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早安!昨晚除夕夜。我回老家農村過年,忙著除舊迎新,準備年夜飯,吃好後忘了向大家打個招呼,就為趕時間一直忙著碼字到深夜,直到外麵爆竹聲聲逐漸停歇才入睡。我今早還在睡夢就中被外麵傳來的鞭炮聲吵醒,打開一看手機才發現時間是淩晨5:35,還有一個小時才會天亮,屆時,起床鬧鍾才會響!但是,外麵好冷啊!我不管了,先起床放鞭炮討個吉利,接著碼字,祝大家新年快樂,吉祥如意!)

上回講到催木匠剛收了朱由校的幾個嬪妃做徒弟,忽然趕上朱由檢率領文武百官來訪,請封為國師。

“不——不可能!這不是真的!這絕對不可能發生!因為我朱由檢絕對不會做‘亡國之君’!”朱由檢及其君臣們在看到這不可思的畫麵後,頓時被嚇得目瞪口呆,紛紛大吼大叫起來,過了許久才慢慢平息憤怒。

“哈哈,小子,你看明白了麽?你若果看明白了,現在就可以走了。”催木匠似笑非笑道:“不過,在你走之前,催某還需把這兩件東西交給你。”話音一落,便一揮手就放出一道法力,瞬間擊中了徒弟朱由校。

隻見朱由校忽然渾然渾身一僵就動彈不得,但其頭上的“冠冕”和袖中的“傳國玉璽”就自動飛向朱由檢。如此詭異的一幕,立刻引起了在場文武百官的轟動,因為這既避免了朱由檢對皇兄猜忌,還展示了仙法。

其實,明朝皇帝佩戴的冠冕與以往曆朝曆代有明顯不同,因為這種冠冕像帽子,後麵有兩個折耳朝上,帽子前後呈階梯狀,“風水學”比喻其為“前屋”、“後山”、“金折角”統稱“翼善冠”,共分為黃、黑兩種。

黃色指的是明神宗朱翊鈞萬曆皇帝戴的哪一款帽子,整個帽子的都是由金絲手工製作而成的,又稱“金絲翼善冠”。黑色的那一款,則是明朝各君主平時佩戴那款“烏紗帽”,但上麵鑲有純金打造的“雙龍戲珠”。

這款大大眾化的烏沙“翼善冠”的“後山”有金絲製成的“二龍戲珠圖案”,極盡奢華,象征權貴,貴不可言!其中,兩條金龍栩栩如生又不失威嚴,在曆朝曆代皇帝冠冕中獨樹一幟,代表了明朝皇帝無上威嚴!

至於“傳國玉璽”,乃當年“秦始皇”命令工匠從“和氏璧”中雕琢出來的,並由當初的丞相李斯在上麵撰寫“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代表了秦始皇一統天下乃合乎天意,即“君權神授”。可惜,朱元璋沒有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乃古代皇帝的信物,為曆代正統皇權之象征。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相傳由和“氏璧所”雕成。根據記載,此玉璽字跡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八個“鳥篆文”,象征“君權神授”的神秘主義思想。

“鳥書”在春秋中後期至戰國時代盛行於吳國、越國、楚國、蔡國等南方各諸侯國,且多見於青銅器銘文,卻與西周“鍾鼎文”不同。在湖北江陵附近出土的“越王勾踐劍”,上麵的八字銘文就是鳥形字即“鳥篆”。

此外,還有說法認為“鳥篆”即上古“妖神天庭”的通用文字,而與之對應的“蟲文”則是上古“巫族”的通行文字。不過,隨著“巫妖大戰”的落幕與“倉頡造字”引發天地變色與鬼哭神嚎,那“鳥蟲文”就注定要被淘汰。

這也象征了上古巫、妖兩大勢力沒落,而以使用“倉頡造字”的華夏“仙道文明”體係的昌隆,影響至今。

在秦朝建立前,百姓喜歡用金屬、玉石雕刻為私人印信,按照個人喜好通常都有龍或是虎作為裝飾。

但是,在秦統一天下後,官府禁止皇帝以外的人以金、玉作為私人印信,而皇帝所用的“印信”則被稱之為“璽”。西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獲得“和氏璧”,便將其琢為“傳國玉璽”,代代相傳。

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替代遺失的“九鼎”,作為天子權力的象征,又命丞相李斯在“和氏璧”上寫八個鳥蟲篆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完事後,由當時宮內最著名的玉工孫壽刻於其上,稱之為“天子璽”。

秦二世死後,秦王子嬰將傳國璽獻於漢高祖劉邦。王莽篡漢後,向孝元皇太後逼索玉璽。孝元皇太後大怒,擲玉璽於地,摔崩一角。於是,王莽命人以黃金鑲補,盡管手藝精巧,但玉璽終究留下缺角之痕。

王莽敗亡後,“傳國玉璽”落入“更始帝”劉玄手中,後來劉玄被赤眉軍打敗,玉璽落入劉盆子之手。不過,沒多久,那赤眉軍也兵敗,投降者把“傳國玉璽”貢獻給了“位麵之子”漢光武帝劉秀,造就“光武中興”。

東漢末年,關東十八路諸侯大軍討伐董卓時,爆發討董卓之戰。“江東猛虎”孫堅軍率先攻入洛陽城後獲取傳國璽,但後來卻被袁術奪取。於是,開啟天下各路軍閥爭奪“玉璽”之戰,得了玉璽就具有合法性。

袁術以“五德終始說”作依據,又認為那神秘讖緯預言“代漢者當塗高”對應了其字“公路”,加上奪取了孫堅軍在洛陽拾獲的傳國璽後,成為他稱帝的所謂“憑據”,卻不知“輸怕招風,人怕出名”,結果被各方討伐。

西元197年,袁術在“壽春”僭號稱帝,建號“仲家”,仿效漢製的“河南尹”,以九江太守為“淮南尹”,置公卿,祠南、北郊。但是,此舉立刻引起各方諸侯反感,使袁術立刻成為了眾矢之的,很快就大禍臨頭。

當時,袁術此舉接連遭到了孫策、呂布、曹操、劉備等勢力的叛盟與打擊。到了西元199年,袁術由於接連敗仗以及領地出現饑荒的影響而陷入困頓,他本想去投靠屯兵於灊山的部下雷薄、陳蘭但被拒絕。

因此,袁術欲將帝號送給擁有四州的袁紹,並前往投奔袁紹長子即時任青州刺史的袁譚,但在途中被曹操派遣的劉備、朱靈擋下無法通行,隻能重新返回壽春。待問了廚下後,營中僅剩麥屑三十斛充軍糧。

當時的天氣炎熱,袁術想喝蜜水也找不到蜂蜜。於是,袁術坐在**歎息許久,大聲吼叫:“我袁術怎麽落得這個下場?”不久,昔日的最大軍閥兼“征討董卓聯盟”的“盟主”袁術,便在憂鬱憤懣之下嘔血而死。

袁術死後,曾被其扣留的名士徐璆帶走了“傳國璽”並交還給漢獻帝。後來,“傳國玉璽”仍從漢獻帝手中被迫傳給了曹魏。之後,三馬食槽,西晉篡魏,玉璽歸晉,在司馬氏手中傳了五十一年,止於永嘉之亂。

漢化的匈奴人劉淵於西元316年起兵,其子劉聰率領匈奴大軍攻破洛陽,史稱“永嘉之亂”,引發了“衣冠南渡”與“五胡亂華”。但西晉“永嘉之亂“”後,晉懷帝被羯族俘虜,玉璽歸前趙,後趙石勒滅前趙得此璽。

羯胡乃西域大月氏、烏孫之屬,操“印歐語係伊朗語族”,信仰“胡天教”,行軍打仗時最喜歡大肆抓捕漢人女子,晚上供士兵們輪流**樂,白天殺漢女烹煮為食物,美其名曰“兩腳羊”,野蠻殘暴,文化水平低。

羯族得到“傳國玉璽”後,將其字跡認為是“受天之命,皇帝壽昌”,後於玉璽右側加刻“天命石氏”,並於五胡處流傳,最後因冉閔起兵滅羯族並建立“大魏”,而再次傳到了“冉魏”。但冉閔屠殺羯族遭到諸胡孤立。

冉魏因戰禍求東晉出兵救援,於是“傳國玉璽”又歸於東晉。東晉從五胡處奪回玉璽後便流傳於南朝。

也有說法是,“五胡十六國”中的前秦苻堅被姚萇所殺時,那“傳國玉璽”被苻堅所埋藏,直到北魏太武帝時,於泥像中找到二方玉璽,字跡皆為“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其中一方旁邊還加注了“魏所受漢傳國璽”。

沒多久,“北魏”分裂成“北齊”與“北周”。“北齊”在侯景敗亡後,輾轉得到了在南朝梁所奪取的篆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玉璽。“隋國公”楊堅奪取“北周政權”並建立“隋朝”一統天下。傳國璽為隋朝所承襲。

後來,隋煬帝楊廣被隋朝丞相宇文化及殺於江都,蕭皇後帶“傳國玉璽”逃入漠北突厥處。後來,隋煬帝楊廣表哥即“唐國公”李淵建立“唐朝”。到了唐朝貞觀四年(西元630年),唐將李靖率大軍攻滅了突厥。

同年,蕭皇後與隋煬帝之孫楊政道背叛突厥複歸中原,傳國璽歸到唐朝,至五代十國之後失去蹤影。

據說“傳國玉璽”是五代十國的“後晉出帝”被遼太宗於西元946年俘虜時丟失,其根據就是遼朝保大二年(西元1122年),契丹人的遼國遭女真人的金國全力攻打。遼朝滅亡前,遼天祚帝遺失傳國璽於桑幹河。

到了宋哲宗時,曾有人宣稱發現了“傳國璽”,並送至朝廷。直到靖康元年(西元1126年)發生“靖康之禍”,徽宗、欽宗被俘虜,金兵攻破大梁(汴京),滅亡北宋。那“傳國璽”也被金兵掠走,從此銷聲匿跡。

但是,也有傳說“傳國玉璽”是在元順帝戰敗後逃回漠北時失蹤的,因為元朝皇室曾有過玉璽之記錄。

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後,於洪武元年(西元1368年)命令大將徐達帥軍北伐,攻入元大都後,“俘獲諸王子6人,玉璽兩枚,包括“元成宗”的玉璽一枚。但是,元朝共11個皇帝,其它皇帝玉璽均未繳獲。

然而,在“洪武三年”(西元1370年)5月,明朝軍隊橫掃漠北直搗應昌時,所繳獲元順帝出逃所帶到漠北的一批珠寶中,沒有元朝諸帝之玉璽,也沒有發現“傳國玉璽”。從此以後,“傳國玉璽”不知所蹤了。

所以,明朝開國時,明太祖朱元璋有三件憾事,其中首件就是“少傳國之璽”。另兩件憾事分別是:沒能擒降元朝名將王保保,徹底擊潰蒙古人;元朝太子了無音訊,生死不明,時刻威脅著明朝統治天下。

不過,朱元璋沒能得到秦始皇留下的“傳國玉璽”,並不代表催木匠得不到,因為他能施展法術召喚“山神”、“土地”、“城隍社令”,甚至還能驅使“陰曹地府”各路“鬼差”。所以,提前拿到“傳國玉璽”也不是難事。

………………………………

哈哈,多謝各位書友關注,收藏,推薦,訂閱和評論本書!身為作者,我很高興也很榮幸能為各位讀者提供一部符合大眾口的“都市異能”兼“修真玄幻”小說。常言道“人生苦短,筆尖修長。”是故,修真路漫漫,何處覓長生?煩惱無去處,且看書中人!

本故事純屬虛構,若有雷同實屬巧合!道友們,打工辛苦,時間緊迫,創作不易,點讚收藏,順便轉發,欲知情節?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