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三、準備

自林堡戰役之後,奧匈大軍就整體進入了休整期,僅僅在德國人發動羅茲戰役的危難關頭派出第2集團軍在俄軍的側翼騷擾了一下。李海頓明確表示,在德國人沒有在東線集中足夠的兵力之前,奧匈方麵絕不會再單獨采取大的軍事行動。

李海頓很不理解德國人為什麽會發起對整個西方戰線來說幾乎是毫無用處的伊普爾戰役,對英國人防禦堅固的伊普爾發起進攻的結果就是將4個新組建的德國軍給填了進去,然後一無所獲。

如果把這25萬人用在東方戰線上,李海頓覺得甚至有可能將俄軍趕出波蘭,使整個東方戰線占據絕對有利的位置。

康德拉來找李海頓,向他報告說法爾肯海因向他保證在兩周內抽調5到6個軍到東方戰線,“我們現在是不是可以將主力調往預定的戰役發起地點?”總參謀長問道。

“不可能,在沒有確切的消息證實德國人已經在東普魯士和西裏西亞地區集中了四個集團軍以上的兵力時,我們所有的主力集團軍都將留在二線繼續休整,在前沿隻保留少數的機動兵力。”李海頓明確拒絕了總參謀長的建議,康德位的問題是太相信德國人的許諾,而輕易地讓奧匈大軍衝在最前麵與俄國人死磕。

在第一階段作戰時吃了大虧也是因為他在製訂戰役計劃時太相信德國人會牽製住俄軍一部分兵力,但是卻沒有。

這樣白白地消耗著奧匈帝國有限的兵力。

問題是他根本就沒有想過,僅憑奧匈帝國自己的力量,根本無法做到獨立地打敗俄國,隻是在進行著徒勞的消耗戰。根據李海頓的估算,即使德奧兩國聯手,想要真正的打敗俄國人,至少需要300萬以上的兵力。

就算法爾肯海因真的向東線調來了6個軍區區20來萬人又有什麽用?

1914年眼看就要在德奧兩國無休無止的扯皮中度過,對於塞爾維亞和希臘,李海頓根本沒有動手的意思。即使占領那裏,無非是徒勞地將幾十萬大軍陷在巴爾幹而已,反而會削弱了整體的機動力量。

陸地上的心腹大患是俄國。

在冬季短暫的平靜時期,作為奧匈帝國主要的軍港之一的波拉港,反而更是一片忙碌,航道上不斷有艦艇進出。不過,相對於駐泊在錨地裏的那幾艘排水20000噸以上的戰列艦而言,這些艦艇似乎隻能算是“小東西”。

這些艦艇是由帕赫納海軍少將所指揮的帝國海軍第2驅逐艦分隊,在英法艦隊封鎖了奧特朗托海峽之後。這支由8艘驅逐艦、3艘布雷艇和12艘魚雷艇組成的小艦隊的表現卻格外活躍,憑借著新式驅逐艦高達30節以上的高航速,不斷地進出地中海水域,進行布雷,對港口攻擊和襲擊商船的行動。

但自開戰以來,奧匈海軍已經通過布雷戰術在地中海取得了擊沉擊傷十數艘英法艦船的戰績,而自身竟無一損失。

除了潛艇部隊,這支輕型艦隊的表現也足以令人引起足夠的重視。

李海頓原來對於驅逐艦並沒有多深刻的認識,他隻知道在以後驅逐艦已經成為了各國海軍的主力。不過,那是因為反艦導彈的原因,艦炮已經幾乎淪為了擺設,而現在還是巨艦大炮的時代。

不過由於是作為主力艦的伴隨護航艦而建造的,奧匈帝國海軍的驅逐艦一般都建造的比較大,排水量在1200噸左右,而且擁有著2500海裏到3000海裏的續航力,這樣的航程已經足夠它在地中海中跑一個來回了。

由於經費的限製,奧匈帝國海軍所建造的驅逐艦數量並不多,從1906年到1914年總共就建造了31艘,也就是每艘主力艦大約能夠有3艘左右的驅逐艦為其護航。由於奧特朗托海峽被封鎖,帝國海軍大型戰艦無法自由進出,驅逐艦隊就成了帝國海軍騷擾英法兩國海上航線的主力。

驅逐艦隊所取得的最出色的戰績是在希臘馬塔潘角發動的一次夜間魚雷襲擊中,擊沉了法國的一艘老式的前無畏艦。

這一戰績使帝國海軍意識到這種排水量隻有一千多噸的輕型艦船卻足以對大型戰艦構成致命的威脅,當然,是指用魚雷突襲的情況。由於魚雷技術的發展,目前魚雷的射程已經達到了3000多碼,即使是在交戰中,也能夠起到一定的威脅作用了。

海軍技術兵器的發展自然有它自己的規律,並不是一個人就能改變的。李海頓所起到的作用,實際上隻是能讓帝國海軍在某些方麵做的更加出色一些罷了。

誰也不可能製造出超越時代的武器來,所以他現在也隻好忍受著他期望甚高的坦克以每小時低於20公裏的速度,並且每七十公裏就要更換某些零件的折磨。稍微好一些的是汽車,不過目前幾乎所有的汽車輪胎都還是在使用實心輪胎,雖然充氣輪胎早在1905年就被發明出來了,但它還不成熟,在子午線輪胎被發明出來之前,它的磨損速度足以令人發狂。

什麽是子午線輪胎,李海頓不知道,他隻知道裏麵是幾層帆布,具體的問題隻能由工程師們自己去解決。

同盟國的橡膠來源中斷了,雖然還有些儲備,但卻支撐不了多久。

幸好,德國人從煤焦油裏發明了合成橡膠的方法,讓李海頓不用擔心他的運輸車隊再回到使用鋼圈的舊時代。

戰爭,總是會促進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人類幾乎每經曆一次戰爭,總會伴隨著一次科學技術的飛躍。

是不是文明的進步總是離不開戰爭?

土耳其人在1914年10月31日正式加入同盟國一方,英國人扣留了兩艘土耳其人省吃儉用摳出來的400萬英鎊所購買的兩艘戰列艦,其中包括那艘著名的“一星期炮塔戰列艦”“阿金庫特”號,並不準備退還造艦費用,這激怒了土耳其人。

土耳其參戰雖然擴大了戰區範圍,但幾乎沒起到什麽作用,英國人僅用一個印度師就占領了巴士拉和幼發拉底河下遊地區。而在高加索地區,庸碌無能的奧斯曼帝國陸軍大臣恩維爾帕夏,親自統率著由大約15萬人組成的第3集團軍,開始向俄軍發起進攻。

與之對壘的俄軍大約隻有10萬人,但交戰的結果卻是俄軍大獲全勝,土耳其第3集團軍被消滅大半,傷亡超過了9萬人。

土耳其人哪怕就是牽製一下俄軍都辦不到,他們參戰的唯一好處是俄國人通過黑海的海上運輸通道被切斷了。但戰爭初期,在加利西亞損失的35萬大軍對於奧匈帝國的影響也極為巨大,直到現在,李海頓還沒有辦法完全彌補這個損失。

而俄國人的補充卻極為迅速,他們似乎有用不完的人力,到1914年12月底,他們又已經補齊了所遭受的巨大損失,西南方麵軍的總兵力達到了147萬人,尼古拉大公似乎又按捺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