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如此將士

何濤當下便令人去召集人馬,倒也頗有雷厲風行之色。隻是手下卻破壞了這種感覺,院中躺著的士卒聽到號令,也不起身,等到其他地方的軍漢來了許多,才緩緩起身。好半天,五百官兵才到齊,隻是隊列間混亂無比,士卒也都交頭接耳。何濤和那捕盜巡檢似乎也司空見慣,聽到手下報告才緩緩出屋。

張揚看著眼前的官兵,不由暗讚何濤的勇氣,這群烏合之眾真要廝殺起來,怕連晁蓋七人也打不過去,他居然敢領著這些人去賊窩,看來他不但有野心,還膽大包天。

何濤出來,掃了一眼隊伍,軍漢們才稍微收斂了些。何濤滿意的點點頭,道:“現在梁山發生內訌,正好我們建功。你們隻要聽我號令,事成後每人賞錢十貫,再放你們三天假。”

眾軍漢聞言,不由歡呼起來。

張揚看著亂哄哄的官兵,不由更加替何濤“擔心”。

何濤卻認為士氣可用,揮手讓眾人上船。

張揚裝作一瘸一拐的跟著何濤,上了前麵一條大點的漁船,當先向梁山水泊而來。

進入梁山水麵後,何濤看著錯綜複雜的水道和兩邊浩**無邊蘆葦**子,不由心底一陣驚慌,但想到以後的飛黃騰達,還是強做鎮定的向張揚問道:“你不會迷路吧。”

張揚見何濤眼裏開始出現畏懼,生恐他臨陣退兵,道:“大人放心,小的已經走了幾十回,一定不會走錯。”

何濤又令一個士兵拿刀架在張揚脖子上,這才在張揚指引下進了蘆葦**子。進到裏麵能看見的便隻是眼前一條曲折蜿蜒的水道,兩邊一人多高的蘆葦直接掐斷了人的視線。

剛剛行到蘆葦**子中心,張揚便聽到一陣弓弦響聲,當下側身一個肘擊,便把身旁官兵打下水,順手搶過一把腰刀。何濤見狀剛要喝問,便見天空一暗,弩箭似飛蝗一般射將來。張揚閃身欺到何濤身旁,一個掌刀磕暈他,隨手撥開幾支射來的箭矢。

眾軍漢都正閑談著,哪曉得會有此變化。一波箭雨過後,雖然傷亡不重,但官兵卻亂成了一團,幾個都頭還未來得及應變。兩波箭雨便又接連覆蓋眾人,船上又無遮蔽處,除了少數機靈的跳水外,幾乎是人人帶箭。

這些官兵多是去年冬季招的災民,哪曾上過戰場,乍遭大變,頓時開始哭爹喊娘。

阮氏兄弟也帶著水軍出現在水道兩頭,嘍羅們看著這些平日作威作福的官兵,此時變成一副熊樣,不由哈哈大笑。

張揚看著這些“士兵”,搖搖頭,喊道:“降者不殺。”

官兵聞言頓時如撥雲見日,都掙紮的跪下投降。

張揚又想到一個計策,喊道:“每一都(一都五十人)的人互相查點,生要見屍,活要見人,少一個全都殺無赦。”

官兵聞言頓時開始尋找自己的隊友,有那中箭落水的也都被拖上船。好在眾人都生在水鄉,會水之人占了大半。不多時便都點齊了人馬,比先前在石碣村都快了許多。

張揚便令水軍一都一都押走官兵。

濟州團練使黃安收到何濤求援信,便點了一千人馬向石碣村而來。何濤他們來時,便把附近村子收刮的一幹二淨,黃安憋屈了一路,火氣甚大。到的石碣村村口,見何濤和幾個軍漢在村口迎接,真有幾分“仇人見麵,份外眼紅”的感覺,隻是二人互不統屬,也不好動手,打馬上前沉聲道:“何緝捕,你一路而來收獲不小吧。”

後麵一個軍漢咳嗽了一聲。

何濤不由哆嗦了一下,也知道症結何在,笑道:“我已經給將軍備好禮物,將軍請先到村裏說話。”

黃安聞言,滿意的點點頭,也來不及詳查。當下便打馬向村裏走去,何濤身後一人便去領後麵大隊人馬休息。

黃安也不管身後人馬,帶了兩個親兵徑自進入村中,在何濤指引下到的一個大些的院子。下馬進了屋子,剛要說話,便見兩名親兵被何濤身後兩人打暈。黃安還未反應過來,喝道:“何濤,你想造反嗎?”

張揚從何濤身後轉出來,笑道:“黃團練似乎太後知後覺了,如今做主的是我了。”

黃安見何濤已經退到一邊,驚道:“你是何人,敢襲擊朝廷命官。”

張揚見黃安此時還未醒悟,不由奇怪不已。如此愚蠢的人,怎麽能當了團練呢。雖然不解,但張揚也無暇浪費時間,沉聲道:“我是梁山張揚,現在給你兩條路,第一是去讓你的人馬放下武器,我留你一命;第二是你為國盡忠,我們自去解決你那些烏合之眾,想來他們已經落入重圍了。”

黃安聽的張揚自報身份,不由大驚,哪還記得什麽朝廷皇帝,“撲通”,便跪在地下,道:“頭領隻管吩咐,小的一定全力配合。”

張揚見黃安不但愚蠢,還膽小怕死,更添了幾分憎惡,也不願多言,直接道:“跟我們走吧。”

幾人來到村口,便見四周不知何時已經出現大隊人馬,各個張弓搭箭,黃安帶來的人馬已經被圍在中間,雖然都執著兵器,但不少人都哆嗦不已。

村口的山寨嘍羅見張揚來到,便閃開一條路,張揚便讓黃安進去招降官兵。那些官兵本來便沒有什麽戰意,很快便都放下兵器。

原來張揚捉了何濤後,便把自己的超人身手略微顯露了一下。又令山寨人馬穿了官兵衣甲,在村裏村外埋伏。張揚親帶何濤去迎接黃安入彀,何濤見過張揚身手,知道人家隨時可以取自己性命,也不敢反抗。

朱貴引官兵在村口紮營時,四麵埋伏的人馬便逐漸合圍官兵。有幾人看見,也隻當是後隊人馬趕來,直到人家劍拔弩張時,才知道對方不是自家人馬。其中又多是新招災民,自然也沒什麽戰意。(宋朝為防止農民起義,常從災民中選擇精壯充軍。這也是宋朝軍隊戰力低下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