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講到異時空明朝與朝鮮之間的“宗藩關係”一波三折,但總體上仍由實力決定一切,即順勢而為。

由於高麗國王自不量力,執意要出兵討伐明朝,主要原因是高麗統治集團內部的“親元勢力”跟“元朝”關係親密,一時之間思想轉不過彎,不甘心臣服於大明王朝。因此,他們竟然異想天開地出兵去討伐強大的明朝。結果,事與願違,反而都被李成桂清洗掉了。而李成桂借此建立了與明朝世代友好的國家“朝鮮”。

雖然朝鮮半島完成了由“高麗王朝”到“李氏王朝”的權力轉換,但新王朝與明朝的交往仍然充滿許多複雜的問題。但明初的朝鮮政權和明朝本身因為各自所圖的側重點不同,最終都在外交上達成了利益的平衡。

朝鮮追求國土和政權的合法性,明而朝則需要穩定東北地區並保證大國威嚴。兩者各取所需。於是,中、朝關係從此步入了穩定發展的階段。在此期間,中、朝兩國之間的經貿往來與人文交流就一直不斷。

於是,從“皇太孫”朱允炆即位(西元1398年)至明神宗朱翊鈞的萬曆朝時,日本發動了全麵入侵朝鮮半島的“壬辰戰爭”(西元1592年),在這將近兩百年曆史時期內,中、朝關係始終處於平穩發展的階段。

明朝與朝鮮之間就曆史遺留問題和各種新問題都展開了進一步的交往,有些問題存在時間短,就由明朝方麵最終解決了。無論如何,以洪武朝形成的朝貢模式為基礎,經過兩個世紀的製度完善和形式演變,才形成了明朝以冊封、納貢、賞賜金帛為主,而朝鮮以上表請賜、進賀、繳納方物為輔的官方交往製度。

當然了,除了政治方麵的冊封與朝貢,中朝之間就經貿往來、書籍傳播、文化交流等方麵也有著密切的互動。例如,朝鮮“李氏王朝”上層的“王位合法性”,在洪武年間就一直處於窘迫的境地。因此,朝鮮“李氏國王”反複上書給明朝禮部辯誣,也未能得到“宗主國”的肯定,而這種困境卻在“建文朝”時得到了解除。

“建文帝”在建文二年三月回複朝鮮谘文,默認了“朝鮮國王”李芳遠的繼位,且在同年六月頒布了“冊命詔誥”。朝鮮方麵由此終於獲得了其“宗主國”——明朝的肯定。

同樣,建文帝也在其懷柔政策中收獲了一定的實際利益,即來自朝鮮的大量“貢馬”。於是,建文帝在建文二年二月下詔,特賜朝鮮親王“九章之服”,後又派遣使臣攜帶綺絹、藥材、棉布等貨物賣與朝鮮,想要購買戰馬一萬匹。麵對數量龐大的貢馬需求,朝鮮上下雖然愁苦應對,但基本還是滿足了明朝的要求。

雖然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中下落不明,最終讓其四叔“燕王朱棣”登極為皇帝,但換了皇帝的明朝,依然是朝鮮的“宗主國”,隻不過是其上表請封、進賀千歲等的對象換成了“燕王”朱棣而已。

而明成祖朱棣也並未因朝鮮曾與“建文帝”交好而遷怒於“朝鮮李氏”,這在一定程度上歸因於朝鮮及時的順應局勢和上表恭賀。朝鮮自“永樂朝”開始,就與明朝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密了。

自“建文朝”至“萬曆朝”,朝鮮入明朝貢的禮儀章程也在不斷完善。明太祖早在洪武二年(西元1369年)就規定了“藩屬國藩王”入朝儀式,但由於朝貢禮儀過於繁瑣,後來明廷還對其進行了一定的簡化。

在這一時期,以朝貢明廷為目的的朝鮮使臣開始大量出現。明中期入朝使臣中,宦官的數量相比明初時越來越多,使朝鮮方麵不勝其擾,卻也無可奈何。對此,明朝內部有意識到不妥的臣工們提出了優化使臣素質的建議,並被皇帝采納。之後數朝派往朝鮮宣諭、賜服的使臣大多選用在職文官或五品以上官員。

後來,清朝也繼承了明朝與朝鮮的“宗藩關係”,並且更加實際地予以實施。與政治製度的完善同時進行的是,明朝與朝鮮之間的知識傳遞,即以明朝賜書、使臣筆談、詩賦外交等形式進行的文化交流。

這其中有明、清數百年間的眾多朝鮮使臣記錄的燕行文獻傳世,也有記錄明、清使臣、文人與朝鮮文人的詩歌唱酬集錄《皇華集》留存。

中、朝文人之間的文學溝通和思想交流從未間斷,且保存了大量史料供可後人發掘、研究。除了使臣、文人個人的筆談詩歌聯係,中朝間的經典書籍流通,主要以官方的形式進行著。

經曆明朝中、後期近兩百年的政治往來、經濟貿易和文化熏陶,朝鮮不僅以一個獨立國家的身份在外交上與明朝更加親近,而且在思想文化和民族精神上也逐漸向明借鑒,並在融匯中華傳統文化和儒家思想理論體係的基礎上,還進一步形成了自己的所謂“小中華”思想意識。

這也為接下來在明朝末年萬曆年間的兩國聯合抗擊日本大舉入侵並取得最後勝利打下了堅實基礎。這也是中、朝兩國“宗藩關係”再造巔峰時期,是“萬曆三大征,患難見真情”。

自萬曆二十七年至崇禎十七年,是明朝與朝鮮的“宗藩關係”發生重大變化的時期。雖然明朝的國力已經日薄西山,但因為兩次出重兵,並且花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去幫助朝鮮抗擊日本入侵,最終贏得勝利,成功保住朝鮮而備受朝鮮感激,由此產生的明朝“再造之恩”甚至影響了朝鮮近百年對清的政策。

明亡之際,麵對更加強大的“後金政權”(滿清朝廷),朝鮮也不得不根據現實的東亞局勢而調整對“後金”的態度。然而,表麵上的屈服並不能掩蓋其心理上的“尊明”思想,而中、朝之間的“宗藩關係”便在這種複雜的改朝換代過程中,繼續不尷不尬又很尷尬地發展起來了。

西元十六世紀末,日本尾張國“奴仆出身”的豐臣秀吉被其領主織田信長重用,隨後在繼承信長軍事權力的基礎上,逐步完成了對日本的統一,結束了日本群雄割據的所謂“戰國時代”。為了轉移日本國內各大領主之間的矛盾,豐臣秀吉居然策劃並實施了大舉入侵朝鮮的對外擴張政策。

豐臣秀吉的火速入侵與朝鮮落荒而逃的狼狽,在此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不到兩個月,朝鮮就已經有了亡國之跡象。而明廷本著“興亡繼絕”的對藩原則,最終讓“懶政皇帝”明神宗果斷下達了救援朝鮮的命令。

但由於明廷內部貪汙腐敗、黨爭不斷、腐朽墮落、財政困難等諸多因素影響,導致雙方戰況持續僵持不下,前前後後一拖再拖,打了七年才有了結果。這還得歸功於一場意外,那就是“倭寇”首領突然暴斃。

西元1598 年8月18日,豐臣秀吉病死。早已疲憊不堪的日軍趁機想要撤軍,而明、鮮聯軍立馬在“露梁海峽”對此進行攔截並發動攻擊,於是雙方展開了聲勢浩大而慘烈的海上大戰。

最終,日本軍隊主力被殲滅,明朝和朝鮮也犧牲了鄧子龍、李舜臣兩員大將,曆經七年牽扯中、日、朝三國的“壬辰戰爭”就此畫上了句號。

經此一役,原本就國力已見衰頹之勢的明朝更加元氣大傷,而因作戰不力導致的戰期延長也暴露了明朝自中央政府至朝廷官員的無能與腐敗。

清朝人編寫的《明史》評論此次戰役耗費巨多,將戰爭結束的根源歸結於日本關白豐臣秀吉之死,也不是沒有一點道理。萬曆二十七年(西元1599年)閏四月,明神宗以“平倭”詔告天下,標誌著明朝的“抗倭援朝”戰爭終於結束了。

朝鮮因為明朝的援助而免受滅國之災,在原本親明的基礎上,又產生了強烈的“再造之恩”的感念。因此,中、朝兩國之間的“宗藩關係”也由此變得更加緊密起來。

不過,“壬辰戰爭”結束後,明朝憂慮的主要邊患卻變成了東北地區的“建州女真”諸部。在對抗後金襲擾的過程中,明朝曾下令朝鮮出兵協助剿敵,但無論主觀上還是客觀上,朝鮮能夠助力的方麵都少之又少。

當初,“高麗”不服明朝管製的原因,在於其與蒙元統治階級的上層貴族有著實質性的“姻親關係”,在心理上更加親元;而兩百多年後的“李氏朝鮮”,由於在“壬辰戰爭”中,明朝的鼎力援助而產生了“再造之恩”。

因此,朝鮮民眾心理上更加親明,但在綜合實力上與滿清相差懸殊,的確是有心無力。此後,朝鮮本身的政局也幾經變換,更是有自顧不暇之感。

“後金”最初對朝鮮的冷漠態度並不放在心上,認為隻要控製住朝鮮,就可以輕易打破明朝東北部的防線。然而,在皇太極稱帝、定國號為“清”之後,朝鮮聞訊大驚,君臣羞憤,其“司憲府”掌令洪翼漢甚至提出直接斬殺後金派來勸進(招降)的使臣,並奏明中國(明朝),由此可見,朝鮮對明廷的態度是真誠的。

麵對清朝的勸進(招撫),朝鮮起初分為“主和派”與“斥和派”,但雙方就是否歸降滿清而意見不合,最終還是“斥和派”占了上風。這種君臣一體全麵反對屈服的態度和名族氣節,立刻引起了“後金政權”的不滿。

於是,在西元1636 年十二月,皇太極統兵十萬,揮師朝鮮。由於雙方戰備實力差距懸殊,朝鮮仁祖退避南漢山城。朝鮮王室棄城奔逃,雖心有不甘,但最終仍被攻城俘虜。

到了西元1638 年正月,皇太極命令“朝鮮國王”去掉明朝“年號”而奉清朝為“正朔”,向清朝稱臣並按時納貢,遣送兩王子入京為“質子”,還要求朝鮮在義州、會產、應源等三處開放互市。

皇太極規定朝鮮必須“年貢一次,如有調兵必須扈從,不得擅築城垣、不得擅收逃人、不得複與逃人貿易等等。”朝鮮曆史上稱此次戰亂為“丙子虜亂”,從紀念名字上就能看出朝鮮對清朝在心理上厭惡和排斥。

朝鮮上到國君,下到臣民,在心理上還是傾向於依靠了近三百年的“大明王朝”。因為無論是真金、白銀的物質饋贈,還是以書籍為媒介的中原文化,朝鮮在中國學習和發揚的是一種文化或者說文明,遠非“滿清”這種脫胎於遊牧民族的野蠻與殘暴所能恫嚇的。這使得當時的朝鮮人在精神上無法立即做出適當割舍。

雖然清王朝以絕對的軍事實力,在曆史上取代了明王朝,但朝鮮作為這兩個王朝更迭過程中的親曆者和旁觀者,至少在明末至明亡這期間仍始終將心偏向明朝,甚至在明亡多年後,朝鮮國王還會在宮內祭祀明朝的“萬曆皇帝”,畢竟沒有明神宗一聲令下,明朝大軍也不會去朝鮮替他們拋頭顱,灑熱血,打鬼子。

總之,有明一代,中國與朝鮮半島的兩屆政權的“宗藩關係”都是建立在雙方都承認的“朝貢製度”基礎上,並在東亞範圍內,將這種和諧共生的“外交關係”一直延續到了後來的滿清甚至是近代的曆史中去了。

…………………………………………………………

哈哈,多謝各位書友關注,收藏,推薦,訂閱和評論本書!身為作者,我很高興也很榮幸能為各位讀者提供一部符合大眾口的“都市異能”兼“修真玄幻”小說。常言道“人生苦短,筆尖修長。”是故,修真路漫漫,何處覓長生?煩惱無去處,且看書中人!願《天地任我行之“係列”》小說能給大家帶來快樂與感悟!

本故事純屬虛構,若有雷同實屬巧合!道友們,打工辛苦,時間緊迫,創作不易,點讚收藏,順便轉發,欲知情節?下回分解!(“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歡迎閱讀我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