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講到朱元璋統一天下重塑漢族的曆史功績不可磨滅,並提到加強文化自信有助於避免亡國滅種。

每當後人提及明朝,都會覺得很奇葩。對於明朝,人們印象中隻有“不愛上朝的皇帝”及“殘害忠良、一手遮天的太監”,但從開國皇帝朱元璋到亡國之君朱由檢,明朝皇帝們各個都與眾不同,性格鮮明得奇葩。

其中的六個皇帝尤其個性奇倔,各有其獨具特色的統治鐵腕或人格痼疾。在明朝276年曆史中,明朝在這六個奇葩皇帝的統治下,國家政治體製、內外政策的確立、實施及流程一變再變,反應出了以明朝為典型代表的中國兩千年來“大一統封建王朝”的國運演變,剖析了明朝“開局一個碗”和“結尾一根繩”的邏輯。

這六個明朝皇帝的事跡,分別是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紫禁城建造者明成祖朱棣、遊龍戲鳳的男主角明武宗朱厚照、修仙的皇帝明世宗朱厚熜、不愛江山卻愛木工的明熹宗朱由校、以及因過於勤政而亡國的明思宗朱由檢(即在煤山上吊自殺的崇禎皇帝)。這六個明朝皇帝的人生經曆說明了“天道”不及“定數”。

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不僅文治武功了得,而且還很有統治手腕,如“大興文字獄”。雖說大明朝堂如同集市般熱鬧,朝臣之間意見不合可以互懟,而皇帝老子也樂得看官僚內部互相爭鬥,覺得不會讓官僚們聯合起來抗衡自己的皇權,但朱元璋有時候也會在意玩弄文字遊戲,因為他出身地位,內心敏感。

據說,野史中有一些故事,說是朱元璋最忌諱被提舊事,因為他以前不僅做過和尚、乞丐而且還起兵造反,所以一聽到“禿”、“光”、“賊”這樣的字眼或者同音字,就不高興了,以為是在諷刺自己,就要殺人。

然而,也有史書記載顯示,他並不諱言自己貧寒的出身和悲慘的少年經曆。在平常,他更不吝於以其身世和人生體驗來訓導諸皇子,使他們勿忘家本,估計是家醜不外揚。其實是自己可以說,別人說不得。

為此,朱元璋設立了“錦衣衛”,目的就是暗中監視哪些人在故意說自己的“醜話”和“壞話”,並將錦衣衛淩駕於法律之上,純粹聽命於皇帝並由皇帝本人掌握,專事刺探、偵緝、告密,且可繞開法律直接抓人、秘密刑訊直至將人處死。雖然朱元璋後期發現錦衣衛做壞事太多而將其廢除,但後來被明成祖朱棣恢複。

此外,朱元璋盡殺開國元勳,也是為了穩定老朱家的強勢地位,避免自己百年後造成孫子大權旁落。

當初,追隨朱元璋起兵的諸將及文臣,除少數死於軍中,其餘要麽罹於獄禍,要麽被賜自盡,要麽疑為朱元璋毒死,能得善終者似乎僅湯和一人。事實上,像劉邦、朱元璋這樣布衣出身的皇帝,登基後與當初一並起義的兄弟手足相殘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畢竟從社會底層殺出重圍者,其心理扭曲程度無法形容。

朱元璋誅殺大臣的後果就是繼任者無人可用,最後導致“建文帝”朱允炆被四叔“燕王”朱棣輕鬆奪取了皇位。也許,這是朱元璋做夢也沒想到的。不過,既然皇位由孫子傳回兒子,仍在老朱家手裏也無所謂了。

與此同時,朱元璋“約束勳貴官吏極嚴,實未嚐濫及平民”。朱元璋對官吏極其殘酷,最著名可能就是貪汙達到60兩白銀就要被剝皮揎草的規定,這反映了朱元璋對官僚集團的不信任,並極端仇視貪官汙吏。

但洪武年間清丈土地,興修水利,獎勵農耕,減免賦稅,殺減貪風,改良吏治,使老百姓得利受惠。由此可見,朱元璋是“獨夫”而不是“民賊”,即使將所有權力集於一身,卻也沒有做出什麽禍國殃民的壞事。

但是,朱元璋最慘重的失敗在於,他別出心裁且身體力行地想要證明既當“獨夫”而又不當“民賊”的政治路線,卻被事實徹底否定了,因為他的兒子篡奪孫子的皇位,而玄孫輕敵冒進致敗軍覆師,還做了俘虜。

其實,明朝自“洪武帝”朱元璋開國以來(西元1368年在江蘇南京稱帝),至“宣德帝”朱瞻基當政,已經前後延續了5代。中間除了“建文帝”朱允炆因為強行削藩,動了其四叔“燕王”朱棣的“奶酪”,讓後者在惱怒之下起兵造反,並被朱棣借“靖難之役”強行推翻並取代之外,其他皇帝基本上也還算是個個都有所作為的。

首先,朱元璋在江蘇南京稱帝後,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接著發兵北伐,用武力推翻了蒙古人建立的“大元朝”,建立了“大明王朝”,為“大明帝國”以後的歲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乃有目共睹,不必多說。

“燕王”朱棣在成功奪權上位後改年號為“永樂”,並在位期間繼承其父朱元璋“八征漠北”而“五征漠北”,並全力支持鄭和五次下西洋,促進了明朝與東南亞各國的貿易和友誼,固化了明朝與東南亞各國的關係。

與此同時,號稱“成祖”的朱棣也完成了以“禮部尚書”兼“首輔大臣”解縉為首編撰《永樂大典》的工作。

解縉一生最大的功績是他親自主持了《永樂大典》的編纂工作,這也是解縉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大貢獻。作為編寫此書總負責人的解縉,他白天參與朝政議事,晚上參加修纂,統領全書,孜孜不倦。

解縉學識淵博,才華卓著,領導3000纂修人員得心應手,並且親自翻閱資料,查檢經典,認真補寫、勘校無錯。經過四年的通力合作,書稿在永樂五年(西元1407年)11月編輯就緒,由朱棣親自撰寫序言。

這部卷帙浩繁規模龐大的類書計有22877卷,凡例、目錄60卷,裝訂成11095冊,共3億7千萬字,輯入經、史、子、集、釋藏、道經、北劇、南戲、平話、醫學、工技、農藝、誌乘等各類著多達作七八千種。

《永樂大典》是我國最大的一部類書,在世界文化史上,被譽為編纂最早,規模最大、內容最廣的“百科全書”。解縉除了主編纂《永樂大典》之外,他還具有多方麵的才能,並且也取得了多方麵的成就。

解縉不僅在學術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在詩歌、書法、散文等方麵也很有成就。他才氣橫溢,下筆不能自休,尤工五言詩,現存詩五百餘首。他的古體歌行,氣勢奔放,想象豐富,逼似李白,而律詩絕句,亦近唐人。他又擅長書法,小楷精絕,行草皆佳,用筆之精妙,出人意表。

他的著作有《白雲稿》、《東山集》、《太平奏疏》等。現留存下來的有《解文毅公集》十六卷及《春雨雜述》一卷,《古今烈女傳》三卷。解縉學識淵博,才華卓越,為官清正,建樹頗多,尤其在文化方麵做出了極為有益的貢獻。解縉是曆史造就的一代“風流”,又是專製毀滅的一大“英才”。

解縉生於西元1369年,卒於西元1415年,字大紳,又字縉紳,號“春雨”,又號“喜易”,為後世江西吉水縣文峰鎮人。解縉自幼穎悟絕人,又受父母的良好教育,年少才盛。5歲時,其父教之書,應口成誦;7歲時,能賦詩且有老成語;10歲時,日誦數千言;13歲時,能讀四書五經,貫穿其義理,世稱其“神童”。

洪武二十年(西元1387年),解縉參加江西“鄉試”,成績最優,名列榜首。次年赴京都會試,文章評論時政頭頭是道,博得主考官好評,中“進士”,官至翰林學士(內閣首輔)、右春坊大學士,參預機務。

解縉有治國安邦之才。他初入仕時,就鮮明地表示了自己的政治見解,顯示了他的正氣和才幹,甚受朱元璋寵愛,常奉伺左右。朱元璋常稱讚解縉“有經幫濟世之才,治國平天下之略”。

到了永樂元年(西元1403年),太宗成祖朱棣登基,擢解縉為“翰林侍讀”,與黃淮、楊士奇、胡廣、金幼孜、楊榮、胡儼等共入“文淵閣”參預機務,並奉命總裁《太祖實錄》、《列女傳》。

這時,“明太宗”(成祖皇帝)對解縉很信任,曾對大臣們說:“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則不可一日少解縉。”但皇帝的寵愛改變不了解縉剛正不阿且堅持正義的氣節,因為對不合禮儀之事,他還是要反對的。

因此,解縉在朝時,以賢德論士,好就說好,壞就說壞,毫不掩飾自己的觀點。解縉不僅學識淵博,才華橫溢,而且為人耿直,剛正不阿,不畏權貴。他屢次上疏,針故砭弊政,彈劾奸佞小人,由此導致他一生坎坷,時而得寵,時而失寵,時而升遷,時而貶謫,直至因朱棣立太子事得罪漢王,才被迫害致死。

其家中財產被抄沒,妻子、兒女、宗族都被流放到遼東。後來,到了成化元年(西元1465年),“明憲宗”(“成化帝”)朱見深才為解縉平反昭雪,並恢複官職,而且還追贈“朝議大夫”,賜諡號“文毅”。

幾百年來,解縉“才名煊赫,傾動海內。俗儒小夫,讕言長語,委巷流傳,皆藉口解學士”。這也正是當時的人們崇敬和懷念解縉的最好方式,因為他為人正直,剛正不阿,敢當麵指出朝政利弊,據理力爭。

“洪熙帝”朱高熾乃朱棣長子,體態臃腫,走路微瘸,行步時要人攙扶,形象欠佳,不受父親朱棣待見。讓朱棣一直想廢長立幼,卻因解縉苦口婆心勸說才未另立太子。但這位皇帝絕對是位宅心仁厚之君。

朱棣在位時,為鞏固“靖難”政權,殺人無數,對侄子“建文帝”以及一幫舊臣殘酷殺戮,有的甚至被滅了“十族”(方孝儒語)。朱高熾繼位後改年號為“洪熙”,是為“明仁宗”,下旨撥亂反正,凡在“建文一朝”因為“靖難”而被罰沒為奴的大臣家屬們,一律赦免為平民老百姓,並發給土地,讓他們自行耕種,以便安居樂業。

“明仁宗”朱高熾還問這些大臣有無後人,後人有官位者恢複官位,無官位者發給撫恤!同時,朱高幟當著滿朝文武大臣感歎道:“建文帝時的很多大臣們都被殺掉了,但像方孝儒這一類人,也都是忠臣啊!”

由此,“忠臣”一詞應當是不分君主也不分正反方向的。朱棣當政時,那些嚴格執行朱棣政策、法令、忠心不二的大臣們,對朱棣來說就是“忠臣”。

同樣的道理,“明惠帝”朱允炆執政時期,那些嚴格執行朱允炆政策、法令、忠心不二的大臣們,對朱允炆來說也都是“忠臣”,隻是所效忠的君主不同,所執行命令的對象不一樣罷了,無關乎誰對誰錯!

“明仁宗”朱高熾應了常人說的那句話,“好人不長命”。由於身體有毛病,因此,朱高熾隻做了十個月皇帝,便於洪熙元年(西元1425年)5曰29日就駕崩了。

“明宣宗”朱瞻基是朱高熾的兒子,年號“宣德”,也是一位仁厚之君,但在位時間太短,年僅38歲就因積勞成疾駕崩,否則或改寫曆史。他對叔叔朱高煦篡權造反,多次忍讓,隻是把他囚於牢獄,以示懲戒。

至於“漢王”朱高煦最後還是被殺,那是因為他自己作死,一直想學他老子朱棣試圖篡位,於是被囚於牢中反省,卻還在侄子去看望他時,趁機絆腳妄圖摔倒侄子。要知道曆代封建王朝,皇帝對於敢於造反之人,不管何人,那怕是太子、王爺,決無忍讓,一律殺無赦!故此,朱瞻基真算得上是一位仁慈的皇帝。

鄭和下西洋總共有七次,前五次是在朱棣當政時實現的,但也隻是去了東南亞一帶國家,這已經夠壯舉了。而後兩次則是在朱瞻基當政時期完成的,因為這兩次下西洋走得更遠,不僅到了印度,還到了東非海岸諸國,甚至還到了伊斯蘭聖地——麥加。而作為“回教徒”的鄭和(馬三寶),還親自去“天方”朝聖了!

朱瞻基上台之初,經常去民間私訪。有一次他經過田間地頭,看見直不起腰的老農在地裏幹活,便過去問他們為何如此辛勤勞作?老農回答:“我們春天播種,夏天耕耘,秋天才能收稻穀。如果任何一個時侯偷懶,這一年的生活就沒有著落了,連田租也繳不起。還要養活老婆、孩子,因此隻能每天不停地幹活”。

朱瞻基又問:“那你們冬天可以休息了吧?”老農回答:“冬天的時侯,官府的徭役就派下來了,我們還得出力去築路,架橋,修水利呢……”

此次“微服私訪”,讓朱瞻基感觸良多,回到宮中後,連夜寫了一篇詔文,並將以上經曆大意描述了一番,最後動情地對大臣們說道:“百姓們如此辛苦才能謀生,而我們怎能不愛惜民力啊?!”

縱觀以上幾位帝王,雖然朱元璋、朱棣兩位皇帝殺人太多,都是想讓大明王朝能順利地傳承下去,不得不使用的一些極端手段,似乎可以理解。後幾位帝王善待大臣,關心民間疾苦,使國家機器正常運轉,使國家秩序趨於平穩,百姓安居樂業。是故,古人雲“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其功勞或許更勝於前者。

他們都是明朝國祚和社稷的操心者,推動了明朝曆史前進,對明王朝來說,都是正能量,值得肯定。

………………………………………………

哈哈,多謝各位書友關注,收藏,推薦,訂閱和評論本書!身為作者,我很高興也很榮幸能為各位讀者提供一部符合大眾口的“都市異能”兼“修真玄幻”小說。常言道“人生苦短,筆尖修長。”是故,修真路漫漫,何處覓長生?煩惱無去處,且看書中人!願《天地任我行之“係列”》小說能給大家帶來快樂與感悟!

本故事純屬虛構,若有雷同實屬巧合!道友們,打工辛苦,時間緊迫,創作不易,點讚收藏,順便轉發,欲知情節?下回分解!(“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歡迎閱讀我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