兗州荔城並不是王動的最終目的地,他需要走過的地方有九處。
過了兗州,他要去的地方將是青州,他需要去的地方便是九州各地。
分別是,兗,青,冀,豫,徐,雍,以及幽涼二州,還有那中原正統的大秦州。
秦州有著中原正統的緣由乃是因為,所有的中原文化都是由秦州起源而流散向九州各地,以一地影響九州所在。
秦州作為中原正統,著實並不是虛有其名。
按照曆朝曆代的慣例,設立祭祀一事,並不需要帝王親力親為,可是這次王動所要舉行的祭祀卻是與曆朝曆代不盡相同。
祭祀需要設立祭祀台,而祭祀台上需要供奉神位。
不管是隻拜天地的道教正統,還是佛宗那些隻認佛主的和尚,他們在道觀與羅刹間都會安放著各種神位。
或書天地大道,或書佛之一字。
各種手段雖然千奇百怪各有差異,但卻是殊途同歸。
王動並不想走老路,與曆朝曆代的帝王一般無二,或將祖宗與聖賢神話搬上神龕,或書天地二字以正民心。
他覺得那樣做,無疑是有些亂花迷人眼的沒有真實利益的事情。
對於祭祀他比世間曆朝曆代的帝王都要明白其原由與本質,他能夠走上修行之路,便盡皆源於此。
他當過神猴村的山神,他還種出過山神。
對於神位的了解可謂是十分的明白,它們可以汲取天下百姓香火,它們可以令百姓信仰歸一。
王動需要建立的祭祀並不是需要從天下萬萬人的身上汲取香火,更多的是想要為整個天下建立起一個自由的信仰。
沒有信仰的人,便如同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他們不明白他們所做,對於自己有什麽切實而深遠的影響。
也不明白自己的所為,對於整個世間又有著怎樣的變化。
信仰有利於統治,有利於國泰民安。
史記中有記載,曆史長河中有一個帝國國祚,近乎綿延八百載,其根本所在便在於那時開國帝王曾大力推崇佛宗。
在天下各地建立廟宇千萬間,庇護天下和尚數萬萬。
那些和尚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下,便大肆在天下宣佛傳經,所有的老百姓都慢慢的樹立起了,惡有惡報,善有善終,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樣的佛理。
天下一片靖平安樂。
可是令那一朝的開國帝王完全沒有想到的是,他的帝國卻最終便毀在了這幫和尚手中。
帝王本以為有著這些佛宗為其樹立民心信仰,他的國祚便將會綿延萬代,永垂不絕。
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後代的皇帝們,便完全的忘記了開國太祖當時,樹立佛宗的最初本心,他們漸漸的依仗佛宗對於天下樹立起的信仰,壓榨百姓,奴役百姓。
最終這些百姓之中開始有人替天行道,最終這一朝還是湮滅在了曆史長河之中。
這個朝代便是白玉京皇帝統治的那個朝代之前的朝代,名為大唐。
大唐盛世八百載,一切具化作雲煙,成為了曆史。
白玉京開國皇帝汲取大唐帝國的教訓,開始滅佛,因此九州大地上佛宗痕跡近乎滅絕。
依舊健存的也隻是隱在深山古刹之中。
王動所要建立的信仰並不是那樣的信仰,他需要為這些老百姓們樹立起一個全新的信仰,他們信仰自己,他們也信仰別的東西。
他們的信仰很廣泛,但卻不固定。
或者說他們隻信仰本心,信仰那些本善。
當九州百姓與蠻王朝的百姓們,跪拜在神龕前進行祭祀的時候,他們心中的神明便會浮現在他們的眼前。
他們信仰自由,雖然駁雜,但卻目的統一。
他們統一的地方,便是向善。
樹立起信仰這看起來似乎極為的簡單,利用帝王手段,建立國教,各州設立諸多廟宇然後利用道兵四處顯化神跡。
如此對於那些並不了解修行,民心純善的老百姓來說,這種種便足以在他們心目中播種下信仰的種子。
可王動卻是很清楚,若要為這天下百姓,求得一個自由的信仰如此做便如同在山間小徑之上行走。
與大道有些背道而馳。
他需要走進百姓之中,親自去感受百姓們心中的所思所想,雖然他本便是從這些百姓之中走出的,可是便是因為從百姓之中走出的時間太久,他早已記不清了他們心中的所思所想。
他想再回去看看!
當他離開荔城的時候,他便再次在荔城的大榕樹分身之上附著了自己一縷識念,利用大榕樹分身開始走進百姓心中。
與此同時,九州各地凡是大榕樹分身所在之地,全都動員了起來。
他們一個個如同變成了神棍,確切的說是成了追尋哲學至理的賢者,開始問老百姓們的所想。
他們問的問題有,你最畏懼的是什麽?你最開心見到的是什麽?你們覺得有神明麽?神明是怎樣的?
這些大榕樹便仿佛在一息之間,成為了十萬個為什麽。
所幸,九州百姓與蠻王朝的百姓本質都很純善,雖然不明白這些突然出現的人為什麽問他們這些亂七八糟的問題。
他們卻是也很有禮一個個說出了心目中的答案。
於此同時,王動卻是走訪了數個州,見到了數個州的州長。
這些州長都是在獸潮掃尾後,王動安置的蠻王朝官員,以及那些在獸潮中險死還生,卻也有著真才實學的九州人士。
當他走訪完最後一州的時候,各地的祭祀台已經陸續竣工。
這些祭祀台之上所放置的神位,便是王動從大青山運送而來的大榕樹分身。
這些分身之上他並未附著識念,而是為其灌注了龍氣柱上的氣數。
他所需要建立的,乃是屬於九州和蠻王朝百姓們自己的信仰,而非是要信仰他本尊,若他將自己的識念附著其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便是九州和蠻王朝心目中的神明。
這與他的初心有些背道而馳。
附著龍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百信信仰的,便是他們腳下踩著的土地,和頭頂頂著的那片青天。
他們隻拜天地,拜父母,拜人間正道。
蠻王朝聖山之巔,那在王動開始走訪九州之時便開始動工的天壇已經建立完畢,今日,陽光正盛,天地陽氣充沛。
乃是一年一度春分。
春分易祭祀。
這在古往今來的曆法上便是如此,所以春分又是春祭。
王動身著九龍袍,腰挎尚方寶劍,頭上並未帶冠,帶領著文武百官向著天壇之上走去,今日便是祭祀大典召開之日。
也是九州與蠻王朝祭祀召開之日。
所有的祭祀台前,都有著官員帶領組織著老百姓參與其中。
便是在大青山之上忙碌的那些老百姓,以及大青山周圍出現的那些,在建立新城鎮市坊的老百姓,也停下了手中的工作。
在大小官員的組織下,開始與王動一同進行祭祀大典。
“祭祀開始!”
當王動走上天壇後,禮官便出聲宣布祭祀開始。
祭祀第一道程序便是百姓為其加冕,所以加冕的人便自然是百姓。
在天壇上為王動加冕的,是草原上的錫刺和九州的州牧,在為他帶上王冠後,便也說明了王動已經是百姓們心中的正統。
雖然王動早已是他們心目中的正統,但有些程序是老祖宗定下來的,走沒有走過還是有著最為本質的差別。
“一拜天地,二拜父母,三拜人間正道!”
每一道程序,王動都做的極為的到位,心中更是沒有任何雜念。
因為此刻他是在拜自己。
老百姓們也是如此,在經過獸潮一事後,他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創傷,這祭祀便是在他們的心目中為其建立起一道強大的精神力量。
這道精神力量雖然是無形的,但對於老百姓們來說卻有著無法想象的能量。
它可以幫助他們走過苦難,看見希望。
也可以幫助他們麵對苦難,心無所懼。
當王動手中的三支香,插入神位前的香爐中嫋嫋青煙飄起後,那供奉在神位上的大榕樹分身開始變化。
青煙嫋嫋覆蓋住了大榕樹分身的麵目。
神位上他的麵目開始變化,千麵不斷變幻。
九州以及蠻王朝各地的祭祀台上,在老百姓們將手中的香插入香爐中,青色的香煙嫋嫋飄起後,神位之上的大榕樹分身,也開始發生起了如同天壇上的變化。
千麵千幻。
對於神位上供奉的大榕樹分身的變化,一時之間所有的老百姓都發自心底的敬畏。
分散在各地的數萬大榕樹分身,在王動和九州以及蠻王朝的百姓,開始跪拜的一刻,便開始發生某種難以言說的變化。
一股股香火之力,不斷的向著神位之上的大榕樹分身之上,匯聚而去。
他們得到了屬於他們的果位,他們成神了。
成了老百姓們心目中的神明!
一片看不清上下左右的所在,一隻大榕樹分身在不斷的向著不知處墜落著,他的眼睛緊閉,他身上已經有些腐朽。
可是便在某一刻,他緊閉的雙眸莫得睜了開來。
在他雙眸睜開的一刻,他的軀體內開始散發金光。
金光是香火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