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二 確定了老人的身份

何曉軍安置好了老人之後,才想起了原來,他似曾相識的那個老人的名字,是在族長用族譜記功勞時,他從族譜上見過。

不過,族譜上記著的名字是用人的字來記載的,那個陳扶幫的名字,應該就是老人的名字,這種古代的記名方法讓何曉軍一時不適應,所以,在老人說他的名字時,沒有想起。

一番的周折,讓老人休息後,阿梅三姐妹一臉憂愁地對何曉軍發問,這個老頭究竟是不是雕樓的主人?如果是雕樓的主人,他們應該怎麽辦?是不是以後他們就不能再住在一起?

老實說,何曉軍現在也不敢肯定老人究竟是不是雕樓的主人,不是說,雕樓的主人是一個很有錢的人嗎?看這位老頭的外表,怎麽也不像是個有錢人的樣子?而且,也不見他有行李帶回。

不過看情形,何曉軍感覺老人應該不是在撒謊。

至於老頭究竟是不是雕樓的主人,明天就會清楚,所以,何曉軍也就沒有去傷這個腦筋。而至於以後怎麽辦?何曉軍倒有自己的計劃。

還有不到一個月,自己的教頭生涯就到頭了,就是村裏請他繼續幹下去,他也不會再幹,因為,一是他認為村裏現在的狀況,他這個教頭已經沒有再幹下去的價值。二是他也不想在這個職位再幹下去。

雖然,這個職位幹下去的報酬不差,但何曉軍的目的並不在此。

來到了這個異世,何曉軍還延續著他前世的想法,生活上先考慮的是安穩,第二是錢。因為在前世時,這兩項才是平民生存的最基本因素。所以,他下一步的打算,就是朝這兩個方向發展,找一份既安穩、又賺錢的工作。

既然已經有了打算,何曉軍當然就不再關注下來這不到一個月的日子。就算是風餐露宿,這麽短的時間,他也不是太在乎。

至於阿梅她們三女的安排,何曉軍也早就想好了,就是先讓她們留下陳村,等自己找到了穩定的工作,有了穩定的收入,再讓她們到自己的身邊來。當然,三女在陳村的日子裏,他會寄錢給她們幫補家用。

雖然何曉軍已經給了阿梅她們描繪了一幅美好的前景圖,但可能是鄉間的婦女現實,她們完全沒有何曉軍那般的寬豁,所以,她們的這一晚,隻能在心事重重中渡過。

第二天的一早,何曉軍照常好像什麽事也沒有發生過一樣,循例他每天早上的五公裏長跑項目。

完成了早煉的項目之後,何曉軍也照常地洗了個澡,就去給陳村的孩子上課,好像老人出現的事實並不存在。

給孩子上完了課之後,族長派人來向何曉軍傳話,讓他過去村祠堂。

何曉軍來到了村祠堂時,見到了昨晚與他交談甚歡的、自稱陳池字扶幫的老人,正在那裏上香祭祖。而以族長為首的村中首腦,也都集中在村祠堂裏。

待那個何曉軍不知該稱他陳池還是陳扶幫的老人,拜祭完了祠堂的祖先之後,族長才給何曉軍做了介紹,證明了這位叫陳池老人,就是雕樓的主人,而且也是位極有錢的主,因為村裏基金會的基金,大半都是他資助的。

陳池老人這次回來,既不是觀光,也不是養老。是因為他那相濡以沫的妻子,在去年地過世了,而他妻子唯一的牽掛,是那在家鄉的唯一一個妹子,他這次回來,就是要安排他這位小婊子的生活。

族長還對何曉軍說,老人同意何曉軍和阿梅姐妹住在雕樓裏,而且,出於老人對村裏的貢獻,這次又是單身回來,所以,村裏經過研究,決定讓阿梅姐妹她們在給何曉軍做飯之餘,順帶照顧老人在村裏這段日子的生活。

那老頭聽到了族長說要讓人照顧自己,忙出言拒絕,說自己還能動,而且也還能做輕工,不需要人照顧。

族長對這位村裏的財神爺當然就不敢怠慢,說老人一人回來已經陌生的國內,生活肯定就不習慣,而且老人的年歲也大了,生活上肯定有諸多的不便,讓人照顧是應該的。

一邊堅持,一邊不肯,老頭與族長相持不下時,何曉軍出言了,他折衷說,既然是村裏的好意,扶幫叔您就接受吧,至於需要阿梅她們做什麽,就由扶幫叔您說了算。

老人想了想後,接受了何曉軍的提議,反正話事權在他的手上,他說要照顧就照顧,不要照顧就不要照顧。

而族長也接受了何曉軍的提議,反正,村裏已經派人了,盡了義務。

最後,族長問老人,問他有沒有需要村裏幫忙的?

老人想了一下,問族長,村裏有沒有人會騎自行車?

原來,老人也了解國內的交通不便,他為了出入方便,在香港時買了輛自行車帶回來。

自行車隨著老人坐火車在昨天已經到了縣城,隻是他昨晚考慮到自己不熟路,而且,天色也晚,沒有敢把自行車騎回來,而是叫了個人力車把他送回村裏。

今天,老頭考慮到陳村去縣城的路途不近,自己又年老,怕一來一回他自己體力吃不消,所以想找個會騎自行車的人,幫他把寄存在火車站的自行車與兩箱行李拿回來。

自行車在當時是個稀罕物,像陳村這樣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又哪有人會騎?所以,無奈的族長隻好向老頭提議,派出幾個身強力壯的人,去縣城幫老頭輪換把他的自行車推回來。

在族長與老人都無計可施,準備實行這個推車的方案時,他們旁邊的何曉軍主動請纓了,說自己會騎自行車,就讓他去一趟縣城,把老頭的自行車騎回來。

族長與老頭聽了何曉軍的請纓,當然就是大喜過望。

從老頭的手中接過寄存單後,為了趕回來給孩子授課,何曉軍連早飯也沒有吃,就匆匆趕往縣城。

本來,族長讓何曉軍下午停一節課,專門替村裏的“財神爺”去跑一趟,但何曉軍堅決不同意,說既然可以將就,又何必剝奪孩子的利益。

旁邊的陳池老人見到了何曉軍這公私分明、堅持原則的處事態度後,不禁欣賞地不住點頭。