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六 大牛的不高興
何曉軍教私塾的第一天,就差點鬧出了個笑話來。
太叔公同意了何曉軍上任教書先生後,為了支持他的工作,還從家中拿出了一本線裝的古冊子,交給何曉軍,說這是以前的私塾先生留下的教材。
接過了太叔公的小冊子之後,何曉軍也沒有細看,心想:既然是私塾先生留下的,那肯定就沒錯了,有這個教材正好,免卻了自己備課。
當晚,何曉軍就與大牛合力做了一塊白板,準備用炭條當筆來給陳村的孩子上課。
已經做好了為人師準備的何曉軍,先給現場的人灌輸一通知識的重要。為人師,當然就要先讓人知道自己現在在做什麽?做的事有什麽意義?
“大家都知道,我們這裏有火車,能幹上火車的活,就能賺到不錯的錢。但你們知道,幹火車的哪個活拿最多錢嗎?”
火車經過的路線,離陳村遠著,所以,陳村的人除了去過縣城的外,基本就沒有見過火車。
何曉軍當然就不指望下麵這班連火車都沒有見過的孩子,能回答上他的問題,他接著自己回答道:“幹火車活的,拿最多錢是工程師,比縣長還要拿多錢。工程師是做什麽的呢?就是製火車的。”
“如何才能成為工程師呢?就是要讀書,讀很多的書。”
“讀好書除了能賺錢之外,還有許多的好處,比如,能知道外麵的世界究竟有多大,知道禾苗為什麽能變成穀,會計算,會認字……”何曉軍列舉了一大列的好處之後,才對下麵的孩子問道:“知道了讀書有這麽多的好處之後,你們說,應不應該讀書?”
“應該。”
聽完了孩子們那整齊的、響亮的回答之後,已經得到了自己想要效果的何曉軍,才開始了他兩世為人的第一天教書生涯。
翻開了太叔公昨天給自己的那本線裝小冊子後,何曉軍對下麵的孩子說道:“今天第一節的課,我就按以前的私塾先生教留下的課本教,來,大家跟著我念,日出東方一點紅,日落西山三分白……”
何曉軍的話音才落,馬上響起了一片響亮的孩子的稚音:“日出東方一點紅,日落西山三分白。”
才念了幾句,何曉軍感覺到了小冊子上寫的東西不對勁,因為冊子裏這首應該是民歌的東西,內容不要說是小孩,就是成年人好像也不合適學呀。
不是嗎?什麽“門前有棵大葉榕,枝繁葉茂真是濃,隻會開花不結果,留來掩壞我門風”;什麽“一塊田仔深汪汪,喊條牛仔怎麽耕?犁頭不入三寸土,石麵種禾怎麽生?”;什麽“門口大丘任我耕,中間原是大石坑,牽牛不去草不生,把我犁頭都打青”等等,這些哪是什麽小孩的課本?活脫脫就是公公跟媳婦跟丈夫那有關生育對唱的“鹹水歌”歌詞呀。
難道,這些古時的“課本”,還包括了對孩子“性啟蒙”的作用?
見到了何曉軍這個剛上任的先生愕在當場,下麵的孩子一時亂了套,在下麵私語、亂動了起來。
何曉軍被孩子的嘈雜驚醒之後,連忙調整了一下自己的思路,才對下麵說道:“剛才說的那些東西太深了,不合適你們這些剛開始認字的孩子學,這樣,我先教你們一些容易的,一,二,三,四……”
嘿嘿,都為人師了,可千萬別誤人子弟呀。
何曉軍抱著這個念頭,再也不敢把那本小冊子教下去,改弦更張用起了自己臨時組織的教材來授課。
何曉軍的這份私塾先生的兼職,他自定了教書時間為每天早晚兩個鍾,而且歡迎大人也來學。
不知是否要麵子的原因,除了阿梅她們三姐妹之外,村裏的大人隻在第一天過來看了一陣熱鬧後,就再也沒有人光臨何曉軍這個課堂。就是阿梅她們,過來也不是為了學什麽東西,隻是抱著捧情郎場子的目的而來。
何曉軍就沒有管那麽多,他隻管有多少人來就教多少人。唉,其它的他也管不了,總不能強製人來上課吧?反正自己盡過力就是。
何曉軍兼職教書先生之後,大牛就不那麽高興了,因為,何曉軍這一忙,就讓他在上山打獵時,少了一個伴。
大牛這個人,何曉軍給他的定義是一個介乎於二流子與二楞子之間的人。
說大牛是個二流子,隻因他喜歡閑遊散**,不顧家,不成家。
大牛已經年過四十,他沒有親人,也沒有成家,更沒有成家的打算。他不成家,隻因他怕負責任,怕沒有自由。
大牛不成家,但並不代表他不喜歡女人。
陳村這樣亂的男女關係,注定了大牛這樣的男人不會寂寞。村裏有幾個婦人喜歡著身強力壯的大牛,聽說,大牛與這幾個婦人也有一腿,隻是,他誰也不肯與人家成婚,甚至不肯給人家任何的承諾,隻追求何曉軍前世那“”的境界。
說大牛是個二楞子,是因為他的脾氣古板,一條腸直通肚子,與不少的人合不來。
不過綜合說,大牛還是個好人,起碼他不但沒有一絲害人之心,反是一腔古道熱腸樂於幫人,而且也不藏奸,有那句就說那句。
像大牛這樣喜歡閑遊散**的人,當然希望有伴跟他一起閑散。
村裏的青壯男人本就沒有幾個,而這些男人又是家裏的頂梁柱,他們就是不忙於收拾自己的田地,也要顧家,所以,又哪有空跟著他去閑散?
早段時間,何曉軍知道了大牛每天除了草草擺弄一下那幾分屬於他的田地外,還去打獵幫補生活後,來興趣了,提出了跟他上山去打獵。
也不知道是否是人與人之間的緣,大牛見到了何曉軍之後,就從心裏對他好,也喜歡跟他一起。
而何曉軍跟他一起去打獵後,有了伴的大牛,當然就從心裏高興,其實,南方的山都是一些不高的小山包,又會有什麽大的獵物可打?打來打去也不外乎隻是一些山雞、野兔之類的小東西。要獵這些行動相對敏捷的小動物,就要裝圈套、挖陷阱。
在何曉軍沒有兼職之前,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跟著大牛到附近的山中裝圈套和挖陷阱,學習這些捕獵的本領。
何曉軍之所以要學這些,當然就是為了自己以後在這個異世的生存,多一種謀生的手段。
大牛喜歡何曉軍跟自己打獵,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何曉軍不像村裏的人那樣,許多的獵物不敢吃,說什麽怕驚動了神靈。何曉軍就沒有這個概念,不但敢吃,還教會了大牛不少把動物變成美味的絕招。
比如蛇,村裏的人硬說是龍的同種,不能吃。何曉軍不但吃,還能變著花樣。
更讓大牛歡喜的就是何曉軍會弄吃,能把所有收獲的獵物,都變成不一般的美味,讓他享盡了口福。
比如抓住了一個野兔,何曉軍能烤個美味出來,而抓住了一個山雞,何曉軍能做一鍋好湯出來。
在何曉軍教書的日子,少了伴的大牛就隻能自己上山去捕獵了,所以,他當然就不那麽高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