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蓮山,位於山東半島的南部,是沂蒙山脈的近親。

顧名思義,它是由五朵蓮瓣狀的山峰錯落而成,正所謂五蓮列峙,聳接雲霄。曆朝曆代多有文人騷客流連於此,不惜筆墨才情讚譽有加,而時至今日經各級政府不斷的開發,早已是美名遠播的風景名勝之地。

隻是,所謂的風景名勝亦不過五蓮山一隅罷了,其景區背麵幾裏之外雖也是樹木叢生怪石林立,也算得上另一派風光,但卻人跡罕至,恰是一山兩世界,同生各為人。

這裏是一處無名的小山坡子,位於五蓮山的西南邊緣,距天竺峰有十多裏地,看著並不遙遠,但若要直著走過去,那就是幾天甚至幾月幾年的路程,因為還沒聽說有人這麽走過。且不說那十多裏的荒山野嶺無以落腳,僅是這山坡後麵連綿一片無數的墳頭就足夠讓人望而怯步了。

山坡下去幾裏之外有個小村落叫嶽家莊,約摸有七八十戶人家,據說,是宋代嶽家軍解體之後,有幾個頭目流落到此,墾荒拓山生息繁衍出了這麽塊兒天地。這嶽家莊或曾幾經戰亂破敗,但終是在朝代的更迭和政府的變革中名正言順的存在下來,隻有那些撲朔迷離的傳說仍被當地的人們津津樂道著。

這是2006年的秋天。

日暮黃昏,殘陽在西邊的山頭慢慢收起餘暉,冷風便趁勢肆虐開來,漫卷著零落的枯枝敗葉舞成一派荒涼。幾縷炊煙搖曳著從嶽家莊裏悠然飄飛起來,未到穀口就被冷風切割得七零八亂就沒了蹤影。

漫山遍野此刻盡是深秋的蕭瑟,隻有幾簇野**兀自昂揚著生命在殘陽冷風裏清高。

雜草碎石之間,鋪了塊碩大的紅絨布,幾個黃綢的蒲團隨意的在紅絨布上擺成一個圈子,中間是一個盛滿了西湖醉蟹的大號不鏽鋼盆,燈影牛肉、德州扒雞、鹽水鴨等一應熟食分列在鋼盆四周,邊上還有六瓶兩斤裝的茅台酒。

在這黑乎乎陰森森冷淒淒的山坡上聚會飲酒,怕是普天之下也沒幾個人想得出來。

正北側的蒲團上,一個清瘦的老人盤膝而坐,垂睫閉目,他已經坐了整整一個下午。

老人已經風燭殘年,他叫嶽環山。

這個姓名,是他十八年前,來到嶽家莊才改用的。

十八年的蟄伏,都隻是為了一個叫嶽若飛的孩子,他視如已出視如生命的孫子。

本來,他姓葉,叫葉環山。

而他的孫子,似乎本來也姓葉,叫葉若飛,但追溯起來,卻是真正的嶽氏傳人。

這個問題,很是曲折,還是先從嶽環山說起吧。

此刻,山坡上靜坐的嶽環山,思緒正被清秋的冷風激**在鐵血如夢的往事裏…

那是日照起義失敗以後,南路起義軍被迫疏散隊伍轉入地下鬥爭。當時父親葉正陽剛接到“魯南遊擊縱隊”政治委員兼第一副書記的任命從省城匆匆趕來,準備輔佐安哲書記收拾起義殘局重新開展組織工作。隻有5歲的他隨著父母,被內部的同誌安排隱蔽在這嶽家莊裏,日照中心縣委的嶽佑明副書記正在這兒等著他們。

他清楚地記得那個月黑風高的夜晚,也即是一家人剛到這個小村子的當天夜裏,父親和嶽佑明副書記正在自已‘家裏’商議事情,槍聲就密集的響了起來,由於叛徒的出賣,敵人包圍了這個小村子並把全村人集合到了村口的石橋前麵。

他被嚇壞了,緊緊地一左一右拉著父母的手,透過人群的縫隙,他看到小河邊上幾顆光禿禿的柳樹上綁著幾個被抽打得血肉模糊的人。前麵一個穿著黃嘰子軍大衣的人正站在石橋上高喊著:“嶽佑明你馬上自已站出來,也許你能忍心看著自已的爹娘和老婆孩子掛在樹上被抽死,但我相信你不會忍心看著這全村的父老鄉親們給你陪葬吧?…老子隻數三聲,你若不出來…哈哈,我相信你都看清楚了!...一…二…”

前麵迅速架起了幾挺重機槍,“哢哢”子彈上膛的聲音在深夜裏格外刺耳,一股死亡的氣息撲麵而來。他突地看到側邊的嶽佑明猛地推開前麵的人就要出去,卻被自已的父親葉正陽用力拉住向後一扯,電光火石之間,父親甩開了拉著自已的手從地上抓了把泥土抹在臉上,一步越過了前麵剛被推開的人隙,站到了人群外麵。

“哈哈,共產黨果真個個都是爺們啊…來人,給我把嶽佑明銬起來!”那個黃嘰子軍官叫嚎著。

驚駭之下,他高喊了一聲:“爸…”卻沒喊出來就被母親死死捂住了嘴巴,他隻能眼睜睜看著自已的父親被綁到柳樹上,自已卻隨著人群被驅散回了家,快到家門口時他聽到幾聲淒厲的槍響。

當晚夜半,省委又秘密派來了對葉正陽新的調令,隻是接令的人早已壯烈犧牲,隻留下孤兒寡母擁泣著一夜的噩夢。

次日天剛放亮,他被嶽佑明和母親拉著到了後麵的山坡上,那漫山遍野一片黑壓壓的墳地邊上剛起了幾坯碎石黃土,那是嶽佑明一個人半夜裏用手摳出來的,其中一個稍高的墳頭前麵赫然樹著一塊木碑血淋地寫著:嶽佑明之墓!

他開始又驚又怒,但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高天厚義,他並沒有失去父親,隻是換了人而已。嶽佑明揣著調令帶著母親和自已悄悄離開了嶽家莊,並以葉正陽的名字去濰縣就任縣委書記,此姓此名一生未改,甚至後來弟弟出世也同樣以葉氏為姓,名喚青雲。

母親!幾年後,母親在分娩弟弟葉青雲時難產去世,而此後父親終生不娶。

後來,後來他被“父親”授以正宗的嶽家軍瀝泉槍法,並從十歲開始擔任濰縣地區的兒童團長,舞著一根紅纓槍在膠濟鐵路線上不知刺穿了多少鬼子的心髒…

再後來,他隨父親轉戰平津、淮海,一路南下直把國民黨打到金門,憑著過人的智慧和高強的本領,年紀輕輕就成長為我黨我軍的高級指揮將領。

建國初期,奉調入川任西南軍區第十八軍獨立團長,協助和平解放西藏。

轉年,被*招至麾下任*前線總指揮部參謀兼特偵大隊隊長,在硝煙四起的朝鮮戰場上把美*的侵略夢想擊得粉碎。

還有,62年在號稱“世界屋脊”的喀剌昆侖山上和喜馬拉雅山之脈南側地區進行的中印反擊戰,64年的抗美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