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什麽時候,自己竟然突破到了九天玄仙境界,而且是完全鞏固的九天玄仙之境。而丹田之內,和偏向金之本源的真武之氣抗衡之後,黑白兩個元嬰已經萎靡不振了,水火風雷四種力量也降到了不足全盛時期的六成。但是在黑白兩個元嬰和水火風雷四種力量之間又多了一個白圈。那白圈將昌凡的黑白兩個元嬰圍繞著,此刻昌凡的丹田之處更加像一個太極圖了。隻是這太極圖之外多了水火風雷四種力量。

“是偏向金之本源的真武之氣,我的體內竟然有了自己的真武之氣!”

和上一次一樣,那偏向木之本源的真武之氣一進入昌凡體內,就受到昌凡體內六種力量的瘋狂攻擊。

不對,準確的說是七種,第七種就是昌凡體內的那一層白圈,白圈是偏向金之本源的真武之氣,而入侵的則是偏向木之本源的真武之氣,兩者同等的級別,可以說勢均力敵,再加上昌凡其餘六種力量的輔助,已經完全壓製住了入侵者,同時昌凡的痛苦也遠不及上一次。這樣昌凡才有精力去觀察去思考。

昌凡一下子想到了很多很多。

自古以來,神獸體內可以有五行靈氣超級神獸體內可以有五行本源,而人類的體內就不是隨便有的了,有五行靈氣的人類都是九天玄仙級別的高手,有五行本源的則是頂級仙帝一類的人物,有的仙帝甚至還沒有。而道尊最大的標誌就是其體內有真武之氣。隻有有真武之氣,你才有道尊的標誌,否則就算再強大也不是,比如現在的仙帝王者朱韶。

那麽自己現在算什麽?剛剛達到九天玄仙還是已經成道尊了?

以朱韶的通天手段,如果僅僅是為了將敖彤彤體內不純淨的真武之氣吸出來,恐怕至少有一百種方法,而他非要自己去吸,承受如此巨大的痛苦。難道他早就猜到了會有這樣的結果?聯想到先前朱韶奸計得逞的樣子昌凡更加肯定了這個想法,同時心裏有些感動朱韶師父無時無刻的關懷和照顧,若是一般人,久負盛名的朱韶哪裏會奔波四十多日逆天而行?

昌凡用神識仔細看著自己體內的變化,才發現,自己體內的七種力量和入侵的真武之氣互相消耗著,那偏向木之本源的真武之氣大多數都被消耗掉了,但是也有一小部分漸漸的轉化,倒像了昌凡的陣營。就像在敖彤彤本命龍珠內,和真武之氣抗衡的木之本源一樣,在消耗的同時,有一部分轉化了。

對,很像,有同曲異共之妙。入侵的真武之氣每轉化一分,昌凡的實力就增加一分,這可是道尊體內才有的真武之氣啊,每一絲每一毫如果能成為自己體內的一部分,那好處都是無窮的。

昌凡的修為竟然以心神可以感覺的速度進步著,同時這一次偏向木之本源的真武之氣轉化和上一次偏向金之本源的真武之氣轉化又有不同。

昌凡體內風的力量,來自超級神獸金翅大鵬雕的縱橫天涯決,以木之本源為基礎的風之力,竟然在真武之氣轉化的同時也轉化融合了。

昌凡體內風之力量在減少,而偏向木之本源的真武之氣卻在壯大。

九日之後,敖彤彤體內偏向木之本源的真武之氣完全被昌凡吸收掉了,此刻她本命龍珠之內隻有四股真武之氣,三股在一塊,另一股比其餘三股要粗壯一倍,卻不和那三股在一起。這一股正是最純淨的真武之氣,是敖彤彤在龍池和風之古樹兩個地方轉化的,自然要比普通的一股粗壯很多。

而昌凡收益更多,實力直接達到了初級九天玄仙頂峰,體內風的力量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在黑白兩個元嬰之外又多了一個白圈,仔細一看,這個和先前白圈幾乎融合在一起的白圈還有著一絲的綠色,先前的卻有著一絲的金色。

“師父,我們下一站去哪裏?”昌凡心裏樂開了花,急切地問道。

“知道好處了?”朱韶笑道。

敖彤彤卻一臉茫然地看著昌凡,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情。

昌凡傻笑一下。

“金木水火土,現在我們去找水之本源。”

水域一族,深幽禁地。

和風之古樹告別之後,朱韶再一次帶著昌凡和敖彤彤離開了。

……

昌凡已經迫不及待了,可就在二十天前,他還要悲壯的去送死,而如今的五行降臨卻成了他修煉的踏腳石。正如朱韶先前所說“福兮禍兮。”

經常有人羨慕昌凡越級挑戰的能力,羨慕他宗師級的煉器水平,羨慕他的一切。可是很少有人會去想昌凡一切的付出。

五行本源降臨之前,普通人在龍池邊麵對金靈之氣的肆虐,第一個想到的都是躲閃,而昌凡卻條件反射性的要淬煉身體,殊不知這是他數百萬年來養成的習慣,昌凡的修煉已經完全到了變態的地步。第一次吸收敖彤彤體內真武之氣麵臨的痛苦更是史無前例,誰能忍受得了。

隻是這一切一旦撐過去了,就有一種豪邁之情由心而發,正是:“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妖界五族,最強大的是龍族,別的不說,光超級神獸就有三隻,而且還有一隻即將出現的終極神獸,而最弱小的是水域一族,這一族隻有一隻超級神獸,還是一隻飛升不足三百年的弱者。這三百年盡管碧睛水猿王孫建鵬在深幽禁地日夜修煉,奈何僅僅三百年,再苦練又有多少進步的空間。

三百年,修煉到了二級妖君的境界,還是以戰悟道,論速度堪稱修真神話了,但是孫建鵬要麵對的都是龍皇敖韋王鷹皇安鵬一類的頂級妖帝,還有刀聖劍聖一類的十大仙帝,和這些人比起來,孫建鵬真的太渺小了。日夜不停的修煉,就連好友昌凡開宗大典他都沒有時間去參加,隻派一名妖帝代為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