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講到催木匠想在農曆“九月九日”把女兒們嫁給皇帝,要大操大辦讓世人皆知,看各方反應如何?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後曾說過“胡元亡於寬,故朕濟之以猛。”這後半句的意思就是他要廢除元朝的所有政策,通過利用嚴刑峻法、條條框框和苛捐雜稅等手段,來把天下百姓死死控製住,別讓百姓自由自在。
唯有如此,才不會出現像他們這樣的反政府武裝在短時間內迅速做大,最後威脅到自己新建立的政權穩固。為此,朱元璋參考了元朝那種人為製造的社會等級製度,把天下百姓分為“農戶”、“軍戶”和“工匠”。
“農戶”即“自耕農”,但不包括“佃戶”和“農奴”,世代隻能種地;“軍戶”就是負責“衛所屯田”的士兵及其家屬,世代隻能參軍打仗;而“工匠”還被細分成很多職業,比如開裁縫店的子孫後代祖祖輩輩都得幹裁縫。
朱元璋不許老百姓輕易改行,因為那樣不利於他極權統治,擔心哪天會有人去抄襲自己的“發家路”。
更缺德的是打魚的“疍戶”(即“疍家人”、“船上水家族”)隻能住在船上,上岸不許穿鞋。此外,像那些向地主租地來種的“佃戶”、地位更低的“農奴”、青樓和妓院裏的“娼妓”、街邊的乞丐(“叫花子”)、打更報時的“更夫”,甚至包括給官府衙門打雜的“差役”(小吏),這些人全都被編入“賤籍”,無論如何不能翻身!
這比起後世的“滿清王朝”更惡劣,因為包括這些“賤籍”在內的其它社會底層,如“三教九流”和“包衣奴才”在偶然立功後還有機會脫離“賤籍”。“三教九流”多指“下九流”,而“包衣奴才”多指被俘虜後淪為家奴者。
在中國的古代的封建社會中,等級製度森嚴,普通人很難通過正常渠道改變原有身份,盡管有著“科舉考試”(相當於後世的“高考”與“國考”)的人才選拔之道,但是通過這種方式得以實現“鯉魚跳龍門”者畢竟隻是極少數,絕大多數人隻能在祖祖輩輩從事的行業中苟延殘喘。“三教九流”即社會上各種行業的總稱。
“三教”指的是“儒教”(由孔子創立,對封建社會影響深遠)、“道教”(由張道陵創立,本土宗教)、“佛教”,但也不限於“儒門孔教”、“玄門道教”和“沙門釋教”等“修真界”的定義,因為“仙凡有別,各有隔閡”。
“九流”是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等源自春秋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在這之外還有“小說家”,因此有”九流十家“之說(出自《漢書?藝文誌》)。
“儒家”是古代中國封建文化的主體,以孔子的學說來影響中國文化,時效最為長久。從漢朝至後世“五四運動”前,“儒家”一直在中國文化界及思想界占著重要地位。孟子、荀子、董仲舒等是著名的代表人物。
“道家”是以先秦老子“道”之學說為中心的“學術流派”。莊子則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被稱為“道德家”。由於老子的哲學思想具有樸素辯證法的特點。因此,到了漢朝,“道教”就尊奉老子為道教的“始祖”。
“陰陽家”現於戰國,提倡“陰陽五行”之說,強調五行相生相克,代表人物是燕國太師兼齊國方士鄒衍。
“法家”乃戰國時主張“法治”的重要學派,源於春秋時的管仲、子產等人,代表人物是戰國時的李悝、商鞅、申不害,韓非是法家集大成者。相比之下,“法家”提倡“霸道”和“暴政”,而“儒家”提倡“王道”和“仁政”。
“名家”是戰國時的學派,一名“辯者”,代表中國古代的邏輯學,其代表人物是公孫龍。“墨家”也是戰國時的學派,提倡“兼愛”(平等博愛)和“非攻(反對非正義的戰爭)”、“節用”、“節葬”等。創始人是墨翟。
“縱橫家”即戰國時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策士,其中有“合縱派”和“連橫派”。“合縱派”代表人物是蘇秦,主張“合縱”六國組團抗秦。“連橫派”的代表是張儀,主張“連橫”齊國以瓦解六國合縱,以便遠交近攻。
“雜家”即戰國至秦漢間雜揉各學派思想的一部分學者,其特點是“兼儒、墨,和名、法”。其代表著作為《呂氏春秋》、《淮南子》。前者為秦國丞相呂不韋讓門客撰寫,後者為西漢“淮南王”劉安及門客所著。
“農家”即戰國時反映農業生產和農民思想的學術流派,因隨著生產力的逐步發展和當時諸侯爭霸且趨向統一的演變,使得衣食(尤其是糧食生產)的重要性顯現,而農業作為立國之本,受社會各階層關注。
今天認為是貶義的“三教九流”一詞,是中國古代民間根據人們地位和職業名稱來劃分的。“三教”沒有什麽特殊區分,而“九流”就不一樣了。古代民間按社會地位,將“九流”分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
同時,“九流”存在兩種不同的說法:按照第一種劃分標準,“上九流”是:帝王、聖賢、隱士、童仙、文人、武士、農、工、商;“中九流”是:舉子、醫生、相命、丹青(賣畫人)、書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是:師爺、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時妖(拐騙及巫婆)、盜、竊、娼。
按照第二種劃分標準,則“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燒鍋、六流當,七商、八客、九種田;中九流:一流舉子、二流醫,三流風水、四流批,五流丹青、六流相,七僧、八道、九琴棋。“下九流”:一流巫、二流娼、三流大神、四流幫、五剃頭、六吹手、七戲子、八叫街、九賣糖。
若按照地位和職業來區分,那人們就有了高低、貴賤之分。因此,古代小說將其變成了含有“貶義”的詞語。但早在漢朝之前,這些“三教九流”的名稱是不含貶義的。
但佩戴或擺放風水擺件時,古人要配合自己的五行以及相應的符咒和時辰,化煞力量倍增,效果無比。同時,“包衣”代表的是一個身份,是後世的滿清貴族氏族社會裏的家。,另一方麵,包衣是清朝統治階層裏的臣子,有一些包衣奴才由於自己常年在皇親貴族身邊伺候,權力也變得大了一些。
他們很容易受到重用和賞賜,相比較而下,地位也漸漸上升了一些,甚至有時權力超過了一些官員。
所以,“包衣奴才”雖然有個“奴才”的名號,可在身份上來說,他們可並不是在社會最底層人員。而相比之下,一般奴才則相對地位要差很多,並且他們基本上不能當官,隻能世代為奴,沒有任何翻身的機會。
當然了,那些奴才們的致奴原因很多,但主要是戰敗後被俘虜成奴隸以及罪犯本人及其家屬被罰成。
在古代的軍事行動中,擒獲戰俘並掠取對方的人口,比如商朝貴族獲得的大量羌人、夷人、鬼方等敵人做俘虜,一部分用作人殉人祭,一部分則淪為奴隸。對於罪人及其家屬,從商朝以後,就有把一部分罪犯(通常是所犯之罪既不輕但又不夠處死刑的人)以及犯死罪和其他較重之罪者的家屬罰為官奴的製度。
凡被入了“賤籍”的人將永無出頭之日,無論做了什麽好事,哪怕是立了大功,也很難有翻身的可能,因為朱元璋不願意看到老百姓脫離自己的掌控,且《大明律》規定“大明子民”也不許隨意外出,離家百裏者必須要經得官府同意,否則,擅自外出者將會有牢獄之災,若鄰居們知情不報,也將因此而受到牽連。
畢竟朱元璋的《禦製大誥》裏已經寫明白了,誰還敢拿自己和家人的自由去開玩笑?。可以這麽說,明朝是中國曆代封建王朝裏開具最好的朝代,因為對外沒有強敵,因為在它立國前的元朝蒙古人已經把“強敵”都消滅了。但後來,蒙古人自己也不行了,所以才被農民起義反噬,卻讓朱元璋等“草莽英雄”撿了漏。
不過,蒙古人自己建立的那套初具規模的商業和貿易體係,如果能在明朝繼續發揚廣大,或許會讓中國明朝與西方列強同步進入“商業資本主義”時代,甚至在接下來的“工業化進程”中,進入到近代文明社會。
可是,處於封建社會末期高度集權的政治製度阻礙了中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可能,無論是朱元璋建立的明朝,還是後來的“康雍乾盛世”的清朝,都對“資本主義”反感和漠視,認為那是“奇技**巧”與“人性墮落”。但在此時空的崇禎帝朱由檢卻意外獲得了200多年後異時空“諾貝爾”的全部記憶,會甘心平庸麽?
他當然不會甘心平庸,因為他不僅隻用了短短三年時間就已將數百年來的內憂外患肅清,而且還讓社會底層百姓有飯吃,有衣穿,有盼頭,少有所教,老有所養,看病不花錢,種地少納糧,還破天荒地打開了限製底層百姓流動的“枷鎖”,為其低息融資,為經濟發展注入活力,故獲得海量民心善念和香火願力。
………………………………………………………………
哈哈,多謝各位書友關注,收藏,推薦,訂閱和評論本書!身為作者,我很高興也很榮幸能為各位讀者提供一部符合大眾口的“都市異能”兼“修真玄幻”小說。常言道“人生苦短,筆尖修長。”是故,修真路漫漫,何處覓長生?煩惱無去處,且看書中人!願《天地任我行之“係列”》小說能給大家帶來快樂與感悟!
本故事純屬虛構,若有雷同實屬巧合!道友們,打工辛苦,時間緊迫,創作不易,點讚收藏,順便轉發,欲知情節?下回分解!(“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歡迎閱讀我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