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講到明朝對草原上遊牧民族的態度一貫比較強硬,但後來卻以守代攻,遠不如“後金”運籌帷幄。
西元1387年後,蒙古本部陷入了分裂,經過幾年的混戰,最終形成了三大部分。其中占據蒙古高原東部的為韃靼部;占據蒙古西部的為衛拉特部,明朝史料稱之為“瓦剌”;占據遼河上遊一帶的為兀良哈部。
蒙古三部相互混戰,實力嚴重遭到了削弱。其中,兀良哈部實力最弱,也因為靠近明朝的統治中心,因而隻能服從於明朝。而長期和明朝為敵的就是韃靼部和瓦剌部,但韃靼和瓦剌兩部也是在相互仇殺。
西元1405年,韃靼部內部發生了政變。阿魯台殺死鬼力赤,而迎元朝之後裔本雅失裏為可汗。西元1509年,明成祖朱棣派遣使者訪問韃靼部,結果卻被殺。明成祖朱棣得知消息後大怒,於是發兵征討。
當時,明太宗朱棣命令丘福、王聰、火真等率領10萬精銳騎兵深入大漠遠征韃靼。結果大軍孤軍深入後不久便全軍覆滅。第二年,明成祖朱棣親自率領50萬大軍北征韃靼,所向披靡,一直到達了斡難河。
韃靼軍大敗,本雅失裏逃走,被瓦剌所殺。而阿魯台則被迫臣服於明朝,被朱棣冊封為了“和寧王”。
不過,阿魯台臣服朱棣也隻是權宜之計,因為在明朝大軍退出大漠後,阿魯台又不斷進攻長城沿線。
之後,明成祖朱棣又三次親征韃靼,給予了韃靼部以重大打擊,而阿魯台也在逃亡中被瓦剌所殺。從此,韃靼部又陷入了長期的分裂之中,迅速衰落下去。但如此一來,卻讓漠西蒙古瓦剌部得以迅速崛起。
瓦剌的勢力最初遠比韃靼弱小且分為三部。因此,在永樂初年就請求“貢馬請封”。於是,明朝冊封其三個首領馬哈木為“順寧王”、太平為“賢義王”、把禿孛羅為“女樂王”。不過,在韃靼部因遭受明朝攻打而迅速走向衰落時,瓦剌部卻逐漸強盛。西元1510年,瓦剌攻殺韃靼本雅失裏,並扣留明朝使臣,南下侵犯。
於是,明成祖朱棣在西元1414年北征瓦剌,兵鋒直至圖拉河。經過這次戰役,瓦剌部也衰落了一段時間,並主動請求接受明朝的冊封。然而,瓦剌大首領馬哈木去世後,其子脫懽繼位,便開始走向了強盛。
西元1434年,脫懽襲殺韃靼部的阿魯台,“悉收其部”。不久,脫懽又吞並了瓦剌的其他兩部。從此,瓦剌已經統一了蒙古高原。然而,在北方的瓦剌國勢走向強盛時,南方的明朝國力卻反而快速走向衰落。
西元1435年,明朝的第一位“昏君”兼“漢奸皇帝”——明英宗朱祁鎮繼位了。他重用宦官王振,大興土木,耗費民脂民膏,導致明朝的統治迅速腐化。而明朝與蒙古關係的轉折點——“土木堡之變”就此發生。
西元1439年,脫懽死,其子也先繼位。也先不急著攻明,而是進一步統一蒙古。當時,在西北和東北還有許多蒙古部族,必須先統一起來,待整合到足夠強大的力量後,再南下全力攻打明朝,並恢複元朝。
西部方麵,在河西、西域有許多蒙古勢力,即便在元朝滅亡後,明朝因缺少戰馬和騎兵,無力征討這些地區,於是就冊封其首領為“衛所長官”,名義上建立了“沙州衛”、“罕東衛”、“哈密衛”和“赤斤蒙古諸衛”等所謂的“關西七衛”,但實際上並未駐紮軍隊。故也先將勢力推到這裏時,這些蒙古部族就紛紛投降了。
西元1445年,也先帶來沙州、罕東、赤斤蒙古等西域“勢力”圍攻哈密,而明朝因路途遙遠無法救援,導致哈密淪陷。東部方麵,也先於西元1446年攻打兀良哈部,明朝不敢救援,於是兀良哈重歸蒙古控製。
至此,也先已經完全統一了蒙古高原。不過,也先為了得到明朝的財富,就派遣使團到明朝“朝貢”,其朝貢的規模位居各國之首。在西元1439年後,也先每年就派來北京的使團達2000多人。明朝為了麵子,必然會給予朝貢國以高額的回報。僅僅在大同一處,明朝迫於無奈,每年都得給也先30萬兩銀子來打發。
但也先的使團不僅謊報人數,而且還增加回報數額,心想如果明朝給予的回報少了,自己就可以有借口發兵攻擊明朝的邊境,導致明朝疲於被命,無可奈何。然而,在西元1449年,明朝宦官王振突然減少了對蒙古的回報數額。這導致了也先立馬率領三路大軍進攻明朝,終於點燃了蒙古與明朝之間的一場大戰。
於是,明英宗和王振率領50萬大軍開往大同,一路上招搖顯擺,不按照兵法行事,將自己步兵軍團的弱點暴露在敵人騎兵軍團眼前,結果在“土木堡”遭遇到也先軍隊圍攻,全軍覆沒,連明英宗也被俘虜了。
此後,也先率領大軍不斷進攻明朝首都北京,明朝大部分官員見勢不妙都主張遷都南京。辛虧於謙骨頭硬,拉著皇太後和朝中大臣們堅守北京,並立英宗之弟朱祁鈺為新皇帝,最終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也先見北京無法被攻破,於是決定把明英宗放回去,想讓明朝發生內亂。果然,明英宗回去後不久,就發生了“奪門之變”並重新當上了皇帝,於謙也被殺害,而明朝從此也就進入到了宦官專權的“黑暗時代”。
從此,明朝正式走向了衰落。不過,正當瓦剌如日中天時,也先開始恃強驕縱,日益驕橫,荒於酒色。西元1455年,也先被部下殺害,導致瓦剌迅速瓦解,而韃靼部又開始興起,於是反過來攻打瓦拉部。西元1465年,韃靼部占領了河套草原。從此以後,河套地區就成為了蒙古各部聯合侵略明朝的重要基地。
西元1487年,蒙古著名的“達延汗”開始親政,並在他的帶領下,韃靼徹底擊潰了瓦剌部。西元1506年,“達延汗”又汗征服了亦思馬因、火篩、亦卜剌,並統一了漠南蒙古,並被草原各部落稱為“中興之主”。
“達延汗”去世後,蒙古又分裂為40多個部落。不過,其孫子“俺答汗”最強盛,最後也統一了漠南蒙古(內蒙古)各部,其勢力東起宣化、大同以北,西至河套,北抵戈壁沙漠(大漠),南臨長城(邊牆)。
這時,明朝的皇帝是嘉靖,果然還是一個昏君。此時,大奸臣嚴嵩等專權,朝政比明英宗時期更腐敗。當時,明朝每年用於抵抗蒙古的軍費開支約為600萬兩白銀,然而卻毫無效果,因為“俺答汗”為了實現“恢複元朝”的榮光,不斷南下進攻山西等地,而明朝主張收複河套的有識之士宗曾銑竟然還被嘉靖殺害。
西元1550年,“俺答汗”率兵進攻大同,而嚴嵩之子嚴世蕃竟然用金錢賄賂“俺答汗”,讓他去進攻其他地方。於是,“俺答汗”轉而進攻北京,而拱衛京師的明朝軍隊竟一觸即潰,毫無戰鬥力可言,丟人現眼。
“俺答汗”率領大軍直到北京城下,而北京的10萬大軍竟“惟怯不敢戰”。於是,嘉靖皇帝最終通過大量金錢賄賂,才讓“俺答汗”不要進攻皇宮,而“俺答汗”卻在北京搶劫一番而去。這件事情被稱為“庚戌之變”。
此後,“俺答汗”不斷進攻明朝的寧夏、陝西、山西、河北等地區,使得明朝苦不堪言。到了明穆宗繼位時,明朝的政治才有所改觀,並使得邊防得到了加強。嘉靖十八年(西元1539年),朱載坖受封為“裕王”。嘉靖二十八年(西元1549年),莊敬太子朱載壡無子而薨,按次序應立朱載坖為“皇太子”,但明世宗始終未立新儲,而其弟“景王”朱載圳亦覬覦皇位。到了嘉靖四十四年(西元1565年),朱載圳卻先死了。
翌年十二月(西元1567年1月),明世宗駕崩,朱載坖才得以登上皇位,改元“隆慶”,是為“明穆宗”。
他在位期間將政事委任徐階、高拱、陳以勤、張居正等閣臣,興利除弊,又重用譚綸、戚繼光、王崇古等帥才加強邊防。經過一番整頓,明朝的國勢有了明顯起色,實現了“隆慶開關”和“俺答封貢”兩件大事,為接下來的“萬曆中興”局麵奠定了基礎。由於他本人過於縱情聲色,導致身體每況愈下,最終精盡人亡!
隆慶六年五月二十六日(西元1572年7月5日),朱載坖駕崩,時年三十六歲,廟號“穆宗”,諡號“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莊皇帝”,葬於十三陵之明昭陵。明穆宗雖然短命且私生活不檢點,但對穩定明朝政局還有些作用。此時,俺答汗因不能在對明朝的戰爭中取得多大優勢,便決定和明朝進行談判。
最終談判的結果是:一,明朝對蒙古開放邊疆進行貿易;二,明朝冊封“俺答汗”為“順義王”;三,明朝每年給蒙古提供大量的金錢,名義上稱之為“市賞”。此後,蒙古和明朝間大體上出現了長期和平的局麵。
從中可以看出,實際上最終是明朝用金錢來維持住了北方的安定局麵,這和北宋向遼國、西夏等繳納“歲幣”有異曲同工之妙,隻不過明朝在麵子上占據了優勢。當然了,相對於過去幾百萬兩銀子的軍費開支來說,這些“市賞”算是極其劃算的了,因為這樣做之後,每年能給明朝節約了至少60萬兩銀子軍費開支!
到了明朝後期,隨著林丹汗崛起之後,明朝的“市賞”就全部給了林丹汗,畢竟明朝的目的除了通過賄賂手段讓自己北疆免受遊牧民族侵犯,同時還想坐山觀虎鬥,讓蒙古內部互相廝殺,因此“市賞”就多達100多萬兩銀子!起初,這隻是用來挑撥離間“韃靼人”的手段,但後來錢給多了就不能再少,故才自食惡果!
………………………………………………
哈哈,多謝各位書友關注,收藏,推薦,訂閱和評論本書!身為作者,我很高興也很榮幸能為各位讀者提供一部符合大眾口的“都市異能”兼“修真玄幻”小說。常言道“人生苦短,筆尖修長。”是故,修真路漫漫,何處覓長生?煩惱無去處,且看書中人!願《天地任我行之“係列”》小說能給大家帶來快樂與感悟!
本故事純屬虛構,若有雷同實屬巧合!道友們,打工辛苦,時間緊迫,創作不易,點讚收藏,順便轉發,欲知情節?下回分解!(“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歡迎閱讀我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