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講到元末明初時,朱元璋令幾員大將帶兵橫掃大漠草原,將蒙元朝廷趕盡殺絕,讓蒙古人痛恨!

“捕魚兒海”(貝加爾湖)戰役之後,“成吉思汗”建立的“黃金家族”迅速衰落。於是,在西元1389年,明朝就在“兀良哈”地區的蒙古部落中設置了“朵顏三衛”,以拱衛京師,卻不料對方迫於生存壓力,左右搖擺。

“朵顏三衛”的部落成員便是“成吉思汗”弟弟斡赤斤的後裔,分為“朵顏衛”、“泰寧衛”、“福餘衛”。最開始時,“泰寧衛”遊牧在今吉林洮安一帶,“朵顏衛”在今興安盟一帶,“福餘衛”則在今齊齊哈爾市一帶遊牧。

自宣德年間起,“三衛”開始從東北的傳統遊牧地南下明朝薊、遼邊外放牧。但不久後,“三衛”又叛去。

不過,隨著元廷殘餘勢力先後被招撫消滅,朱元璋將注意力集中在了邊防建設上,於是大力建立“衛所”、分封“塞王”。後來,等到朱棣繼位後,也繼續對蒙古各部采取了懷柔政策,開放貿易,設置“衛所”。

明太宗朱棣不僅恢複了“朵顏三衛”,還在西域之漢唐故土設置了“關西七衛”,同時在黑龍江上遊的外興安嶺地區設置了“斡難河衛”,其位置相當於後世俄羅斯聯邦涅爾琴斯克(“尼布楚”)西南的“鄂嫩河”流域。

當時,草原上的主要勢力有韃靼和瓦剌兩大集團。韃靼位於大漠東部,是蒙古本部,被蒙古人稱為“都沁”,其首領為阿魯台。而瓦剌位於大漠以西至西域,則是蒙古別部,被稱為“都爾本”,其首領為馬哈木。

通常情況下,瓦剌與韃靼並立,並不算蒙古本部,因為其不是“成吉思汗”的直係後裔所建,隻是當年臣服於“黃金家族”的草原部落所建立罷了。不過,為防止蒙古勢力繼續坐大,明成祖朱棣在丘福北伐失敗後,又發動了五次北伐。永樂朝北伐削弱了忽必烈係和阿魯台部,但阿裏不哥係和衛拉特部則損失不大。

這一時期,蒙古草原的政局特征就是混戰頻繁,大概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即西元1388年——西元1408年,從脫古思帖木兒到鬼力赤,“北元帝係”六傳,忽必烈係、窩闊台係、阿裏不哥係子孫互相廝殺,均不得善終;

第二階段,西元1408年——西元1438年,從本雅失裏到阿台汗,均為權臣傀儡,使得蒙古草原分裂為兩大勢力的局麵日趨穩固,且在韃靼部走向衰落時,瓦剌部卻強盛起來了;

第三階段,西元1439年——西元1454年,從脫脫不花大汗到太師也先,瓦剌暫時控製了整個蒙古草原。同時,也先篡權後首先吞並了明朝的“關西七衛”,並控製了“哈密衛”,還攻擊別失八裏的察合台後王。

隨後,瓦剌首領也先派兵向東消滅了“兀良哈三衛”(即“朵顏三衛”),勢力到達黑龍江流域,對明朝遼東和女真地區造成了巨大威懾,甚至在西元1449年突然進攻明朝,並發生了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第四階段,西元1454年——西元1479年,從也先被殺到達延汗即位,“黃金家族”再次複興,還取得了河套地區。於是,瓦剌則陷入內亂中,在被達延汗兩次打敗後,又屢攻“哈密衛”不克,反為所敗後分裂。

最終,蒙古草原就形成了較為穩固的格局,即“肯特山”以西的廣闊地域屬於瓦剌領地;“肯特山”以東包括呼倫貝爾草原、克魯倫河、斡難河一帶是東蒙古韃靼部落駐地;與此同時,漠南東部、靠近大興安嶺南部的草原則是“兀良哈三衛”;而漠南中西部是則蒙古大汗及權臣的駐地。不過,“兀良哈”很快被明朝招安。

西元1479年,巴圖蒙克即位後,他就成了大名鼎鼎的“達延汗”,以賢能聰明、智謀超群著稱。“達延汗”雖然是幼主即位,但用兵和朝貢頗都有能力。關於這一點,在《明實錄》就記載了不少有關“達延汗”率領蒙古騎兵屢次深入明朝“宣府”和“大同”一帶寇邊搶掠的事情,其每次所能動用的騎兵人數多達4萬餘人!

“達延汗”生於西元1473年,死於西元1517年,本名“巴圖猛克”,或譯“把禿猛可”,乃“孛爾隻斤氏”,為“成吉思汗”鐵木真的第十五世孫,韃靼人。西元1479年(成化十五年)即汗位,明人因其年幼而稱“小王子”。

“達延汗”在妻子(後媽)“滿都海哈屯”的輔佐下,曾數此與瓦剌發生爭戰,並擊敗瓦剌。至正德初年,他又先後翦除以亦思馬因、火篩、亦卜剌等為首的割據勢力,成功統一了漠南蒙古各部落,實力大增。

同時,“達延汗”還將自己所控製的蒙古草原分為左、右兩翼,每翼各設三個萬戶,分封諸子為領主,從而結束了有明朝以來,北方草原地區動亂的局麵,並建立了比較穩固的統治,大有複興“蒙古”的趨勢。

在此基礎上,“達延汗”與明朝頻年通貢互市,且貢使多達六千餘人,至京師者皆以五百人為率。貢道則由大同入居庸關,部落進貢之物有馬、牛、羊、駝、毛皮、乳酪等草原特產,以換取中原糧食、鐵器。

“達延汗”對蒙古的統一,給草原牧民帶來了比較安定的生產環境,對蒙古草原的社會發展有明顯促進作用,因此被後世學者譽為蒙古曆史上的中興之主。當然了,“達延汗”此舉也引起了明朝上下高度警惕。

“達延汗”最初崛起於錫林郭勒盟,即位後首先打敗了權臣亦思馬因,後討伐永謝部的伊斯滿,平定了察哈爾地方,在滿都海徹辰“福晉”(後媽)保護下兩次討伐瓦剌,收服土默特部,獲得了烏蘭察布地方。

待收服右翼蒙古三萬戶並將其賜給三子巴爾斯博羅特掌管後,“達延汗”親征唐努烏梁海萬戶並將其部眾分給其他各部,基本肅清了內部異己勢力,於是號稱“蒙古的中興之主”,實際擁有了左翼三萬戶(察哈爾萬戶、喀爾喀萬戶、兀良哈萬戶)和右翼三萬戶(鄂爾多斯萬戶、蒙郭勒津萬戶、永謝布萬戶)軍隊。

後來,“達延汗”將除了兀良哈萬戶外的土地均分封諸子,並在右翼蒙古設置濟農(副汗)管理,其三子巴爾斯博羅特以濟農(副汗)身份統領右翼三萬戶,駐紮於鄂爾多斯草原,俯瞰水草豐茂的河套草原。

“達延汗”與其長子圖魯博羅特直接掌管了左翼的三萬戶,而“大汗王廷”也位於察哈爾萬戶,這就開啟了北方大草原上新一輪的“分封”,奠定了之後蒙古草原上新的“政治格局”,使得蒙古草原也大致穩定下來了。

“達延汗”統一蒙古草原後,大概將其分為“東方”的岡留、罕哈、爾填等部;“西方”的永謝布、鄂爾多斯、蒙郭勒津部;“南部”的哈拉嗔、哈連部;“北部”的烏拉特、茂明安、四子、蘇尼特、阿巴嘎、阿巴哈納爾部。此外,西域有“瓦剌部”和“吐魯番部”,而可汗本部又叫“察哈爾”,出自達延汗長子圖魯博羅特一脈。

“察哈爾部”駐紮在達爾泊即元朝“應昌府”一帶。“達延汗”將第六、七、八子等後代都封在察哈爾部內,又分為克什克騰、浩齊特、烏珠穆沁、蘇尼特、敖漢、奈曼等部落。後來,其右翼勢力日趨強盛,吞並了與之毗鄰的土默特、阿蘇特、永謝布地方,迫使其左翼的大汗部落不得不向東遷徙以躲避戰亂。

對於合撒兒後代的科爾沁部,“達延汗”也將其分為左右兩翼,左翼包括新明安塔奔、茂明安、烏刺特、塔打勒沁、卜打沁、阿勒塔沁和郭爾羅斯七個“鄂托克”。右翼則包括克裏葉特(又作“客列亦惕”)、噶滾賀什格、主亦惕、吐亦別滾、伊克明安和薩阿赤惕六個“鄂托克”,以便於進一步掌控各部落的情況。

對於“朵顏三衛”,“達延汗”則通過聯姻、結盟和互訪等方式將其納入統治。此後,“蒙古大汗”不僅牢牢地統治著東蒙古,而且還控製了衛拉特部(瓦拉)和大興安嶺兩側的蒙古部落,實力之強,讓明朝擔心。

……………………………………………………

哈哈,多謝各位書友關注,收藏,推薦,訂閱和評論本書!身為作者,我很高興也很榮幸能為各位讀者提供一部符合大眾口的“都市異能”兼“修真玄幻”小說。常言道“人生苦短,筆尖修長。”是故,修真路漫漫,何處覓長生?煩惱無去處,且看書中人!願《天地任我行之“係列”》小說能給大家帶來快樂與感悟!

本故事純屬虛構,若有雷同實屬巧合!道友們,打工辛苦,時間緊迫,創作不易,點讚收藏,順便轉發,欲知情節?下回分解!(“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歡迎閱讀我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