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凱旋

“哇!我們幹掉了‘祖國’和‘正義’!”

甲板上軍官和水手們的歡呼聲聽起來讓人感覺十分怪異,李海頓臉上不由露出了微笑,在大炮麵前,所謂的正義也確實都沉入了水底。

涅戈萬艦隊的出現讓拉佩雷爾徹底絕望,他決定放棄三艘老式的前無畏艦,但在突圍中“狄多”號的輪機艙被一枚330毫米近失彈擊穿,軍艦迅速地失速,法國人隻能無奈地放棄了它。

布裏斯海軍中將指揮的三艘法國前無畏艦進行著頑強的抵抗,阻礙奧匈艦隊對他們戰列艦的追擊。李海頓下令涅戈萬率領第二戰列艦隊繼續追擊拉佩雷爾,而自己則留下來收拾剩下的幾條“雜魚”。

布裏斯在抵抗了近一個小時後下令棄艦,此時幾艘老式戰列艦早已是千瘡百孔,滿目瘡痍,所有的主炮和副炮都已經被摧毀。這些前無畏艦雖然火力不足,但也堪稱皮糙肉厚,依然頑強地浮在水麵。

法國人在撤離前打開了海底進水閥,幾艘戰艦開始慢慢傾覆。

李海頓吩咐由驅逐艦隊搜索落水的船員,並俘獲那些剩坐小艇逃離的法國水兵和軍官。他則一瘸一拐地乘坐小艇看望受到重創的“歐根親王”號的情況,由於磕爛了一大塊皮肉,他的右膝處纏著厚厚的繃帶,所幸沒有傷到骨頭。

霍爾蒂上校和幾個軍官站在側舷的甲板處迎接艦隊指揮官的到來,李海頓從舷梯上到甲板被眼前所看到的一切感到震撼:“歐根親王”號看上去猶如一座巨大的垃圾場,甲板上依然還有燃燒後冒著黑煙的餘燼,水兵們正在逐一地清除它們。巨大的艦橋已經崩塌了一大半,看上去好象是一大堆鋼鐵堆積成的廢墟。右舷處更是千瘡百孔,法國人發射的一枚穿甲彈在水線下方的裝甲處撕開了一個大口子,有兩個隔艙已經灌滿了1200多噸海水。

戰艦的上層建築和所有的副炮幾乎都被摧毀。前煙筒垮掉了一半,看起來還算完好的後煙筒上麵布滿了大大小小,形狀各異的破洞,1號主炮塔被掀掉了一小半,後部的3、4號炮塔雖然看上去還算完好,但五根炮管卻扭曲著低垂在甲板上。

隻有2號炮塔還算完好,感謝從德國人那裏學來的防水隔艙設計,“歐根親王”號依然還浮在水麵上,居然還擁有著四分之三的動力。

涅戈萬中將的艦隊無功而返,米爾恩上將率領的英國“不屈”號和“不撓”號戰列巡洋艦和兩艘裝甲巡洋艦救了拉佩雷爾一命。雙方在馬塔潘角附近展開了一場激戰,由於天快黑了,戰鬥隻持續了半個多小時,涅戈萬擊沉了一艘英國裝甲巡洋艦,但卻沒有辦法阻止對手逃脫。隨著夜幕降臨,英法艦隊擺脫了涅戈萬的追擊,而且由於天黑,涅戈萬也無奈地下令收兵。

為了照顧航速已經下降到了15節的“歐根親王”號,整個艦隊在第三天黃昏時分這才返回到了的裏雅斯特。李海頓和站在艦橋及甲板上的艦員們早已經看到了海軍碼頭人山人海的熱鬧景象,港內專門升起了十幾個懸掛著彩帶的熱氣球。

包括首相蒂查為首的帝國高層們早早就等候在了現場,一場鼓舞人心的海上勝利令整個帝國上下都感到無比歡欣,甚至連年邁的老皇帝都再次現身。

雖然帝國海軍的戰艦也是傷痕累累,滿身的硝煙,但帶著擊沉“英法聯合艦隊”四艘戰列艦和一艘裝甲巡洋艦的巨大戰績,自然是一場大勝之後的“凱旋歸來”。自特拉法爾加海戰之後,沒有誰還敢在海洋上挑戰大英帝國的霸權,但李海頓率領的奧匈艦隊這樣去做了,而且還取得了成功。

在的裏雅斯特舉行的慶功典禮上,人們有意無意地忽視了奧匈海軍主要是與法國艦隊交手的事實,有意地誇大著擊敗英國人的成分。雖然涅戈萬的艦隊隻與英國人進行了短暫的激烈炮戰,但他們擊沉了一艘英國人的戰艦。

這就足夠了,大英帝國海軍被擊敗了!

倫敦海軍部裏那些眼比天高的家夥們在看到這則新聞時不知會被氣成了什麽樣。

“聯合力量”和“歐根親王”成了眼下最熱門的話題,作為奧匈帝國海軍艦隊的旗艦,“聯合力量”號自然承受了更多的光環,而遭受重創卻掙紮著回到港口的“歐根親王”號更被宣傳成了一段傳奇。“不沉的親王號”上的艦員都成了英雄一般的人物,霍爾蒂準將不僅被破格晉升為海軍中將而且獲得了巨大的榮譽。

當然,這其中不乏其是匈牙利人的緣故,馬紮爾人自然會對他們的英雄大加宣揚。

李海頓卻沒有給他的水兵們多少享受榮譽的時間,在返航的第五天,他就下令涅戈萬中將率領稍事檢修的艦隊再次到地中海上轉了一圈,嚇得法國人暫時停止了從北非向本土的撤兵計劃。

惱羞成怒的英國人派出了四艘無畏艦和六艘老式的前無畏艦來加強地中海艦隊,法國人也派出了他們的四艘無畏艦,英法艦隊集中在了馬耳他島,封鎖了奧特朗托海峽。

英國人在開戰後粗暴地扣留了奧斯曼帝國兩艘剛建成的戰列艦,並且拒絕支付任何賠償,這讓憤怒的土耳其人加入到了同盟國一方,戰爭擴大到了歐洲之外。李海頓稍稍感到有些想不通的是,難道在英國人眼裏,土耳其人連四百萬英鎊都不如嗎?

李海頓一直認為這場戰爭的重點不在於法國和德國公海艦隊,德奧能否在這場戰爭中取得有利的地位取決於以下三點:一、打敗俄國人,迫使他們退出戰爭,二、與奧斯曼帝國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三、爭奪地中海的製海權和蘇伊士運河的控製權。

如果能做到以上三點,就能擁有足夠的資源,在這場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基於以上的觀點,德國在西線采取的行動是個巨大的錯誤,他們百分之八十的兵力被陷在了法國。而如果采取守勢的話,也許隻投入百分之四十或五十的兵力就已經足夠。如果德國能夠抽出百分之三十的兵力也就是六十到七十萬人投入到東線,那麽這場戰爭將會變得輕鬆一些。

現在東線的重擔卻大部分由奧匈帝國所承擔了,然而以帝國陸軍的水平,以一百一十萬人對抗近一百七十萬的俄國大軍,前景絕不樂觀。

目前的勝負焦點取決於東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