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林嘉考入了子烏市藝術學院,她如很多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一樣,憧憬著未來,踏上了尋夢的旅程。林嘉原本要求住校,但因為家就在子烏市,父母堅決反對,最終林嘉隻能妥協,選擇了日複一日的走讀生活。

早上,她慵懶地起床,走上一大段路到學校。下午,她滿身疲憊地回家,躲進自己的房間,一遍又一遍地看著關於丁婷婷的各種演出。晚上,她偶爾會去客廳,連上音響,給父母唱一段新學的歌曲。

這種規律的生活持續了兩年多,去年的1月份,父母發現林嘉不對勁了。林嘉每次看完一場丁婷婷的演唱會便會對父母講述其中的細節,但她所講的角度,不是站在歌迷的角度,而是站在丁婷婷的角度——她把自己當成了丁婷婷。

林嘉的父母察覺到了這些細節,開始有些擔心,便更加關心林嘉。一次深夜,林母起床去衛生間,路過林嘉的門前時,發現屋裏的燈還亮著,她透過門縫,朝裏麵看,她看見林嘉屋裏的電腦開著,裏麵放著丁婷婷的MTV,而林嘉則站在電腦前,僵硬地學著MTV裏麵的各種舞姿。

“你說這孩子會不會著了魔?”林母擔憂地說。

“我明個帶她去看看吧。”林父說。

第二天林父帶著林嘉去了心理醫院,心理醫生對林嘉做了一係列的測試,隨後背著林嘉對林父說:“這孩子有點兒妄想症的前兆,她有時能分清自己,有時卻分不清,特別是看見丁婷婷的時候,她常把自己混淆成她。”

“那咋辦啊?”林父聽了這話更擔心了。

“以後你定期帶她來這裏,我會對她進行一段時間的心理輔導。”心理醫生意味深長的說:“不過你們千萬不要明麵拆穿她的話,這樣她會受到很大打擊,可能對恢複治療不利。另外……盡量滿足她的需求吧。”

治療整整進行了兩個月,林嘉的情況似乎有了好轉,這讓林嘉的父母舒了一口氣。3月份時,林嘉突然跑進父母的房間,手裏拿著一張相片,指著上麵說:“爸爸,我好喜歡這件禮服,你能不能買下它?”

“這禮服人家不賣的。”林父試圖阻止。

“賣。丁婷婷說了,過幾天的慈善晚會她會拍賣這條裙子,爸爸,你就答應我吧,大不了我發誓以後好好學習,用心讀書。”林嘉跑到林父懷裏撒著嬌。當晚,林嘉的父母商量了好久,最後決定——豁出去了。

林父本以為這會對林嘉的病情有幫助,然而事情似乎愈演愈烈,林嘉開始吃飯不規律,開始吃一些雜七雜八的藥物,開始瘋狂地學著丁婷婷說話時的表情,甚至動作,一顰一笑都不放過……

“醫生,現在該怎麽辦?”林父擔心地詢問心理醫生。

心理醫生皺著眉頭回答:“其實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崇拜明星,甚至學明星的一些言行舉止蠻正常的,不過林嘉的狀況有些特殊,在給她治療的過程中,她常說站在舞台上的那個人叫林嘉,不叫丁婷婷,可見她已經完全融入進了丁婷婷的生活,或許我們該把她拉回來,讓她接受現實,告訴她,她是林嘉。”

“那要怎麽做?”林父一臉茫然。

“接下來的治療我會逐步讓她認清自己。”心理醫生淡淡一笑,說:“放心吧林父,心理上的問題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不過你女兒發現的及時,我想用不上半年她就能康複,這個就交給我,我會製定一套詳細的治療方案。”

如心理醫生所說,半年後,林嘉康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