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講到“崇禎帝”朱由檢憑自己從“諾貝爾”身上獲得的全部記憶,發現日本這個國家太危險,須滅之。
就在崇禎帝沉浸在“坤輿萬國”來朝的宏達場麵上時,忽然耳旁傳來了“國師”催木匠的聲音:“賢婿不必擔憂,雖然催某不便摻合凡塵俗事,但並不代表在東征開戰後會袖手旁觀,況且小女與劣徒會鼎力相助。”
朱由檢打眼一瞅仍然懸空盤坐吐納煉氣的催木匠,見其雙目微閉,五心朝上,怡然自得,便知道這位老丈人不會坐視不理,於是也用神識傳音道:“不知嶽父……國師大人還有何賜教?”話音一落,環顧四周。
“哈哈,賜教談不上,但忠告還是有的。”催木匠懸停虛空,用神識傳音道:“你可將‘鄭和下西洋’時之‘寶船設計圖’交於劣徒與小女即可。另外,在所有‘火輪機關’上須貼有‘坐火’符咒,便能大大節省燃料。”
“哦?原來如此!多謝嶽父,哦不,‘國師大人’!朕這就……”然而,朱由檢話音還沒落下,便發現原本懸空盤坐吐納煉氣的“催木匠”已經漸漸透明,最後隱沒在了虛空之中,待神識一掃,發現已回到“石花洞”。
這時,催氏姐妹們十二女和朱由校似乎同時接到了催木匠的神識傳音,紛紛一閃而至就出現在了朱由檢麵前,不禁異口同聲道:“爹爹/師父說,要你提供‘鄭和寶船’之設計圖紙以助你一臂之力,咯咯/嗬嗬……”
“呃……這個……既然如此,那就隨朕來吧。”崇禎帝原本想讓隨侍太監去“內閣”取圖紙,但忽然想到對方隻是個凡人,不能飛天遁地,這一來一回反而浪費時間,不如算了,遂跟後妃打了招呼後踏步虛空飛去。
其兄長朱由校與催家眾姐妹自然要緊隨其後,紛紛禦風飛行,一轉眼就來到了“乾清宮”上方。這時,朱由檢將精神力釋放出來仔細掃描,瞬間鎖定了當年存放“寶船”圖紙的一個精致朱漆書篋,便緩緩下落。
這時,守護在皇宮大殿門口的“錦衣衛”們趕緊上來見禮,並遵照命令進了“尚書房”,取來了那個朱漆書篋轉呈給皇帝老子。崇禎帝朱由檢接過書篋後,揮了揮手便將“錦衣衛”們打發走,順便將書篋交給哥哥。
朱由校點了點頭便一揮手放出一道法力,將書篋洗了過來,懸停空中,掐訣一點,便將其輕輕打開,裏麵果然裝滿了各種設計圖紙,幾乎全是二百年前那“三寶馬太監”下西洋宣揚大明國威時的寶船設計圖。
“好,很好,非常好!”朱由校不禁大為驚歎:“有了這些圖紙設計,為兄便能依葫蘆畫瓢,複原出當年的寶船亦不在話下,關鍵是得花些時間而已。”話音一落,朱由校瞟了一眼眾女道:“諸位師妹可否助我?”
“咯咯,男女搭配,幹活不累,求之不得,咯咯。”年紀最大的三女因早已與朱由校有了肌膚之親,並從中找到了快樂,於是趁機打趣道:“莫非師兄還想讓咱姐妹們一起上不成?怕是師兄的身子骨不夠硬朗吧?咯咯。”話音一落,眾女彼此眉來眼去,打情罵俏,似乎忘了現場還有著朱家兩兄弟在大眼瞪小眼呢!
“呃……師妹們說笑了,愚兄……”朱由校麵露尷尬地話還沒說完,卻忽然感覺有一股強大的精神力掃過周圍眾人,並在各自腦海中冒出了催木匠的聲音:“抓緊時間幹活,那‘修真大聯盟’已開始來催促進度了。”
“咯咯,爹爹,您急啥呢?這不正在趕工期麽?”眾女不以為然,卻不忘撒嬌回應道:“有大師兄在呢。”
話音一落,眾女雖然仍在嘻哈打鬧,但也紛紛圍上來審查圖紙,看看當年這些“寶船”是如何打造的?
眾所周知,“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航海史上的一次壯舉,不僅加強了各國間的文化交流,也給世界帶去了中國的文化與技術,更比迪亞士、達迦馬、哥倫布、麥哲倫等歐洲中世紀知名航海家早了百餘年!
在沒有現代航海技術的古代,鄭和之所以能七次順利到達印度洋沿岸各國,這都要歸功於一項成熟的造船技術——水密隔艙。中國古代這項造船技術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隨著“鄭和下西洋”才傳到西方。
“鄭和下西洋”所使用的“寶船”,雖然全部都是木質結構,但最大的船長126.72米,寬50多米,並且還是用隔板隔開。隔板一般為樟木與杉木,將整個船艙橫向隔成一個個小空間,而木料間的縫隙則用絲麻和桐油灰來填充,以確保隔艙的密閉性。當然,隔艙數量則根據船隻大小而定。這種結構便是水密隔艙技術。
“水密隔艙”的優點顯而易見:一是當船隻發觸礁等事故時,船艙不會整體進水而導致沉沒,仍能保持相當的浮力,提高了船隻遠航安全性能;二是船上分艙,方便不同種的貨物分類擺放,便於裝卸和管理;
三是,艙板跟船殼板緊密連結,不但增加了船舶整體的橫向強度,而且取代了加設肋骨的步驟,簡化造船工藝的同時加固了船體,這是因為古代中國在“水密隔艙技術”的應用方麵領先了西方諸國1000多年!
早在宋、元時期,該技術便已在中國民間普及了。當時,使用該技術的船隻,就算某一部位風浪撞擊導致船艙破洞進水,但隻要將進水船艙的洞口堵住,那麽整條船就能安然無恙第就緒航行於大海上。
在缺少機械化工具的古代,堵住進水洞口的同時,隻能采用人力一桶桶將水傾倒出去,費時費力不說,效果也不好。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抽水泵在遠洋船上的應用已完全替代了原來的人力運水。
隨著鄭和船隊的七次遠航,“水密隔艙技術”也傳入海外,後來被世界各國所汲取,造就了歐洲航海史上的輝煌——地理大發現。該技術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和卓越才能,是人類造船史上的一項偉大發明,一直到今天仍在世界造船與航運業中發揮著巨大作用。
明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可謂是一件世界矚目的大事,但是和鄭和帶來帶去了多少寶物相比,鄭和的“寶船”有著不亞於“寶物”的意義,是當時世界關注的焦點。
“鄭和寶船”是“鄭和船隊”中最大的海船,是“鄭和船隊”中的主體,也是鄭和率領的海上特混艦隊的“旗艦”,它在“鄭和船隊”中的地位相當於後世所謂“現代海軍”中的“旗艦”、“主力艦”。
另有一種說法,即“鄭和寶船”是鄭和下西洋船隊中“海船”的總稱,因為“鄭和船隊”是由多種不同船型、不同尺度、不同用途的“海船”組成。因此,這些船都被統稱為“鄭和寶船”。相對而言,又好用又威猛的“福船”,在宋、元時幾經演變,到了明朝“永樂年間”,已經成功變身為了“鄭和寶船”。
締造了“七下西洋”偉業的“鄭和船隊”,其頂級戰艦“寶船”,正是以“大福船”為基礎改裝而來。其基本製造原理一脈相承,但體積更大,技術更細化,且船的操控用的是更加輕巧的“平衡舵”,可以說舉重若輕。
船隻行進,除了空前的11桅杆大帆之外,在帆布選擇上,也采用硬帆結構,可承受更強的風力。在人力驅動上,船的兩舷和尾部都有入水極深的尾櫓,相當於現代船隻上的螺旋槳,用人力踏動,驅動力在當時可謂最強,就算無風也能保持航速。放在當時,“鄭和寶船”堪稱全自動操控的“巨無霸”級戰艦了。
這種“巨無霸”戰艦上的裝備也極其先進,因為“鄭和寶船”的主戰武器為“火炮”。行動迅速的巨型戰艦,外加殺傷力極強的火炮,在當時的世界海洋上難有對手!
鄭和七下西洋,除了幾次小規模的陸上摩擦之外,遭遇的真正海戰隻有一次,即所謂的“巨港海戰”。
而“鄭和船隊”的對手就是當地的“海盜頭子”陳祖義。這夥海盜盤踞東南亞十餘年,船隊規模已超過萬人,憑實力迫使周邊國家皆向他們朝貢。
然而,自我感覺良好的陳祖義竟然敢叫板“鄭和船隊”,結果戰鬥從半夜打響到清晨結束,陳祖義的“海盜船隊”被擊斃了5000多人,本人也被生擒,其所屬戰船全被擊沉,整支“海島隊伍”立馬全軍覆沒了。
其實,從明朝中、後期開始,大型“戰艦”中就有裝備“大發貢”1門和“佛朗機”6門的“福船”。根據明朝後期軍事家兼文學家茅元儀所著的《武備誌》記載,因為發射仿製西方的前膛炮“大發貢”會導致船體會開裂,所以,“寶船廠”的工匠們在考慮到船隻航行速度之外,還進一步加大了木質船體的強度,方法如下:
一是縮小“寶船”的長寬比例,使其設計值的長寬比值為2.45左右,這使得整個寶船的體型看起來胖乎乎的。二是為了承受縱向總彎曲力距,而采用層層厚板,疊積層累,加厚船板以化解火炮發射的後作力。
實際上,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舷炮”造成船體斷裂是很正常現象,因為火炮在發射時的後坐力太大。明初水師裝備的是較小的碗口銃和盞口銃,故船體不會斷裂,但明末清初的艦炮已變成“紅夷大炮”。
正因如此,“寶船”的木板厚度不得不成倍增加。根據推測,最大“寶船”底板和“甲板”的厚度都達到了340毫米和380毫米,也就是必須超過一尺厚!這大大加強了船體的結構強度和抗撞性能。因此,東南亞的“海盜船”根本無法與其比堅固,更不用說妄圖撞散“寶船”了,恐怕自己的“小船”先被撞散架倒是情有可原。
“鄭和寶船”可謂是集結了當時明朝的所有最先進工藝和最珍貴的材料打造而成,所以才使得“鄭和寶船”能夠在七次下西洋的時候所向無敵,完全彰顯了“大明天朝”的雄壯國威和軍事實力!
不過,到了明朝中、後期,明朝的戰船發展出現了“兩條線”,一方麵是朝廷的水師的“戰船模式”,另一方麵是“鄭成功艦隊”。其區別在於,前者是明朝政府財政撥款支持的,而後者即鄭成功的則是私人武裝。
從《武備誌》的描述來看,當時明朝官方生產的主力戰艦即“大福船”可以達到2000料,差不多相當於是後世600多噸的排水量。這種船以及鄭成功手上的“鳥船”就是荷蘭人口中的“戎克”船(Junk),即有單層或是雙層“甲板”,屬於一種大型的“三桅帆船”。
但是,明朝官方的戰船和鄭成功的戰船所載火炮數量和質量都有天壤之別,比如《武備誌》中2000料的“大福船”配備的武器有:“艦首備‘紅夷炮’1門、千斤‘佛郎機’6門、‘碗口銃’3門……”總數不過10門火炮,其火力相當薄弱,而且真正對船體結構有巨大破壞力的隻有船艏這門“紅夷大炮”而已。
而鄭成功的大型戰船雖然噸位差不多,但其載炮數量更多,且火炮數量在24門以內,幾乎全是“紅夷大炮”。因此,這種帆船一直用到了後世清朝“鴉片戰爭”時期,清朝水師和出使琉球的“封舟”都屬於此類型。
在西方,最有名的一艘中國“鳥船”是被英國人於西元1846年買下的“耆英”號,排水量達800噸,與《武備誌記》中的記載較為接近。而當時中式商船“耆英”號,兩側各有9個炮眼,也就是可裝備18門大型火炮。
不過,當時的西方人卻繪製了另一艘“鳥船”,也是每側船舷裝載有9個炮眼的,但這種“福船”/“鳥船”差不多就是明朝本土所產“大型戰船”的極限了!
這裏說可以容納的“大炮”指的都是“紅夷大炮”,以為像“千斤佛朗機”這種級別的“火炮”,倒是可以裝備得更多一些。不過,這種火炮的威力有限。鄭成功手上的旗艦級別的戰船,可能比一般的“鳥船”更大些。
因為鄭成功手上有一種威力恐怖的戰船——“大熕船”。這是一種在船艏、船艉各安裝一門“龍熕”的巨大戰船,船兩側有“發熕”。而所謂的“龍熕”,則是一種從西方沉船上打撈而來的大型火炮。
從“容子24斤”的描述上看,這種大型火炮應該是32磅炮。裝備這種火炮的戰船,算得上是“鄭家軍”的主力戰艦了,而且在《台灣外紀》中,是將“大熕船”和“鳥船”並列的,並未將其混為一談。
這就說明了“大熕船”已經是一種獨立船型,其噸位應比普通“鳥船”還要大一些,每艘戰艦上裝有32門“舷炮”,即每一邊安裝16門“舷炮”,分為上、下2層。不過,“貨船”非“戰船”,一般前後各有1門火炮而已。
…………………………………………………………
哈哈,多謝各位書友關注,收藏,推薦,訂閱和評論本書!身為作者,我很高興也很榮幸能為各位讀者提供一部符合大眾口的“都市異能”兼“修真玄幻”小說。常言道“人生苦短,筆尖修長。”是故,修真路漫漫,何處覓長生?煩惱無去處,且看書中人!願《天地任我行之“係列”》小說能給大家帶來快樂與感悟!
本故事純屬虛構,若有雷同實屬巧合!道友們,打工辛苦,時間緊迫,創作不易,點讚收藏,順便轉發,欲知情節?下回分解!(“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歡迎閱讀我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