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6章 新殖民體係

本來最難處理的就是非洲殖民地,不過對非洲殖民地的處置各大國在蘇伊士會議上已經有了非常明確的意見,所以這次哈城會議不過是各方簽訂正式協議罷了。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南非按東經25度線被一分為二,德國占領西部,阿拉斯加占領東部,另外阿拉斯加以印度洋西岸的肯尼亞‘交’換了維希法國位於大西洋沿岸的塞內加爾,不過肯尼亞西北部圖爾卡納湖地區近十五萬平方公裏土地並在不‘交’換之列。此地將並入阿拉斯加控製的烏幹達。

另外以中部內陸的布基納法索‘交’給法國,中非‘交’給德國,換取了阿拉斯加在法屬馬達加斯加島和留尼汪島的控製權。

此外阿拉斯加還做了一個看上去很不劃算的‘交’換生意,即以麵積達11萬餘平方公裏,人口有五六百萬,擁有馬拉維湖,有著相當農業發展條件的英屬尼亞薩蘭(即後世的馬拉維)與葡萄牙‘交’換了其位於西南非洲安哥拉領地的卡賓達地區和剛果河口地區。

卡賓達位於剛果河口以北,葡屬安哥拉本土西北方,西瀕大西洋。介於阿屬西非剛果大區和此次會議上已經‘交’由阿拉斯加托管的比屬剛果之間,被比屬剛果狹長領土與本土分隔,是安哥拉領地的一塊飛地。

卡賓達以前又稱葡屬剛果,是在1885年的柏林會議將剛果王國分成法屬剛果及比屬剛果(現都屬阿拉斯加)時分給葡萄牙的一小塊土地。在柏林會議的前夕,卡賓達當地人與葡萄牙簽署了條約,同意將卡賓達置於葡萄牙的保護之下。最後此地就歸屬葡萄牙的安哥拉總督統一管理。

這塊飛地麵積不過7270平方公裏,人口約十多萬人。西邊是大西洋。海岸線長90公裏。境內屬熱帶雨林氣候。森林茂密,盛產木材。

當然阿拉斯加看中這裏並非是因為木材,這塊小地方以正常眼光來看,不管是人口,麵積,資源等等各方麵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與尼亞薩蘭即馬拉維地區相比,甚至價值差得很遠,這項‘交’換,不說葡萄牙,德意中等國,就是阿拉斯加方麵的代表林國民和楊國平等人也有些覺得不可思議。

在林國民和楊國平看來,卡賓達相比馬拉維,唯一的優勢就是卡賓達臨海有港口,而馬拉維處於內陸,但這樣一塊小地方,臨海有什麽意義?阿拉斯加在非洲,特別是是在剛果一帶,還缺少臨海的港口嗎?而且卡賓達長達90公裏的海岸上線並沒有什麽優良的深水港灣適於建設大型港口。

總之兩地的價值完全不成正比,即便加上安哥拉北部的剛果河口地區的兩萬餘平方公裏土地,總麵積也不到三萬平方公裏,總人口也不到四十萬,資源看上去也不豐富,極為荒涼。

所以要‘交’換也不應該這樣‘交’換,好歹要讓葡萄牙再多搭上點添頭才是。不過兩人反對也沒有用。

因為這完全是葉楓個人的堅持,隻有葉楓才知道相比之下,卡賓達和剛果河口的價值可比馬拉維高上太多了。要知道後世著名的安哥拉近海油田大半都處於卡賓達近海和剛果河口近海。

對葉楓來說,阿拉斯加缺少的不是一個馬拉維那樣有一定農業發展條件,也有一些普通礦產的地方,而是要盡可能的掌握更多的後世最需要的資源——石油。

何況,人口少,麵積小,越有利於阿拉斯加長久控製這些地方。

算上本土,加上美國,前蘇聯,加勒比,‘波’斯灣、荷屬印度、墨西哥灣,幾內亞灣現在再加上卡賓達和剛果河口,後世最出名最豐富的幾大油藏區幾乎大半都將處於阿拉斯加為首的海約國的控製範圍之內。

而軸心國能控製的就隻有北非和北海兩處算是石油儲藏量較大的地區,而且即便在北海,由於挪威,設德蘭群島屬於阿拉斯加控製範圍,北海石油權益阿拉斯加所屬的海約國同樣將分走一部分。

可以說在未來最需要的石油資源爭奪中,阿拉斯加已經遠遠的把德意等國拋在了身後,掌握了更多石油,就掌握了未來世界的更多話語權。在與德意軸心國的冷戰中,海約國也將占據先機,占據優勢。

在與戰敗國達成各項協議及戰勝國之間的一些‘交’換協議相繼達成後,未來非洲的勢力範圍就變得清晰無比了,阿拉斯加取代英法成為了非洲的最大宗主國。而德國則成為了非洲第二大殖民宗主國。

德國在非洲取得的殖民地,除了埃及、蘇丹、博茨瓦納、納米比亞、南非算是從戰敗國英國獲取的之外,其他的都是從維希法國手裏或強取或‘交’換或低價購買的。

說起來法國也是悲劇,不單本土的北部完全被德國占領,維希法國隻控製南部,就是殖民地也因為在戰時自由法國屬同盟國一方,而在戰時或戰後被阿德中意等國趁機以某些殖民地屬自由法國即同盟國陣營而強占並在此次會議中做為戰利利完成合法的實質占領,如摩洛哥、‘毛’裏塔尼亞、象牙海岸、貝寧、喀麥隆、幾內亞等被阿拉斯加強占。控製紅海入口的法屬索馬裏(吉布提)則被德國強占。乍得被意大利強占,印度支那被一分為四,老撾和北越被中國強占,柬埔塞被德國強占。

除了這些還不算,維希法國做為德國控製的傀儡政權,沒有能力也沒有可能控製比德國還多的海外殖民地,因此利用對維希法國的控製力,德國還用低價購買或直接強取或不對等‘交’換等多種方式從維希法國手裏拿走了數塊殖民地的控製權。

如法屬突尼斯和剛剛從阿拉斯加手裏換來的肯尼亞隨後就被德國僅用七百萬馬克便拿走了控製權,而位於撒哈拉沙漠西麵的尼日爾則是直接被德國以在西非和幾內亞牽製阿拉斯加為由沒付一分錢便從維希法國強取了控製權。

就這樣,曾經僅次於大英帝國為全球第二在殖民宗主國的法國淪落到僅剩南越、馬裏、布基納法索、阿爾及利亞等幾塊殖民地了。當然相比英國,法國應該慶幸了,至少他還能保有數百萬平方公裏以上的殖民地。總比現在的英國不但本土被德國全部占領,海外殖民地還全部丟失要好太多。

而事實上法國也無力控製更多的殖民地了,曆史上的二戰結束後,各殖民地為何紛紛獨立?很大原因就是因為二戰中即便做為戰勝方的英法等國也實力大大削弱,導致無力控製海外殖民地,對於各殖民地的獨立反抗運動也無力鎮壓,最終不得不允許這些殖民地獨立,因此引發了後世各國殖民地紛紛獨立自主的高‘潮’,全球殖民體係幾乎崩解。

而在這個時空,情況稍有不同,英法美等國實力確實已經大幅削弱,就算阿德中意等國不把英法殖民地割讓過來,英法美隻怕也很難再實施有力的控製,最終殖民體係還是會跟曆史上一樣逐步崩解。

但阿德中意等國卻與曆史上二戰結束後的英法美等戰勝國不同,這一時空的二戰結束後,阿德中意各戰勝國的實力總體上還並沒有削弱到奄奄一息的狀態。所以這些國家完全還有實力牢牢控製住這些殖民地,這也是德意中等國在蘇伊士會議上堅持要繼續假著托管名義進行殖民地統治方式的主要原因。

各戰勝國實力仍有所餘力,主要有兩個原因造成:其一是這次的世界大戰,在時間上遠不如曆史上的二戰,這個時空的二戰比曆史上的時間早結束了兩年,對於這種規模的大戰來說,早結束兩年就意味著各戰勝國得以保留更多的經濟,軍事實力。

其二是因為阿拉斯加的崛起,蘇聯提前覆滅,這不但使得曆史上德國等軸心國在蘇聯戰場上遭受經濟、軍事上重大損失的事情沒有再發生,還使得包括阿德中意等國在內的國家都從龐大的蘇聯獲得了更多的資源,增強了實力,增強了戰爭潛力。

戰爭潛力增加了,實力增加了,但整個二戰卻比曆史上少打了兩年,此消彼漲,各國都得以留有或多或少的餘力也就正常了,可以說若不是阿拉斯加提前擁了原子彈,威懾各國,‘弄’不好第三次世界大戰在短暫休養後就可能再度爆發。

現在第三次世界大戰可能難以爆發,但各國留有餘力,再度牢牢控製從英法美等國取來的資源豐富、利益豐厚的殖民地是完全可以辦到的。可以肯定的是,隻要各國不主動給予各殖民地獨立自主地位,那麽這個時空的殖民體係肯定會比曆史上多維持很長時間。

法國的衰落,英國、美國的崩潰直接造成全球殖民體係宗主權的徹底轉換,使得阿德中意四國成為了目前全球最主要的殖民強國,構建了新的殖民體係。其中阿拉斯加無疑是受益最多的,從號稱殖民樂園的非洲新勢力圖就能很清楚的證明阿拉斯加在新殖民體係中的領導者地位。

現在的阿拉斯加非洲殖民地形成了一個巨大的丁字形,除了“丁”字頂部的阿爾及利亞、馬裏、布基納法索屬法國,利比亞,乍得、索馬裏、厄立特裏亞屬意大利,埃及(不含西奈半島)、蘇丹、中非、突尼斯、吉布提、尼日爾、肯尼亞屬德國,埃塞俄比亞為獨立國家外東西非全屬阿拉斯加,構成了丁字的那一橫。

而在“丁”兩肋的西肋安哥拉屬葡萄牙、納米比亞、博茨瓦納、南非西部屬德國,“丁字兩肋的東肋的莫桑比克,尼亞薩蘭(馬拉維)屬葡萄牙,之外其他所有非洲土地都納入“丁”字當中為阿拉斯加所控製。還包括除葡屬馬德拉群島外的所有非洲島嶼,如馬達加斯加,留尼汪,英屬‘毛’裏求斯等都由阿拉斯加控製。

按照土地麵積來算,阿拉斯加控製了全非洲的將近一半,按人口算,阿拉斯加控製了非洲60的人口,按資源算,其他人不知道,葉楓卻可以確認,價值起碼占據全非洲超過三分之二。再算上阿拉斯加扶持的人口不少、麵積不小、資源豐富的獨立國家埃塞俄比亞,阿拉斯加可以控製的非洲土地,人口,資源比例還要上升。

解決了英法等殖民地的問題,最後就是對美國本土的處理,按照阿美墨三國條約,美國將把新墨西哥州和亞利桑那州南部的希拉河以南近十餘萬平方公裏的土地歸還給墨西哥,餘者皆由阿拉斯加占領並全權處置。

算起來,以墨西哥的出兵數量而論,付出是沒有得到足夠回報的。不過墨西哥也無法爭取更多了,誰讓他們出兵太晚呢,直到英國投降及美國洛阿阿拉莫斯核爆後,誰都知道同盟國必敗,美國必敗時才出兵,且出兵後數日未能攻破美國防線,得阿軍協助後才打了兩個月的順風仗,所以他雖出兵百萬,但所貢獻的真正力量並無法得到所有國家的承認,哪怕德意軸心國成員想要支持墨西哥成為在美洲牽製阿拉斯加的新力量,但在割讓美國領土這一點上,也無法為墨西哥說上太多的話。

墨西哥能取得十餘萬平方公裏土地也算不錯了,比起大多數國家來說也算小有收獲,何況墨西哥還得到了位於其南部尤卡坦半島東南的英屬伯利茲。這樣一算,墨西哥隻出兵作戰兩個多月,收獲卻已經超過很多國家了,想要要求更多也不可能。

曆來各種戰後各談,除了割地,當然也少不了賠款,按照各項協議相加,英國總計要付出30億英磅的賠款,算起來這個賠款並不算多,一個國家也分不了多少。

不過這是因為英國已經割出了全部的殖民地的原因,而且英國本土差不多被打得稀巴爛,本身損失極為慘重,過多的賠款英國也根本承受不起。而且這些賠款,阿德中意等得到了大量英屬殖民地的國家並沒有占去太多,其中起碼還有過半可以供那些有出兵作戰,有一定貢獻的其他聯合國成員瓜分。足以彌補他們出兵的耗費有多了。

而美國就不同了,一來其沒有多少海外殖民地可供瓜分,至於其本土,目前法理上還是一統的,而且阿拉斯加堅持要最大限度的削弱美國這個近鄰,所以賠款就將當高了,總額超過450億美金,其中光是阿拉斯加就占據了其中一半,德意中墨等大國又差不多占去了剩下一半的60,不過剩下一半的40也還有近百億,這筆賠款足以讓所有參戰國大賺一筆了。

戰爭果然是發財的途徑,大炮一響,黃金萬兩。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賠款條件當中,在阿拉斯加的堅持下,還加注了如同當初與蘇聯簽訂的戰後協議中同樣的一句話,就是假如美國分裂,其賠款等各項戰後支出都應該分解下去。新成立的國家有義務承擔其相應的賠款。

這個分解也相當簡單,因為美國賠款是根據其人口製定的,以每人承擔300美金計算出來的,所以如果未來美國分裂,以其人口計算其應當承擔的賠款就是。

而加上這樣一句話後,各國已經可以預料到阿拉斯加處理美國的辦法了。可以預料到在阿拉斯加全權處置下,美國會有何下場了。

當然其中阿拉斯加還有著小算盤,美國中北部,西北部數州人品稀少,地域麵積卻大,到時讓他們加入阿拉斯加,其賠款將由阿拉斯加承擔。但總共才多少?就算按兩百萬人口計算也不過幾個億賠款,何況其中過半本就是要賠給阿拉斯加的,真正要付的也不過兩三個億,以阿拉斯加的實力,隨便開張支票就能把他們應承擔的賠款全部付清。

而且要知道全美國要付給阿拉斯加的可是兩百多億。付出兩三個億不過是‘毛’‘毛’雨,都不用從阿拉斯加的國庫中掏。再說中北和西北各州的資源豈是兩三億可以衡量的。

而中北和西北各州願不願意加入阿拉斯加?想來肯定是願意的,那意味著他們將不用再承擔賠款的壓力了。還能從阿拉斯加得到大量的實惠,阿拉斯加現在可是比美國還要發達和富裕的國家。

也許唯一的缺陷就是加入阿拉斯加,他們就不可能再輕易的脫離了,因為阿拉斯加不是聯邦製國家。一旦加入,他們就不可能再是聯邦州,而會成為行政省,接受中央的直接管轄。不過就算不加入也沒辦法,做為美國最不發達的地區,他們幾州加起來就那麽點人,就那麽點實力,想要自主談何容易。還不如並入阿拉斯加繼續做大國之民來得安心。

哈城會議結束了戰後和談這一項重點工作後,最後還有一個大事。就是關於正式成立聯合國的事宜。

雖然在聖約翰斯會議時,葉楓和希特勒已經就成立聯合國以取代早已經不被他們所承認,無法發揮作用的國際聯盟的問題達成了一致,甚至此後軸心國和海約國已經統一以聯合國陣營相稱,但此時的聯合國也僅僅是有一個名稱,因為當時戰事緊張,加上有些問題還有著爭議,所以聯合國還沒有成為實體組織。

而這次戰後和談大會聚集了這麽多國家參與,自然是解決聯合國成立的各項爭議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