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九章 劉備的選擇

兩天之後,方紹率大軍抵達了晉陽。

晉陽的變亂已經結束,馬謖和薑維的部隊接管了晉陽的防務,吳黃二人的兵權業已被剝奪,並被軟禁起來。

按照方紹的指示,除了“首罪”的二人被暫時軟禁之外,其餘參與到這場變亂的文武將士,俱各留其位,既往不咎。

方紹的寬容大度,安撫了惶惶的人心,晉陽城中的波瀾迅速的平靜下來。

入城之後,方紹直抵行宮,欲要先麵見天子。

行宮中的守衛已經全部換成了信任的部隊,當初忠於黃吳的四千多將士,雖然並沒有受到處分,但卻被一一打散分解於各軍之中。

“臣方紹拜見陛下。”直抵禦前,方紹恭敬的行君臣之禮。

禦榻上的劉備沒有反應,方紹抬起頭來,卻見劉備正癡癡呆呆的望著他,仿佛在看著一個陌生人一樣,嘴角邊尚自淌著水口。

一代英傑,如今卻是這般落魄,英雄寞路,果然是英雄寞路啊。

方紹心中感慨惋惜,既是劉備沒有回應,方紹便自己站了起來,對左右的侍女詢問劉備如何會變成這樣,方才知道,原來當初在冀北分別之後,劉備的病情便越來越重,待到回往晉陽之後,便時常陷入這般癡癡呆呆,神智不清的狀態,不過最近這種癡呆的病症似乎有所好轉,隻不過方紹來得不巧,這個時候的劉備剛從清醒狀態進入癡呆狀態。

方紹心中的疑團這才全部解開,總算才明白為何吳黃二人會有機可趁,試想若是劉備神智清醒的話,以其之英武明智,又如何會為吳黃二人所控。

這個時候,方紹微懸的心也徹底落了下來,既然劉備是在癡呆狀態下才下的那些詔命,那自己的所作所為,也不算是欺君罔上了。

劉備既是沒有清醒,那方紹便隻好自做主張,於是他便令王平率三萬兵馬,由晉陽南下去奪還河東。同時,方紹又下令雁門關之軍撤還,令馬超軍團退還幽州,交由龐統代領,令馬超自己前來晉陽禦前麵聖。

馬超見大勢已去,自不敢再度用強,但又心有畏懼,故借口幽州不穩,拒將兵馬撤還而前來麵聖,而龐統則南下趕往晉陽與方紹相見。

南麵河東,曹操數度攻蒲阪不下,聞知王平大軍將至,便明智的選擇從河東郡撤還河內,回防鄴城,因是王平不費吹灰之力就收複了失地。

因是經了這一場變亂,前線糧草亦盡,方紹與龐統一商議,便下令三軍盡撤。

二人經過商議,留魏延率軍三萬坐鎮晉陽,都督並州軍事,令王平率軍兩萬坐鎮冀北,都督巨鹿等冀北諸郡軍事。因是馬超借口駐於幽州不還,故而方龐二隻能護送著劉備,率餘下九萬餘大軍回歸長安。

與此同時,弘農張飛所部,漢中劉封所部,以及關羽的荊州軍團,聞知天子還都,亦都紛紛撤軍。

西線的戰事就此結束。

至於東線,因是在彭城之戰中,呂蒙所部大敗於曹真,彭城之圍解後,曹真率軍直趨下邳,孫權畏於魏軍騎兵,隻得將兵馬略退,依岸下寨。因此被圍數月的下邳終於又和外界取得聯係,獲得了糧草的援助之後,城中搖搖欲墜之勢得到了緩和。

在聞知漢軍撤退之後,孫權意識到自己這邊將要成為主戰場,眼下軍心士氣已是強弩之末,孫權便隻得選擇撤歸淮南,魏國徐州之危遂解。

大軍還都已經是初夏之時,在將劉備送歸皇宮之後,龐統、方紹便聚於諸葛亮府上。

“先生,虧得你心思縝密,事先派兵據住蒲阪津,若不然給曹操奪取此地,那咱們這二十幾萬的大軍就要餓死在河北了。”方紹一開口就先讚諸葛亮。

諸葛亮搖扇而笑:“我也隻是旁觀者清而已。不過真沒想到曹賊會突然醒過來,而且會屢出奇計,看來魏國氣數未盡,滅魏尚需時日呀。”

“嘿,依我之見,此番東征的收獲,遠比滅魏要多得多。”龐統笑得很詭異。

那師徒二人對視一眼,旋即會意了龐統的意思。

龐統所指,自然是法正之死了。

站在劉備的角度,滅魏滅吳,一統天下興複漢室才是核心利益。但在龐統看來,自身和荊州集團的利益才是最高利益,輔佐劉備奪取天下,隻不是實現前者利益的手段而已。

法正一死,關隴集團衰落已成既成的實事,吳黃二人的最後掙紮的失敗,便是最好的佐證,而荊州集團利益擴大化的道路上也少了一道重要的障礙,於龐統而言,這當然比滅魏所得的利益還要大。

“真沒想到,吳黃二人竟然會做出這樣的事,差點就將國家陷入萬劫不複之境呀。”方紹歎息道。

龐統冷哼一聲:“當年若是早些打壓關隴一係,也不會釀成今日之禍了,依我之見,這二人該當嚴懲,以震懾那些居心不良之徒。”

龐統建議采用強硬措施,不過,諸葛亮卻有不同意見,他嗬嗬笑道:“士元你消消火,冷靜下來想想,眼下的大漢國最需要的是穩定,若是真嚴懲那二人,隻會令關隴益州的士吏們更加心懷不安呀。”

方紹也道:“先生言之有理,至於吳黃二人如何處置,我以為不如予以虛位,削其實權,令他們再無法興風作浪便是。”

“哼,你們師徒二人就知道做好人,下次若再出現這樣的變故就知道後悔了。”龐統抱怨著說道,雖然口氣不滿,但顯然也是默認了他二人的處置方法。

諸葛亮笑著寬慰道:“往後我們加倍小心便是,不過我相信今後也不會再出現這種情況了。如今陛下大限將至,我看我們目前最需要做的,就是促使陛下早立楚王為太子,將來隻要楚王身登大寶,那我們荊州士人便將高枕無憂矣。”

諸葛亮將話題轉入了重點,龐統神色一振,點著頭道:“不錯,照陛下目前的情形來勢,說不定哪一天就不在了,若是不趕在這之前立下太子,將來隻怕又要留下禍患。”

幾人正議論之時,忽然宮中的眼線傳來消息,說是天子今早忽然清醒過一個半個多時辰,在這點時間內,親自擬定了一道詔書,詔書的內容既是給楚王劉泰賜婚,而婚配的對象則是車騎將軍張飛的長女。

聽到這個消息,三人均是微吃了一驚。

大堂之內,氣氛突然沉寂下來,這三個大漢國的絕頂智謀之士,心中都在琢磨著劉備這一道賜婚詔的用意。

很快,這三顆智慧的頭腦便得到了統一的答案:皇帝此舉,自然是在為立楚王劉泰為太子做準備了。

做為大漢國武將集團的第二號人物,張飛在軍隊中的影響力自是極重,天子為劉泰結下這門親事,自然是想在自己故去之後,張飛能夠以國丈的身份,全心全意的輔佐幼帝。

“看來陛下自己也清楚自己時日無多,打算立楚王為太子了,他這是在為楚王繼位鋪路呢。”龐統第一個開口說道。

諸葛亮也麵帶欣慰:“翼德將軍素來忠義,久居荊襄,也算半個荊襄士人,而且他雖出身武將,但對我們士人卻一向禮敬,最可貴的是,翼德在軍中雖是極有威望,但卻鮮有參與政事,陛下選他來做國丈再明智不過了。”

這時,方紹卻眉頭微凝:“由讓楚王與翼德將軍結親,於我們自然是有利的,不過,隻怕有一人可能會很不高興呀。”

那二人是何許人也,方紹區區幾言,當然是一點就通。

龐統的神色也沉了下來,麵帶憂色道:“中正顧慮的是,這件事,隻怕我們的大將軍關雲長是最不高興的一個。”

這些年來,關羽一直都在為與劉備聯姻做努力,他也曾多次的暗示劉備,想將關銀屏嫁與劉泰為妻。而先前時,劉備都以劉泰年紀尚幼為由,委婉的推掉了這親事。

不過,在關羽看來,以自己的地位,以自己跟劉備兄弟般的關係,兩家的聯姻自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但是,如今劉備的這一決策,顯然是出乎了關羽的意料。

劉備的顧忌,也是有其苦衷的。

張飛不過是一武將,而關羽則不同,他坐鎮荊州近十年,不但掌握著近十萬的強大的荊州軍團,而且在治政上也頗有經驗,而其坐鎮之地,又是荊州派的老家,朝野上下處於機要的荊州藉士吏,多多少少都與關羽有所聯係。

可以說,關羽是名符其實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其手中所握有的權力,遠非諸葛亮、方紹、龐統,亦或是張飛、馬超等人可比的,如果再給關羽加上一個國丈的身份,那麽整個大漢國中,將無人能夠與之形成製衡。

兩漢以來,外戚幹政,君權旁落的例子比比皆是,深知其害的劉備,豈能沒有顧慮。

所以,他才會在權衡再三之後,選擇了張飛,這也是沒有選擇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