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講到催沒弟讓徒弟們去完成指定任務,想大力搞錢就要發展外貿,重啟下西洋前要了解東南亞。
強大的鄭和船隊並沒有引起沿途各國的恐慌,因為他們不是來軍事征服的,而是以外交和貿易為目的,將燦爛的中國文化、精美的中國商品拿來與當地人進行交換,因此讓當地人讚歎不已,多心悅誠服。
鄭和船隊從南洋、西洋帶回來的香料、珍稀木材、金銀等貴重物品數量很多,同樣充實了國庫,讓朝廷獲利頗豐,還能夠抵消建造船隊的開支,像胡椒被當作朝廷官員的部分俸祿,一直發放到明朝中後期。
由於胡椒、香料、象牙、犀牛角、各種寶石等稀罕之物在古代中國極珍貴,故也在朝廷命令控製中。
鄭和船隊中的上萬名軍人,本質上是用於自衛的,畢竟茫茫大海上危機四伏,不僅有無數貪婪的眼睛盯著船隊,還有一些夜郎自大的小國君主和各路海盜們見財起意,利令智昏,鋌而走險,冒險襲擊船隊。
例如盤踞在舊港的海盜頭目陳祖義,在得知鄭和船隊載有大量從西洋帶回的奇珍異寶後,便決定在船隊返航途中予以截奪。他的計劃是先向鄭和詐降,然後趁明軍放鬆戒備時發動突襲,若得逞則影響惡劣。
然而,陳祖義的陰謀被另一支華人武裝首領施進卿發現。施進卿是生於海外的二代華人,信仰伊斯蘭教,卻一心向往大明,於是私底下將陳祖義的偷襲計劃告訴了“三保太監”鄭和。
“鄭和”也叫“馬和”,小名“馬三保”或“馬三寶”,老家在雲南昆明晉寧縣。“鄭”是明朝皇帝給他賜的“姓”。他十一歲時,在明太祖朱元璋發動的統一雲南的戰爭中被俘進宮,後來當了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的近侍。
西元1403年,燕王朱棣借助“靖難之役”把侄子建文帝朱允炆趕下台之後,自己登基做了皇帝,為“明太宗”,史稱“明成祖”。次年正月初一,朱棣念他有勇有謀,屢立奇功,便賜姓“鄭”,當時被人稱“國姓爺”。
“馬三寶”被永樂皇帝改名為“鄭和”之後,身份與地位驟然飆升,因為他提拔為內宮太監,並於永樂三年(西元1405年7月11日)開始,率領龐大船隊,從江蘇瀏家港出發,沿著宋、元兩朝航線首次出使西洋。
自西元1405年到西元1433年,在這漫長的28年間,鄭和船隊曆經了亞、非三十餘國,涉十萬餘裏,並與各國建立了政治,經濟,文化的聯係,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偉大曆史壯舉,最後派出分艦隊遠航到美洲。
鄭和曾追隨朱棣征戰沙場,見慣了陰謀和廝殺,很早就洞察到陳祖義的伎倆,現在又有施進卿作為內應,於是將計就計,輕鬆消滅陳祖義這股海盜,將其生擒押回北京處刑,解除了下西洋路上的一大威脅。
施進卿成為舊港的實際統治者後,派人入京覲見,向永樂皇帝朱棣表明忠心。於是,在西元1407年,朱棣下旨設立“舊港宣慰司”,並任命施進卿為“舊港宣慰使”,賜予了“金印”和“官服”。從此以後,“舊港宣慰司”歸入明朝版圖,並被標注在了明朝繪製的《萬國坤輿全圖》上,證明那塊地方曾經是中國的海外領地。
“舊港宣慰司”到底算不算明朝領土?後世學者對此一直存在爭議,因明朝未向“舊港”派遣官員和駐軍,也不收稅,比元朝在1291年對“滿者伯夷”短暫統治還要薄弱,而元朝至少向爪窪島上派駐過官吏和駐軍。
此外,“舊港宣慰司”與明朝朝廷之間的聯係,也僅限於幾次進貢,其地位與“藩屬國”差不多。此外,施進卿除了向明朝進貢之外,也同時向“滿者伯夷”王國稱臣進貢,以此來維持和平關係。
當然了,最能證明“舊港宣慰司”屬於明朝疆域的“證據”,恐怕要數施進卿的繼承權鬥爭事件了。西元1424年施進卿去世,他的兒子施濟孫派人向明廷請封,想要繼承“舊港宣慰使”的官位。
施濟孫的使臣聲稱“宣慰使”的金印已經毀於火災,請求朝廷重新賜予。父位子承是古代人類社會最常見的規矩,而明廷也沒有察覺其中的異常,於是滿足了施濟孫的請求,並讓鄭和於1431年再下西洋時,順便去“舊港”完成“新宣慰使”的冊封儀式。
經過多日航行,待船隊到達“舊港”後,鄭和按常規宣示了永樂皇帝的聖旨,原以為當地人會欣然領命,“宣慰使”之職早一天得到冊封,這“舊港”便早一天安穩下來。
然而,令人沒想到的是,一向對鄭和及大明恭順的“舊港華人”群體,居然敢公開對這個任命有異議。
經驗豐富的鄭和沒有發怒,很快召來當地大族和巨商的代表,仔細查問才知道,原來施進卿臨終前有遺囑,將“宣慰使”之位傳給了女兒施二姐,並把金印也交給了她,因為“金印”是“宣慰司”職權的象征。
舊港眾人還表示,“傳女不傳子”這個規矩確實是從“中國老家”帶過來的,而且施二姐繼位後,延續了施進卿的治理辦法,保持了“舊港”社會的穩定,因此已經得到了當地華人百姓們的信服。
施濟孫作為兒子,不甘心失去繼承權,這才隱瞞實情向朝廷討封,企圖借助明朝的權威以奪取“宣慰使”之位。沒想到,朝廷雖然被他所蒙蔽,卻派鄭和前來冊封,可見明廷還是頗為重視“舊港宣慰司”的。
“傳女不傳子”雖然與通常規矩不合,但明朝對各“宣慰司”的基本政策是尊重當地風俗。因此,鄭和認為由施二姐接任符合當地風俗和朝廷政策,於是重新冊封新一任“舊港宣慰使”為施二姐。
此舉得到舊港眾人的熱烈擁護,而陰謀敗露的施濟孫則流亡海外,再也沒有回返舊港,還怕明朝官府追責其“犯欺君之罪”並將其殺頭。由此看來,“舊港宣慰使”這個職位隻有得到明朝的冊封,才算名正言順。
施進卿家族雖向明朝和滿者伯夷兩方同時稱臣,但無論從官方還是民間心理層麵,都把自己看作是明朝子民,應該得到明廷的認可。至於“施家”為何執意向“滿者伯夷”稱臣納貢,原因是對方實力強且離得近。
由於明朝離自己太遠,一旦與敵人打起仗來,明朝軍隊肯定不能及時趕到解圍。而“滿者伯夷”這個“鄰居”不僅離得太近,而且還不講武德,敢四處出擊,實力又強,打不過它就治好順從它,否則隨時會被滅。
值得一提的是,施進卿與鄭和都是回教徒,對伊斯蘭教在舊港的傳播也有一定促進作用。與此同時,一些當地華人也開始改信伊斯蘭教,成為了華人與回教徒團體之間的橋梁,這有利於增進“舊港”的繁榮。
施進卿、施二姐父女按照中國傳統模式治理“舊港”,興農助商,傳播儒學,積極發展與大明及周邊地區的經貿文化往來。當時,“舊港”的占地麵積比現在後世“巨港”的400平方公裏更大一些,而且華人也占當地人口的絕大多數,。盡管也有不少土著居民,但兩者之間長期和睦相處,使舊港成為南洋有名的商埠。
隻要有鄭和船隊存在,“舊港”等地的華人就可以得到來自“母邦”的支持,不用擔心被欺負。不過,“滿者伯夷”對舊港一直懷有野心,但礙於大明的強大,隻能暫時壓抑住這種野心。然而,到了西元1431年,也就是鄭和的第七次下西洋,終於完成了他生命中最後一次大航海。這也是古代中國海外經略的最後絕唱!
西元1433年4月,鄭和在返航途中去世,7月船隊回到南京,而古代中國的官方遠洋船隊便從此消失。
明朝終止下西洋活動的原因,傳統看法是“糜費國庫”,加重了國家和百姓的負擔。但也有人認為鄭和船隊代表朝廷壟斷了海外貿易,使一部分沿海地方官員和大商人聯合抗爭,或因北方軍事壓力過大導致。
失去了明朝這個“大靠山”,“舊港宣慰司”的生存立刻變得艱難起來,因“滿者伯夷”的野心愈發暴露了。
又經過十數年的鬥爭,麵對咄咄逼人的滿者伯夷王國,第二任“舊港宣慰使”施二姐不得不順應現實,在1440年接受“滿者伯夷”的完全統治,這意味著“舊港宣慰司”走到了終點,而明朝也失去唯一海外領地。
“滿者伯夷”王國派來的官吏要求舊港華人解除武裝、交納稅款,允許華人保持一定的自治權力,使舊港的繁榮得以延續。有史料稱,“舊港宣慰司”被廢後,施二姐被“滿者伯夷”派往爪哇島管理其他華人團體。
這證明“舊港宣慰司”應該是和平結束的,但明朝對此卻沒有任何表示,畢竟既然放棄了“遠洋船隊”,便隻能任憑這個孤懸海外的“飛地”自生自滅了。然而,吞並“舊港”的“滿者伯夷”王國很快遭到了同樣的厄運。
伊斯蘭教的廣泛傳播,使印尼群島崛起了多個“蘇丹國”,並在西元15世紀末,聯合起來滅亡了信仰印度教的“滿者伯夷”王國。因此,包括“舊港”在內的印尼群島也基本完成伊斯蘭化,將當地華人變成回教徒。
雖然越來越多的舊港華人轉信伊斯蘭教,並漸漸與當地人融合,但也有不少人保留著中國傳統風俗。
到了西元17世紀,“紅毛鬼”荷蘭人用武力占領了“舊港”,將其作為殖民印尼群島的重要據點,並改名為“巨港”。當時,明朝的國力衰退,恰逢緬甸東籲王朝興起,將西南邊陲的“三宣六慰”大半吞並。南甸、幹崖、隴川,三個宣撫司曆經明、清兩代,一直延續至1940年,最長壽的車裏宣慰司要到1956年才被廢除。
如今的巨港,是印尼第四大商埠和十大港口之一,貨物年吞吐量超千萬噸。西元2018年,“巨港”與雅加達聯合舉辦過亞運會。而這些成就,與“舊港宣慰司”華人建設的商業基礎密不可分。
直到現在,“巨港”仍然是印尼華裔最多的城市之一,保存著諸多當年留下的遺跡,例如著名的“鄭和清真寺”。“舊港宣慰司”這塊中國在東南亞的“飛地”,證明此地曾是明朝初期國力昌盛和經略海外的“象征”。
但是,由於明朝中期以後,中國官方放棄了遠洋航行,使這塊“飛地”沒有能夠幸存下來,造成遺憾。
……………………………………………………
受經濟危機和新冠疫情雙重打擊,瓊島旅業舉步維艱。敝人不才因公司破產心生鬱悶,在工作之餘寫下此書《天地任我行之一》以表內心對殘酷現實不屈服!盡管自己對都市言情、修真玄幻等小說無比熱愛,但也曾對不少在讀之書遭遇“太監”而不滿!最近連續幾個台風來襲,使瓊島“十一黃金周”泡湯,工作也更難找!為先活下去,為應付家庭開支、房貸、車貸、網貸、賬單分期,得兼職快遞送餐和跑腿代購,使書更新變慢,實屬無奈,懇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