流好的多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