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冰島 一

1942年4月23日,格丁尼亞海灣天已破曉,初升的朝陽斜照在港灣內駐泊的德國本土主力艦隊身上。由於空中的威脅越來越大,德國海軍已經把主要的錨地由威廉港內遷到了波羅的海內部的格丁尼亞灣。

格丁尼亞海軍基地距但澤港隻有不到三十海裏的距離,錨地之大足以容納整個德國海軍,而且遠離英俄兩國的威脅。這裏和柯尼斯堡、美梅爾一直是德國波羅的海艦隊的主要海軍基地,自戰爭開始後不久,為了確保艦隊的安全,本土艦隊司令部便把這裏當作了自己主要的錨地,隻是偶爾才會使用威廉港的海軍基地。

在錨地靠近碼頭的桔紅色係水鼓上,係泊著德國本土艦隊司令岡瑟?盧金斯海軍大將的旗艦,滿載排水量超過57000噸的“德意誌號”戰列艦。通到岸上的海底電纜可以使“德意誌號”使用艦上的電話同柏林的海軍司令部直接通話,並同格丁尼亞海軍基地保持密切聯係,向它布置艦隻駐泊、修理、部隊補給和其他事宜。在“德意誌號”周圍,集結著六十八艘軍艦,占到了德國艦隊大約一半的水麵主力艦船。

隨著五艘“國王級”戰列艦完成了現代化改裝,岡瑟?盧金斯海軍大將手上的主力艦船包括兩艘“德意誌級”和四艘“國王級”共六艘戰列艦,第1航空艦隊的“約克號”、“盧恩號”兩艘重型航空母艦,第5航空艦隊的“威廉大帝號”和“腓特烈三世號”兩艘“齊柏林級”航空母艦。

在每艘主力艦周圍,都布設著防雷柵。雖然英國和蘇俄的轟炸機和潛艇幾乎沒有什麽可能進入到格丁尼亞灣一帶活動,但開戰之後的經驗表明,即使是港內的戰艦,也有可能受到來自空中和水下的魚雷和航空炸彈的攻擊,即使在安全的海域也要防止敵人的突然襲擊。其他輕型巡洋艦,驅逐艦和運輸艦等艦船則駐泊在主力艦周圍,以進一步保護主力戰艦不受到飛機和潛艇的攻擊。

現在這支外表使用德奧兩國海軍特有的深灰色塗裝的龐大艦隊靜悄悄地駐泊著,每艘軍艦為了已經完成了出擊前的準備。在格丁尼亞港加滿了燃料、彈藥和補給品,因而水線壓得很低。整個港灣內,隻有小型的巡邏艦船和交通艇在來回穿梭,頻頻往來。軍艦上已經能夠看到艦員們活動的身影。

早晨8點正,“德意誌號”戰列艦在每日例行的升旗儀式後,信號桅上升起了一麵信號旗,發出了人們緊張地等待的命令:“艦隊按時起航!”

戰艦前甲板上麵三道巨大的錨鏈開始嘎嘎作響,重達數噸的鐵錨帶著汙泥離開了海麵。帶起的海水順著軍艦的側舷在嘩嘩作響,在軍艦的艏部留下了兩道明顯的水漬。錨鏈濺起了白色水花,這些沉重的錨鏈在穿過錨鏈孔的時候,上麵的淤泥都被水花衝刷掉了。

為艦隊護航的第3驅逐艦隊的2艘輕巡洋艦和12艘驅逐艦首先起航,其後依次是第3和第5巡洋艦隊,第5戰列隊的4艘“國王級”戰列艦,第1和第5航空戰隊,最後是第1戰列艦隊第1分隊的“德意誌號”和“魯登道夫元帥”號戰列艦和第5驅逐艦隊2艘輕巡洋艦和8艘驅逐艦。

當“德意誌號”駛出錨地時,海軍基地的官兵們站在碼頭上揮動著帽子向自己的艦隊送別,軍艦上的水兵們也緊挨著艦上的欄杆列隊歡呼。揮動帽子。大家都喜氣洋溢,每個人都相信自己即將投入到帝國海軍一次輝煌勝利的海上戰鬥中。

自從戰爭開始後,德國艦隊始終沒有如同盟的奧匈海軍表現得那麽耀眼,德國水麵艦艇部隊在戰爭中表現得中規中矩,但在擊沉英國和日本海軍艦船數量方麵卻要遠遠落後於奧匈海軍。一方麵,德國艦隊的活動範圍主要局限於北大西洋海域,英國皇家海軍在經曆了北大西洋海戰的慘重失利後,其活動範圍僅僅局限於英國海岸海裏的範圍之內,而美國海軍大西洋艦隊則一直呆在北美海域,德國海軍除了潛艇部隊。大部分隻是在與奧匈和意大利海軍一起執行封鎖英國海上運輸的任務,這一年多來,並沒有經曆大規模的海戰。另一方麵德國海軍隻裝備了6艘航空母艦,其遠程戰鬥力確實也略遜於奧匈海軍。

這讓整個德國海軍上下頗有些感覺心理不平衡。

論實力。德國海軍擁有4艘“國王級”、5艘“巴伐利亞級”、5艘“馬肯森級”和5艘最新的“德意誌級”戰列艦,其實力與美英兩國並駕齊驅,應該遠超隻有4艘“奧地利級”、2艘“馬肯森”級和2艘“新聯合力量級”戰列艦的奧匈艦隊,但嚴酷的現實是,海軍已經進入到航空時代,奧匈海軍在戰爭開始之初便擁有了11艘航空母艦。在航母建造數量和建造技術方麵確實領先於德國海軍,這也讓內心很不服氣的德國海軍隻能選擇奮起直追。

隨著6艘“格拉夫?齊柏林級”航空母艦的陸續服役,德國海軍終於在這方麵拉平了與奧匈海軍之間的差距,但在奧匈海軍又陸續服役了2艘“羅馬尼亞級”航空母艦和2艘“齊柏林級”航空母艦之後,兩國之間航母的裝備數量被再次拉開。

現在,幾乎所有的海軍國家都意識到了航空母艦的重要性,美國海軍在1939年下半年陸續開工建造了6艘“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後,又在1940年和1941年度連續追加了18艘同級航母的建造預算。很明顯,美國人已經意識到了自己所裝備的航母數量明顯不足,正在加緊彌補與德奧兩國之間的差距。英國人也在海戰失利後,立即開工建造了4艘排水量為38000噸,能夠裝備106架作戰飛機的“大無畏級”航空母艦,不過,由於英國工業能力的衰退和戰爭的影響,英國皇家海軍在造艦競賽上已經遠遠落後於德奧兩國。

在1941年冬天的軸心國軍事協調會議上,根據奧匈皇帝的建議,德、奧、意、中、烏、頓、芬和高加索各國達成協議,在1942年春季,開始對蘇俄發動全麵發攻,並迫使蘇俄提前退出這場戰爭。其後軸心國把主要力量集中在海上,並在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一線迫使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投降,從而迫使美國退出這場戰爭。

對蘇戰役已經於4月初全麵打響,350德軍分成了兩大集團,其中北線集團總兵力約150萬人,加上波羅的海三國和芬蘭大約50萬的仆從軍,將從北、南兩個方向對列寧格勒發動全麵進攻;南線集團總兵力為200萬人,加上50萬烏克蘭共和軍和20萬白俄羅斯國防軍,從基輔到明斯克一線,向莫斯科進軍。

奧匈方麵出動的總兵力為210萬人,其中西線兵力為90萬,與30萬烏克蘭共和軍和15萬頓河軍一起,從波爾塔瓦到盧甘斯克一線向哈爾科夫和沃羅涅日一線推進;東線奧軍120萬人,與30萬頓河軍、30萬意大利軍和15萬高加索軍一起,沿頓河流域,全力進攻察裏津要塞。另外,15萬德奧聯軍和20萬高加索軍則向裏海東岸進軍,意圖把蘇軍驅離突厥斯坦地區。

在俄國東線,300萬中國陸軍則分成三路向西伯利亞進軍,其中大約三個集團軍45萬人則向巴爾喀什湖南線進軍,其後進入中亞地區。

整個蘇俄在軸心國的全麵打擊下形勢岌岌可危,為了牽製美國可能對蘇俄的援助,德奧海軍決定主動出擊,對已經被美軍控製的冰島發動一場進攻。

這就是盧金斯上將率領主力艦隊離開波羅的海的原因。

在經過大半年無所事事的調整之後,德國主力艦隊再次踏上了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