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講到崇禎帝率後妃們與兄長一起到軍營中視察了徐光啟練新兵,承諾給他300萬兩銀子做軍費。
“好了,徐愛卿。朕知道你也是一心為國,忠勇可嘉,故才會滿足你所有要求。”崇禎帝朱由檢笑道:“製造‘線膛槍’的兵工廠由你親自安排督造,朕會讓戶部尚書‘李大人’給你及時撥銀兩和提供各種便利。”
“哈哈,如此甚好!微臣叩謝天恩!”徐光啟跪謝道:“還有‘滑膛炮’的演練呢。皇上可得認真看過啊!”
話音一落,徐光啟又像之前那般將一杆大紅旗舉起並微微搖動,頓時發現前方營地上有兩隊士兵從左右兩個方向推來兩尊輪式火炮,樣子很像“紅夷大炮”,但不同的是炮口內側有鋸齒狀,與“紅夷大炮”不同。
與此同時,士兵們還一共搬來了六發“子銃”,約有兩尺長,拳頭粗,且前端呈現山峰般尖凸狀,與那丈許長的炮身相比微不足道,卻顯得詭異無比。然而,更詭異的是,接下來的裝彈過程讓眾人不禁驚詫。
隻見士兵們得令後,迅速取下四塊手臂粗且尺許長縱橫交錯的熟鐵塊,再用力掰開“銃炮”尾端兩扇“火門”並打開“後膛”,由兩人迅速端起兩個鍍銅的“子銃”塞進“後膛”中,關上“火門”後再將四根鐵塊縱橫插上。
如此一來,似乎完成了一個“開門”和“關門”的過程,畢竟那四根臂粗尺許長縱橫交錯的熟鐵塊等於“門栓”,起到預防炸膛的“保險”作用。而且,“後膛”底座外有一根筷子粗細的小孔安放導火線並連接“子銃”。
“瞄準靶標——準備點火!”話音一落,隻見一名士兵將手中燃燒的火把往那尺許長的導火線上一點,“呲呲”響就發出濃煙,還沒過幾息便轟隆一聲巨響震得地動山搖,隻見丈餘長的“銃炮”噴出一大股濃煙。
緊接著,空中似有“嗡嗡”聲音由近及遠響而去,眾人趕緊向著炮口方向極目遠眺,卻勉強發現六裏開外的一排靶標突然之間就莫名其妙地飛起來,待紛紛從幾丈甚至十幾丈高墜落時,才聽到轟隆巨響傳來。
又聽見“轟隆”一聲巨響,另一門“銃炮”也發出了震耳欲聾的怒吼,差點就把崇禎帝朱由檢的後妃們給嚇得站立不穩,便驚聲尖叫起來。這時,大家再次極目遠眺前方七裏開外,果然又看見有靶標被炸飛天了。
“老臣稟報皇上,賴皇上天威降臨,前方兩處不同射程的靶標都被準確擊中!”話音一落,徐老搖旗並命令士兵開始裝填彈藥,果然向芳材“開門”與“關門”一般,將“空子銃”取出來,換上填充火藥的“實子銃”。
整個過程行雲流水,就算加上給“子銃”插上“導火線”並延續到“後膛”的“火門”外,六人同時操作前後不過十息,比起“前膛式”填裝火藥速度快了十倍不止!若加上瞄準與搬運和回收“子銃”,則需十人一組配合。
“哈哈,徐愛卿,你的‘線膛炮’竟比‘紅夷大炮’打得遠還打得準啊!”崇禎帝朗聲笑道:“不知建一處大型生產作坊,需要多少投入錢?產能如何?尤其是那‘子銃’產量,跟那‘線膛槍’的‘子銃’一樣,才是關鍵啊!”
“呃……皇上明鑒!”徐光啟趕緊躬身作揖道:“據老臣反複核算,估計建一座大型的‘線膛炮’生產作坊,至少得花費50萬兩銀子,這其中主要花費在采礦、運輸、煉鐵、熔鋼、澆築、熬硝等工藝上,且周期長!”
“噢?從建場到投產,最快需要多長時間?”————“呃……這個……回皇上的話,這恐怕最少得半年!”
“半年?朕覺得太久了!能不能快點?朕要產能與產量!”————“皇上有所不知,這‘火器’性能優良與否,對銅、鐵、硝石等材質要求很高。而精鐵冶煉和陶範澆鑄也不能馬虎。再就是那硝石產量不高啊!”
“原來如此!看來,想要大規模製造‘火器’,首先是要有足夠多銅鐵和硝石才行啊!”崇禎帝聽罷後不禁感慨道:“朕從牙縫裏再摳出50萬兩銀子給你,專門用來采礦煉鐵,熬製硝石,爭取在半年內大有成效!”
“嗚嗚,老臣領旨謝恩!絕不敢辱沒使命!”徐光啟一邊倒頭便拜,一邊聲淚俱下,畢竟朝廷太難了!
“哈哈,朕的‘線膛槍炮’啊!朕決定以舉全國之力打造‘神機大軍’,從此所向無敵!愛卿請起!哈哈。”
對於“線膛炮”來說,其靈魂所在就是“膛線”,若無“膛線”這種設計與配置,則槍炮就僅是發射筒而已。
當古人發明火藥後,“火炮”就開始蓬勃發展起來。其實在南宋期間,戰場上就已出現“霹靂炮”。隨著火炮的大力發展,並通過三次“蒙古西征”,使得“火器”逐漸傳播到西方,便促進歐洲對其技術進行大力研發。
在西元14世紀期間,歐洲最早出現“前膛炮”,以及各種發射石彈的“火炮”。這種“火器”的出現,引發當時西方世界的普遍關注。在最開始的時候,“槍炮”都是經過“滑膛”階段,然後才逐漸發展出圓形的彈藥來。
雖然在戰事發生的時候, 彈藥出現後,其威力逐漸變得強大起來,但想要直接替代弓箭,在當時還是沒有辦法實現的。原因是這種彈藥發射速度太慢,而且還需要分類安裝,在射擊精度上每次都相差太多。
若果稍微遠一點,或許就不知道發射到哪裏去了,假如是在陰雨天氣的情況下,這種彈藥一旦受潮還沒有辦法使用,不如射箭呢。在進入到中世紀後,歐洲士兵開始排成長隊,然後利用排隊射擊展開戰術。
此時,出現的這一狀況並非是他們很勇敢,而是他們這樣做的命中率非常高,在幾輪排隊槍擊之後,剩下的人員,還需要用刀劍來拚殺解決。這是因為“滑膛槍”射程近,精準度低,裝彈麻煩,效果不理想。
到了西元15世紀,亞平寧半島南端的意大利那不勒斯王國軍隊最先出現了裝備“線膛槍”的情況,子彈裝入到下方氣口位置之後,可以得到快速提升。假如這在戰場上的話,或許會是很要命的事,因為卡住。
“膛線”可讓炮彈射擊精度更高,且讓炮兵在戰事當中的地位逐漸上漲,成為戰場上非常可怕的力量。
其實在曆史發展中,“線膛炮”逐漸壯大時,“滑膛炮”應該要退居二線才對,但此時出現的凸起力量,讓這種配置逐漸變得強大起來,那就是後世以“坦克”為代表的“裝甲部隊”力量,為“滑膛炮”帶來全新生命力。
後世實戰證明,“坦克”、“裝甲車”想要在最原始快速前進中實現更大膛壓增加射程,而“膛線”反而會消耗一部分能量,才可使炮彈逐步旋轉。經過對比後發現,“滑膛炮”的壽命更長,而且製造工藝更加簡單。
“膛線”作為槍炮的“靈魂”,它可以分成不同種類。在曆史長河當中,“膛線”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複雜。憑借自身與眾不同的特性,使得“線膛槍炮”逐漸走向曆史舞台,並順其自然成為了“槍炮靈魂”的主導者了。
不過,“滑膛炮”的性價比就未必不如“線膛炮”,因為在崇禎帝咬牙將最後到手還沒捂熱的50萬兩銀子也忍痛割愛下,徐光啟及其“洋人助手”們竟然破天荒地想到了不用“後膛”點火和“裝彈”的滑檔式肩扛炮”。
這種長度介乎四到六尺且重量在數十百斤之間的“肩扛式滑膛炮”,幾乎就是後世“迫擊炮”的翻版,因為其“彈藥”互相通用,且“子銃”即“彈頭”中也塞滿了“黑火藥”與各種碎鐵塊、鋼珠、鋼片,激發起來更便利。
其實,“迫擊炮”的發射原理和普通槍炮一樣,即通過“膛壓”驅動彈丸運動。當“炮彈”被打開“保險”並露出“引信”後,直接往炮管裏放入,下落“砸”到炮管底部的“撞針”上,那炮彈尾部的“爆發火藥底火”就會被“撞針”激發“源動力”,燃燒產生高溫高壓燃氣,進而在炮管內形成“膛壓”,推動著“炮彈”在炮管裏加速運動。
“膛壓”越高,炮彈的運動速度就越快,炮口初速度就越大,射擊距離也就越遠。所以,“膛壓”越大,則“迫擊炮”的射程就越遠,這就是“迫擊炮”的發射原理。它是一種“低膛壓滑膛炮”,所以炮彈飛行彈道彎曲。
徐光啟雖然不知何為“彈道曲線”,但他從“西洋人”那裏學到了不少數學知識,尤其是“三角函數”、“球麵幾何”等算法,知道“便攜式滑膛炮”高低仰角不同,射程也就不同,最大拋射距離用45度仰角,厲害了!
………………………………
哈哈,多謝各位書友關注,收藏,推薦,訂閱和評論本書!身為作者,我很高興也很榮幸能為各位讀者提供一部符合大眾口的“都市異能”兼“修真玄幻”小說。常言道“人生苦短,筆尖修長。”是故,修真路漫漫,何處覓長生?煩惱無去處,且看書中人!
本故事純屬虛構,若有雷同實屬巧合!道友們,打工辛苦,時間緊迫,創作不易,點讚收藏,順便轉發,欲知情節?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