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二章 參一本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尤其是王況找人就根本沒打算瞞著誰,他還希望知道的人越多越好,好讓那些得了消息的王家女兒都找上門來。王家人這麽大張旗鼓的找本家女兒的事情,很快就在周邊的州縣傳了開來,這些周邊州縣,這兩年多多少少也是從建州的崛起中撈到一些實際的好處的,一聽宣德郎尋親,大小官吏自是都留上了心,有空沒空的也都幫著留意了起來。
這些州縣裏,尤以衢州搭著建州的順風車得的好處最多,這回又聽說建州要開辟取道饒州的線路,擔心從此就要被落在了後麵,被饒州取了第一“副駕駛”的位置,將自己擠到後麵一個旮旯裏去,甚至擠下車去,幹脆,刺史一聲令下,全州來了個人口大普查,明麵上說是查實了全州的實際人口和營生,有利於今後的政令執行和製定,實際上則是努力尋找從王村嫁出來的女兒。
人口普查是最耗時耗力的,不管是皇帝也好,朝廷大員也好,都深知這點,故此,一般的也隻有在新皇登基的時候,覺得有必要了才會下令徹查一次,若是說上次的徹查還沒幾年,皇帝就駕了鶴去了,那還是會用上次的數據做為統計依據的,大抵上不會有多少出入。
人口增長速度是非常緩慢的,一個是壽命短,能活過六十的都占不到一半,基本上能過五十就死的已經算是不錯了,許多人,尤其是窮苦人家的十多就去了。
二是嬰兒的成活率很低,許多是在生產過程中就死了的,至少又有一半是活不過三歲的。這和這時的醫療條件差有很大關係,也和糧食不夠,營養跟不上掛著,故一般的說到人口,隻有上頭明確說連嬰幼兒都算上的,才會都算上,要是沒說,那就是一般隻統計三歲以上的人口。
也就是說,這個時代,能活到三歲以上的嬰兒數量比之於死去的成年人數量大不了多少去,可以說,在和平年代,糧食和嬰幼兒的成活率是製約人口的最主要兩個原因,要是一戰亂或是來個大災,死去的人就更多,人口就會來個急劇下降。
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周朝時的中原人口(是中原,隻占唐地域的三分之一不到)就已經有過破千萬的記錄,但到了順治入關,地域比起周時大了許多,人口也隻剩得一千多萬,所以說人口和幾千年來的戰事頻繁是有著最直接的關係的。
也隻有到了清中,北方草原的威脅基本解除,戰事少,加上經過多年的積累,醫療水平有了改善,人口這才來了個爆炸式的發展,這並不代表著說滿清的統治是好的,隻能說,他們的民族政策比較高明,政權穩定下來後,戰爭少,不像是唐宋明的統治時期,對外戰爭依舊不斷,人口也就一直上不去。
王況是想著借了外力來查訪到族人,卻沒想到衢州竟然做得這麽徹底,搞個人口普查,想要寫信去勸止,已經是來不及了,隻能苦笑著等著李老2的訓斥,衢州刺史這回怕是要倒黴,貶官應該是不至於,不過罰個一年兩年的薪俸是跑不了的了。
勸止是來不及了,恐怕這時候對王況和衢州刺史的彈劾奏折是已經在去長安的路上了,為了找幾個族人,竟然花費巨大的搞人口普查,這不是小事。好在王況的品級比刺史低,又不是衢州的官,也就不存在什麽衢州討好王況的說辭,雖然是確實是討好,但怎麽說得通?王況又不是衢州的官,品級比之與衢州刺史要低,所以,即便是大家都心知肚明,這就是討好,但卻是紙上說不得,說不通的。
如果你非要說討好,那麽好罷,為什麽討好?難道說衢州刺史得了王況的好處?得什麽好處,你擺出來啊?得,一擺出來,原來是為了能讓全州人過得好些,那就不是謀私了,而是謀公了。所以,如果是彈劾的,絕對不會說是衢州討好王況,不然的話,彈劾反倒成就了衢州刺史一心為民生的美名。
假如是建州也搞個人口普查,那情況就大不相同了,一定可以給王況扣個以公謀私的罪名上去,所以,其他州搞可以,罪名也小,唯獨是建州搞不得,黃良也是知道這一點的,想都沒想就把一個書吏提出的也搞個普查的建議給否掉了。
要彈劾,隻會說是王況利用了自己的影響力,威脅利誘衢州刺史動用全州之力來找族人。而衢州刺史呢,則是被威脅對象,所以,不會有大罪名,也就罰一罰薪俸而已。
不過王況卻是有補救的辦法的,沒奈何,他一邊請黃良派了個比較機靈的心腹去和衢州刺史“串供”,一邊給李老2寫了個請罪折子,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大致說了下,說是自己王家出錢,承擔衢州全部的普查費用,請衢州做個人口普查,以便今後和建州的配合,既然要普查,臣也是凡人,也有思親之苦,所以就順帶著讓他們幫自己找一找族人了雲雲。
這個請罪折子,估計是不能讓王況和衢州刺史免去處罰的,但卻是能堵了許多人的嘴,讓他們不至於多年以後,又翻出這陳年老帳出來。朝中百官,大多和王況沒什麽怨仇,但王況卻是知道,那個投毒幕後人,可有不少支持者的。在這點上,王況相信李胖子不會為難自己,這明麵上的事情,李胖子可能還會為王況求情。
那麽好吧,既然你衢州如此賣力,怎麽地也不能讓你吃虧,這個情,王況是記下了。
會稽,越王別院。
越王府在長安,所以,這裏就是別院。說是別院,可卻一點也不比越王府修得差,有的地方甚至還要好了許多,比如說占地麵積,足足是越王府的兩倍還多,像什麽亭台樓閣,假山園池,其精美程度,遠不是在長安的越王府可比的。
假山是取自太湖的太湖石和長溪烽火島的火山石,個個盡顯“瘦,漏,透,奇”之能事,來過的賓客都是嘖嘖稱奇,而這樣的假山石,在越王府是沒有的,也是不敢有的。
長廊是八曲十六折的,雕梁畫棟的,造得極為精美,又沿著長廊,或是種了些竹,或是種了些牡丹,茶花之類的,春夏日花開的時候,常能引來蜂蝶鳥雀翩翩翻飛,鳥語花香的將個長廊是映得是使的人流連忘返。
九曲十八折是皇宮才允許有,在這點上,沒人敢造次,假山越矩好辦,隨時可以讓家人抬走,長廊卻是抬不走,就是拆,那也要費好大工夫,上麵的拆了,基礎和路麵卻還是能顯出原來的樣子,故在這點上,李胖子倒也知道不能亂來。
李泰並不在,他的行蹤,除了少數心腹能隨時知道外,其他人是不知道的。
後花園一角,有個並不起眼的茅屋,茅屋三麵環水,孤零零的矗立在這園子內,水麵都是有十來丈的,進出茅屋,隻有正麵一條路可走。
茅屋裏,坐著兩人,屋外正麵,有個家將模樣的人懶洋洋的斜靠在一處能曬著日頭的假山邊,嘴裏銜著一根草枝,眯著眼,似乎在打盹的樣子,可要是走近了細看,就能發現,他那眯著的眼裏,眼珠子是精光四射,滴溜溜的動著,片刻也沒歇的瞄著所有能通往他身後那個茅屋的來路路口。
屋裏的兩人,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一老年一中年。矮的是瘦的,年紀大的,五十多歲的樣子,穿著簡樸,挽起的袍子上還沾了泥土,袍子也是最為常見的灰麻布袍,洗得有點發白了。他此時正跪坐在一個草蒲團上,取了在身邊的小泥爐上燒著的滾水,衝泡到麵前一個調好了茶料的壺裏,然後將衝泡好的茶放到泥爐上燒開,取了下來,給麵前小案幾上的兩個茶甌裏各斟了半杯。
他做得很是自然,仿佛這就是他要做的,是常做的,而若是別院中的其他人來,也大多會見怪不怪,本來,這就是很平常麽,一個花匠,難道平日裏還會有人服侍不成?
然而,很奇怪的是,他這一斟茶,對麵同樣也是跪坐在草蒲團上的那個高的,胖的中年人卻顯得有些受寵若驚,這和他身上穿著的繡花鑲邊藍絲袍極為不相符,看穿著,這個胖胖的中年人,應該就是這個別院的管家。
而這詭怪的事情就是這麽發生了,花匠給管家煮茶斟茶最是平常不過,管家也該是受之泰然,然而現下這管家卻是如同得到了極大的恩寵一般。
“事情查明了?”老花匠端起茶甌,輕輕的吹開上麵的一層沫子,呷了一口,眼皮抬也沒抬,仿佛對麵坐著的是空氣。
“查明了,先生,您看,是不是要附和著也參一本?道禦史正等著回話呢,要是參的話,他可聯絡幾個禦史一起參,保證可將事情鬧大。”胖子一直等到那老花匠將茶甌放下,這才敢端起自己麵前的茶甌,卻不敢馬上就喝,而是等到回答完話了,才喝一口,“先生煮的茶,那是一流的。”
“什麽一流,某這也是仿了王建安的煮茶法子,一樣的煮茶法,一樣的用料,水是最好的山泉水,卻是隻得其味而不得其髓啊。”老者不滿的輕哼了句,接著道:“要參,不過不是參王建安,而是要參那些參王建安的人。”
“請先生解惑。”胖子聽了後有些吃驚,不過卻是不敢反駁,而是畢恭畢敬的問了一句。
“嗯,你也有長進了,不再似以往般的毛燥,很好。”老花匠也不多言語,隻是讚了一句,並不解釋。
胖子跪坐那,腿都發麻了,尤其是兩個膝蓋已經隱隱約約的疼了起來,自從胡椅胡床流行起來後,他哪有這麽跪坐過的?現在都已經不習慣了,可卻是不敢挪動半分,他就不明白,為何先生那麽不喜歡胡凳胡床?百思不得其解下,又坐了會,突然眼睛一亮:“先生,某明白了,這就辦去。”匆匆起身告辭走了。
“明白了?若是真明白倒是好了。”老花匠哪能瞧不出來那胖子是腿麻了,找個借口溜之大吉,“不過,也算是有長進了,至少,能聽,能去做。”一個卒子,隻要能聽話,就是好卒子,其他的,能理解就理解,不能理解的也沒必要跟他解釋那麽多,卒子,是用來做事的,必要的時候也是用來犧牲的,不是拿來當將用的。
胖子走了後,老花匠依舊跪坐著,又喝了兩口茶,興趣索然,一拂袍袖,將案幾上的兩個茶甌拂到地上,摔了個粉碎:“罷了,罷了,既然煮不出,喝著又有什麽意思?”起身,衝屋外喊了一聲:“冉四,你去東街李掌櫃那問問,某讓他幫著打的幾把耒鋤好了沒,沒好就催促快點,這已經開春了,某等著用呢,園子裏的草該鋤鋤了。”
這一刻,他又是這個別院裏最普通的一個老花匠了。
一股暗流,正在湧動著。
而此時的王況,卻是忙著籌辦著王家第一次的聚會,此前,他是已經帶了黃大,花了十幾天的時間,把要打通的路段從頭到尾走了一通,基本上,這條現存的小路是由獵戶踩出來的,沿著小溪流的走向,這跟後世鷹廈鐵路的走向基本一致。
道路沿溪流而走的優勢很是明顯,旅人需要飲水洗淑就方便了許多,而且武夷山脈的特點基本上就是河穀不是筆直的切下去,而大多都是從山頂一個斜坡下來直到穀底,隻有少部分地方是被河流切出個懸崖絕壁出來,又有現成的小路可以行人,可以運送工具等上去,所以開路並不難。
而王況之所以敢開山,也是他知道武夷山脈這一段是屬於典型的丹霞地貌,山石並不堅硬,不要說用鐵器,就是青銅器去鑿,也費不了多少力氣,看似山是一大片,其實其難度並不高,說要三年,那是當初沒絕對把握說李老2肯派兵來幫,現在有一萬兵,王況相信,隻要這些兵不偷懶,兩年之內一定可以開好路,如是勤快些,搞不好一年就夠。
武夷山風景區是在崇安鎮的西南方向,而路是從崇安的西北方向沿河流一直往西北走,所以根本不用擔心破壞風景區,被後世人戳著脊梁罵。尤其是這路一修好,然後,讓柳老夫子時不時的帶了州上的學子啊,文人騷客啊到九曲溪轉他幾圈,隻要這些人裏,有那麽幾個出去遊學的,宣傳宣傳武夷山的美景,嘿嘿,這武夷山的名氣,就要比徐霞客宣傳的早了幾百年聞名天下了。
若是天下文人騷客蜂擁而來,這旅遊產業,也是不錯的啊。自從來到這裏後,王況還沒抽時間去看看,他決定,等到了五六月份,天氣轉暖和了,帶上兩個美嬌娘,好好的遊覽一番,看看這時候的**峰,這時候的**峰,應該是很美的,後世由於工業汙染問題,風化已經很是嚴重,任何人,隻要隔個幾年去看,都會發現這個問題。
王村的辣椒秘密基地使命也已經完成,今年,不光是建州,周圍州縣的不少人都會種上辣椒,除了璃窯因為李老2不允許燒璃新法外傳而有一隊羽林守在那裏,不讓人進去外,基本已經沒什麽秘密可守,這個璃窯是後起的,因為原來在孫家莊子上起的一個已經不夠用,就又在這裏起了一個,弄得李業嗣不得不又在這派了一隊人安了營。
離清明還有差不多一個月左右的時間,王村已經開始大興土木,在村子裏原來的斷壁殘垣基礎上,都起了新的泥牆瓦房,又在村頭,緊挨著那個土地廟,就在大樟樹的旁邊,要起個王家祠堂,將村中人的靈位從土地廟中請到祠堂裏去。
本來王淩是反對這樣做的,他的理由依舊是,既然那土地廟在屠村時沒被損了,說明是有靈氣的,讓村中父老在那安息更好,但王況一句話就說得他沒了理由:“以後若是時間長了,這牌位多了,往哪放去?總不能讓先人們擁擠在一塊吧?”
土地廟是絕對不能動的,不要說因為它沒被損害而受到王淩王冼的重視,就是王況,也是因為它的庇護而逃過一劫,當初要不是王況的“前身”帶了王冼躲在這廟後,怕是早就也被燒成了灰。基於這一點,王況不但不想動這土地廟,反而想將其修葺一新。
至於隔壁村的老人跑過來說什麽家祠和土地廟不能放一塊,什麽風水相衝了等等,王況兄弟三個是根本聽不進去,說得王淩煩了,一句就頂了過去:“二郎是星君下凡,難道他說的還不如你們看風水的強?”
王冼還好些,知道這些個老人們也是為的王村好,當麵是連連稱謝的,可一轉身,也會衝這些無奈而返的老人們做個鬼臉。
不僅僅是修祠堂,修房子,在村子正東頭原來的曬穀坪位置上,王況要起個大院落,作為自己的別院,鄉下好啊,山清水秀的,沒有城裏那麽嘈雜,閑來,在門口的大坪上擺個躺椅,身邊一個茶幾,沏一壺茶,看著農田裏啄泥鰍的白鷺那優雅的舞姿,吹著徐徐的涼風,再伴隨著牧童晚歸的笛聲,多愜意。
三月十三,清明節,早兩天前,就有不少本建州的王家女兒,帶了家中的或是妯娌,或是媳婦前來幫忙,在她們看來,這個聚會無疑是比農忙還要重要的,家中的男丁,飯事問題,就由他們自己去解決了。
孫二回來了,王況的擔心成了事實,孫二帶回來的,是一個遍體鱗傷的女人,這正是王村嫁了出去的女兒,據孫二說,因為她連生了四個女兒,沒有一個兒子,所以很受家裏歧視,平日裏總被婆婆打罵,這次要不是孫二去得及時,恐怕就要被打得下不來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