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講到元朝兩次東征日本的重要原因是“宋日貿易”延續,因為宋人逃亡日本且日本金銀產量很大。
曾在元朝時來中國遊曆多年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就斷言:“如此遍地黃金的寶島,必然令當朝大汗忽必烈欲征服和吞並之。”由此可知,元朝東征日本並非隻是蒙古人身為遊牧民族那般簡單的征服欲望所致,而是這背後包含著許多政治意圖和經濟因素,以及兩國之間使者來往的態度、回複等綜合原因所致。
元朝東征日本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兩國間錯綜複雜的矛盾和元朝複雜的國內環境導致這場戰爭爆發。
當元朝大軍中的水師乘坐海船,曆經千難萬險並渡過驚濤駭浪,抵達日本列島時,日軍列陣好後並沒趁元軍登陸時進行半途截擊,而是等元軍列好陣形後,由日軍射出鳴鏑向對方宣告,表示“戰鬥開始”了。
元軍的答複則是直接開炮轟擊。而之前從未見識過“大炮”的日軍,瞬間被元軍的猛烈炮火及其巨大殺傷力徹底打亂了陣形。即使在元軍東征日本近兩百年後的明憲宗朱見深成化二年(西元1466年),當時的大明藩屬國之一琉球特使,在出訪日本時以“鐵放”作為“禮炮法神”,圍觀的“室町幕府”眾人無不大驚失色。
由此可見,直到此時,日本人尚不知“火炮”為何物。事實上作為古代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是先通過絲綢之路和蒙古西征傳播到中東和歐洲,再由歐洲殖民者跨越大半個地球帶到距中國並不太遠的日本。
到了明朝嘉靖三十九年(西元1560年)正是大明王朝之嘉靖一朝的後期。而此時的大明帝國對倭寇入侵朝鮮之事,正由戰略防禦轉向進攻。與此同時,在倭寇的老巢日本,卻正處於所謂的“戰國亂世”之中。
各路諸侯(“大名”)連年混戰,自保尚不暇,哪兒有閑暇向明朝派出侵略軍。當然了,在日本“戰國”內鬥中落敗的武士、浪人也紛紛淪為了“海盜”,並一直不停地騷擾著大明海域,甚至和大明官軍長期抗衡。
不過,這不可能隻是一群來自日本的散兵遊勇,因為背後還是有領頭人的。事實上,在明朝嘉靖年間的倭寇中,有相當一部分其實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由於朝廷實施了“海禁政策”,使東南沿海一帶大量靠經營海外貿易為生的百姓失去生計,部分沿海居民開始逃到明朝統治較為薄弱的海島上幹起走私的勾當。
在他們之中,還出了一個名叫汪直的人物(此“汪直”非西廠總管太監)有些能耐。比如在嘉靖三十年(西元1551年)汪直打敗了另外一支稱雄海上的陳思盼海商集團,後完全控製了整個東海區域,一時形成了“海上之寇非受汪直節製者不得自存,而直之名始振聾海舶矣”的局麵,但後來被兵部尚書胡宗憲誘殺。
鼎盛時期的汪直,擁眾二十餘萬,擁有一百二十噸以上的“巨艦”百餘艘。這算得上是當時世上最強大的艦隊了,無論大明官軍或是西洋殖民者,在麵對這股強大的“海盜”勢力時,也都沒必勝的把握。
早在嘉靖二十二年(西元1543年),盡管此時汪直尚未戰勝陳思盼,也還沒成為東海最大的海上勢力,可他已像歐洲殖民者一樣,在海外為中國人開辟了一塊領地。因為這一年,汪直在日本“薩摩藩”的淞浦郡(今長崎縣的平戶)以及附近的五島列島一帶建立了一個“集散基地”(根據地、殖民地)。
對此,日本方麵有如下記載:“道可君(鬆浦隆信)係福祿、武運具昌之人,故有‘五峰’者自大唐(明朝)至平戶津,於今之印山舊址建唐式宅而居。用其所長,而大唐商船不絕於途,甚至南蠻(西方殖民者)黑船亦初泊於平戶津。唐與南蠻之珍貨年年充盈,京、界諸國商人亦雲集於此,已然有‘西都’之稱……”
“五峰”者乃汪直對外的“自稱”,因為日本曆史上深受唐朝文化影響,故而以“唐”代“明”。所謂“五峰自大唐而來”就是指的汪直在淞浦郡平戶津登陸一事。日方不僅沒把汪直在日本領土上建立“基地”(殖民地)視為對其主權的侵犯,反而將此視為當地領主“賢德”的象征,可見這個“恭維”不可謂不高,就有點太虛偽了!
汪直以此為“基地”建國稱王、任命官吏:他給自己起了名號“徽王”,占住的地盤叫“宋國”,“三十六島之夷皆其指使”。此時,日本的諸侯(大名)們根本無暇顧及在日本領土建立的這麽一個獨立王國對其主權意味著什麽,其甚至還爭相討好汪直,因為此時的“大名”們正忙於互相征戰,故迫切需要增強自身實力。
而汪直能幫他們做到這點,因為汪直手中掌握著大量的各種戰略物資。除了戰略物資之外,汪直還給當時的日本人帶來了全世界最新的高科技,因為就在汪直登陸日本的那年,他從暹羅(泰國)帶著三名葡萄牙商人一起抵達了日本南方的“種子島”。
正是通過汪直的推薦、介紹和翻譯,島主時堯才從這三名葡萄牙人那裏購買並引進了新式火槍,並同時掌握了彈藥的製造技術。這一轟動性事件,在日本曆史上被稱之為“鐵炮傳入”。
關於其中的細節,還流傳著一個故事。在明朝嘉靖二十二年(西元1543年)八月二十五日一艘由澳門開往寧波的葡萄牙商船,由於遭遇台風而漂流到日本九州島南邊的種子島。對這些異族人充滿好奇的島主時堯,讓他們在赤尾木港(現今的西之表市)登陸。
當時,貨船上有一位名叫“五峰”(汪直)的中國人,向時堯引薦介紹了這些葡萄牙人。時堯發現葡萄牙人所攜帶的物品中,有一種“具有魔法的棍子”,可以發出“轟”的一聲巨響,然後遠處的東西就被擊中了。
對此驚奇不已的時堯,用二千兩金子購買了兩把搶,並命令“種子島鍛冶棟梁”八板“金兵衛”清定仿製。
這一年,時堯才十六歲。此時,他還不知道自己無意中為日本引進了此後將會深刻改變整個世界曆史的“新式火槍”。“金兵衛”拿到時堯交給他的火槍後仔細分解,可他很快發現這種新式武器的製造工藝已遠遠超出了自己從曆代前輩那兒學來的鐵匠手工藝的範疇,無奈之下,他隻好向葡萄牙人請教。
但是,葡萄牙人卻趁機開出了一個條件:“把你的女兒嫁給我,我就教你。”金兵衛當然不願意把女兒嫁給這夥不明底細的蠻夷,可完不成主公交辦之事,那是要被處決的!如此一來,包括女兒在內,自己的整個家族都會遭受牽連。見到父親為難的樣子,懂事的女兒表示自己願意嫁給葡萄牙人為妻妾。
次年,火槍終於製造成功。如此一來,“金兵衛”就該按約把女兒嫁給葡萄牙人了。結果令葡萄牙人沒料到的是,“金兵衛”聲稱女兒患病身亡並煞有介事地舉行了葬禮。盡管葡萄牙人明知是計,但無可奈何。
就這樣,最初誕生於中國的“火槍”,先是通過絲綢之路和蒙古西征傳播到中東和歐洲,再由葡萄牙人跨越大半個地球帶到了日本。日本人將這種新式武器稱為“鐵炮”,有時也直接以誕生地“種子島”作為對這種新式武器的稱呼。所謂“鐵炮”,其實是一種誇張的說法,因為其說白了就隻是“火繩槍”而已,即“弗朗機”。
這玩意兒按後世標準根本達不到“炮”的程度,相較於明朝的“鳥槍”和“鳥銃”,其最多隻能算是一種口徑稍微大些的“火銃”而已。這便是“倭銃”的來源,隻不過因日本資源匱乏,就主動將其口徑改小以節省資源。
就在“種子島鐵炮”仿製成功的同一年,紀伊國根來寺的津田算長到達種子島,而那兩支“葡萄牙鐵炮”中的一支,也被他帶回了紀州雜賀,由日本史上著名的鐵炮工匠“芝辻清又衛門”進行複製。
這一次的複製非常成功,因為從第二年開始,紀州成為“日本鐵炮”的生產中心之一,而雜賀的“根來眾”(根來寺的僧兵團)受益匪淺,因此而成為全日本最早“列裝鐵炮”的強悍軍隊。
“芝辻清又衛門”帶著“鐵炮技術”到了日本當時最大的商業中心——“堺”,與當地的工匠“橘屋又三郎”合作。“橘屋又三郎”早就向“八板清定”學習過“鐵炮”製造方法,並將“鐵炮技術”帶回。
兩人一拍即合並吸收當地的“明國”(明朝)火器技術,搞起了“鐵炮”生產和批發的生意,一炮打響,連帶使之也成為“日本鐵炮”的生產基地。堺的商人在“戰國”時富得流油,隻因掌握“鐵炮”的特供和獨家經營。
到了明朝嘉靖二十三年(西元1544年)二月,由於日本九州南部的“大名”島津貴久向將軍足利義晴獻上“種子島鐵炮”並引起了將軍的興趣。於是在將軍命令下,在近江國的國友村,“鐵炮”又一次被試造成功。
國友村的“掌門”即“國友藤二郎”也因此成名,與“芝辻清又衛門”和“橘屋又三郎”並列為日本的“戰國鐵炮”三大生產商。而“國友村”成為了織田家的支持者,使得織田信長的軍隊因此而得以發揮“鐵炮”的優勢。
“鐵炮”的使用方式是,先把火藥、裝填物倒進槍管,放上彈丸,用一根通條壓實,然後還要在槍管後端的火皿上放上導火的火藥,並蓋上火蓋,避免走火。裝填中要小心翼翼地夾住火繩,以免造成事故。
射擊時,瞄準後打開火蓋,扣扳機發射。整個操作流程又複雜又慢,即便是熟練的“老手”也要弄上20秒左右,而一般的“新手”平均發射速度為38到48秒,故在戰場上發出一擊後,往往很難有機會從容裝彈發出第二擊。若遇見下雨天導致火繩發潮,則“鐵炮”就很難發揮威力了。
雖然日本人後來有了所謂的“雨鐵”,但效果也並不好。另外,燃燒的長火繩要實時調整長度,安全性又成了問題。事實上,早期“鐵炮”對“戰國大名”們而言,隻不過是一種性價比低好看而不實用的玩具罷了。
這不僅表現在使用操作流程的缺陷上,同樣也表現在生產製造過程中的費時費力導致成本太高,比如當時日本的“鐵炮工匠”使用的是一種被稱為“卷成法”的方法來打製“槍管”,其具體的打製流程如下:
首先,用一根被稱為“真金”的實心圓鐵棍卷上精煉的長方形鐵板後鍛打為筒狀的“真筒”;然後,再在這“真筒”上用細密鐵條進行螺旋狀纏繞,使其像藤蔓一樣纏繞在“真筒”上以增加“槍管”厚度和強度,防止出現“炸膛”;最後,經過多次鍛打冷卻,便能使鐵板條與“真筒”合二為一。此時,再抽出“真金”研磨管內即可。
但是,不要以為這就完成了整個“鐵炮”的製作工藝流程,事實上這僅僅是打造一支槍管而已。如果要完成全套“鐵炮”的製作流程,至少需要花費200貫資金(即200兩銀子),相當於20萬枚明朝銅錢的天價!
不過,古代日本盛產黃金和沙金,並且一兩足金可抵四貫明朝銅錢,因此,製造一把“鐵炮”成品的花銷約為50兩黃金!可見,想維持一支訓練有素的“鐵炮部隊”的先決條件,是得有充足的財力作支撐才行。
日本“戰國時代”是一個諸侯(“大名”)割據混戰的時代,盡管每個諸侯(“大名”)的領地麵積並不大,有的隻相當於明朝的一個縣乃至一個村寨而已,想維持“鐵炮部隊”存在,其財力負擔是根本難以承受的!
況且,花費巨資打造出來的“鐵炮”發射速度還慢得出奇,直到明朝隆慶四年(西元1570年),日本人發明了“早合”技術,即預先準備好可供一次發射的彈藥,在戰鬥中直接倒入並搗實就能發射,類似“子銃”。
這使得“鐵炮”的平均發射速度縮短到18到20秒。然而,這也沒能克服鐵炮發射後必須先等槍管冷卻而不能連續發射的缺陷,否則炸膛。而在18到20秒的等待時間中,以騎兵的速度已可衝刺到300米距離內!
…………………………………………
哈哈,多謝各位書友關注,收藏,推薦,訂閱和評論本書!身為作者,我很高興也很榮幸能為各位讀者提供一部符合大眾口的“都市異能”兼“修真玄幻”小說。常言道“人生苦短,筆尖修長。”是故,修真路漫漫,何處覓長生?煩惱無去處,且看書中人!願《天地任我行之“係列”》小說能給大家帶來快樂與感悟!
本故事純屬虛構,若有雷同實屬巧合!道友們,打工辛苦,時間緊迫,創作不易,點讚收藏,順便轉發,欲知情節?下回分解!(“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歡迎閱讀我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