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年間,昌豨跟隨呂布,占據徐州,曹操率軍攻打,呂布敗亡,昌豨投降曹操,被任命為東海郡守,這是昌豨第一次投降曹操。

建安五年,劉備派關羽斬車胄,占據徐州,昌豨跟著反叛,投了劉備。

曹操率軍打敗劉備,昌豨再次投降曹操,這是昌豨第一次背叛曹操,第二次投降曹操,後不久,昌豨再一次反叛。

曹操派大將與率兵討伐,包圍東海郡數月,張遼派遣使者說服昌豨,昌豨答應了,並隨張遼拜見曹操,曹操讓昌豨繼續擔任東海郡守。

這是昌豨第二次背叛曹操,第三次投降曹操。

曹操占領冀州後,昌豨又一次反叛,曹操派遣和夏侯淵征討,昌豨戰事不利,投降於禁。

這是昌豨第三次背叛曹操,第四次投降。

根據曆史記載:昌豨反,遣於禁擊之,未拔,複遣淵與禁並力,遂擊豨,降其十餘屯,豨詣禁降。

即於禁征討昌豨,沒打過,後來於禁和夏侯淵合力打敗昌豨,昌豨投降。

但又有記載:昌豨複叛,遣禁征之。禁急進攻豨;豨與禁有舊,詣禁降。也就是說於禁去征討昌豨,昌豨投降。

由於這兩處記載沒有寫明具體的時間,因此有些人認為這是曹操兩次派兵征討昌豨,如此說來,昌豨應該是4次背叛曹操,5次投降曹操了。

也有些人認為這兩段記載的其實是同一件事,隻能算是曹操一次攻打昌豨。

昌豨第四次向於禁投降時,於禁和昌豨是舊識,心中不忍,但最終還是殺了昌豨。

曹操聽說昌豨被於禁殺死,感歎到:“昌豨不降我卻降於禁,這就是命呀。

言下之意是說,昌豨如果向自己投降,自己就不會殺他了,向於禁投降,卻被於禁殺死,這就是命運。

其實於禁在殺死昌豨前曾有下屬勸阻他不要殺,而是把昌豨送到曹操那,但於禁說:“你們不知曹公命令,圍攻後降者不赦免,我是奉令行事,昌豨雖然是舊友,但我又怎麽因此失去原則呢?”

由此可見,讓於禁殺死昌豨的正是曹操,而曹操卻又當眾說他不會殺死昌豨,不過是想借此安排下屬,以體現他的胸襟而已,曹操真是演了出好戲。

從昌豨過往的經曆來看,昌豨和曹操帳下很多人都非常熟,包括臧霸、於禁、張遼、夏侯淵等,張遼和昌豨曾同在呂布手下,關係好也是有可能的。

昌豨第三次投降是因為張遼的勸說,為保命而投降,第四次投降是因為於禁的勸說。

由此可見,昌豨與張遼、於禁之間的友情應該是比較深厚的,絕非普通情誼。

昌豨和臧霸在泰山當賊寇時就已經認識了,那是多年的交情。

可是泰山賊寇中,就屬昌豨反叛的次數最多,比呂布翻臉的次數還多,泰山賊寇隻要是有本事的誰還會跟他求情。

一次兩次是交情,情誼,三次到四次他們可不是傻逼,冒著得罪曹操的風險去給你這個二五仔求情,他們不要前途了嗎?

泰山賊寇除了昌豨,成就都很大,就說為首的臧霸。

曆史上黃巾起義時,臧霸從屬陶謙,擊破賊眾,拜為騎都尉。

後來臧霸收兵於徐州,與孫觀、吳敦、尹禮等聚合軍眾,臧霸為統帥,屯於開陽一帶,自成一方霸主

建安二年,臧霸到莒縣去襲擊琅琊相蕭建,攻陷莒縣,得到蕭建的輜重。

臧霸曾答應送給呂布一部分,但沒有送到,呂布就親自前去索取。

呂布的部將高順勸阻呂布說:“將軍威名遠揚,遠近畏懼,想要什麽會要不到,何必自己去索取財物!萬一不成,豈不損害威名嗎!”呂布不聽。

呂布到莒縣後,臧霸等不知呂布的來意,堅守城池,抵禦呂布,呂布空手而歸,不久又和呂布聯合。

曹操討伐呂布時,臧霸等曾帶兵往助呂布。

呂布被擒後,臧霸隱身匿藏,然而曹操點名搜索,尋得臧霸,一見之下大悅,便使臧霸招降吳敦、尹禮、孫觀、孫觀之兄孫康等,往見曹操。

曹操以臧霸為琅邪相,又各任用吳敦等,割青、徐二州委任於臧霸。

當初曹操在兗州時,以徐翕、毛暉二人為將。

兗州亂起,徐、毛二人皆叛,後來兗州之亂平定後,徐、毛亡命出逃投靠臧霸。

建安四年,曹操命劉備起行往見臧霸,並命臧霸奉上二人首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